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一定有成就。古人所謂「七年小成,九年大成」,這《禮記》裏頭講的,是真話,不是假話。十年,你把一切放下,一心一意去學一部經論、學一種學問,沒有不成就的,都會變成世界第一流的漢學家。

  這些理念、方法都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,經過幾千年曆史長河的考驗。我們有信心,我們願意接受,我們這一生就得到幸福,就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於富貴貧賤沒有關系,那是另外一樁事情。學佛的人想成佛,能不能做到?能,這個想法是對的、是正確的。學儒,真的,想我們自己的智慧、道德、行持達到孔孟的水平,不在他之下,做得到!學佛,我們的成就也要跟釋迦、彌陀至少要平等,這才是佛菩薩的好學生。

  所以於善知識能知能求,能知是你認識,這個認識裏特別要重視知見,正知正見。行爲上有些缺陷,不要去诋毀他,不用,只要他是正知正見。他的行爲,我們不知道他的用意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某些表現,他度一類衆生,我們看不到。譬如說喜歡打麻將的人,他也去跟他打幾圈,他打幾圈目的是什麼?去度他們。他打麻將高手,因爲他有智慧,他都贏錢,人家會向他請教,你爲什麼每場都贏?我有智慧。智慧從哪來?從念佛來的。最後把他們統統引到佛門裏頭來,這高明!他不是去玩的,他是度衆生的。我們看到好像這個破戒了,不是這樣,他的用意高,我們想像不到,我們也做不到。所以善知識他的善巧方便多,他也沒有必要一樁一樁告訴你,沒有這個必要。你尊重他,他就教你,你不尊重他,你到別的地方去。你能知你能求,真正肯跟他求學,他一定會教你,所以必證菩提。

  「《大疏》又曰」,《大疏》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清涼大師的著作,這個裏面說,「但令善事明師,明師必自臨事指示」。這話都真的,你只要懂得真正善事,真正善事是你對老師真正相信、對老師不懷疑。我們親近老師,破壞老師的人很多,我親近叁個老師,都有人在我面前破壞。方東美先生,什麼人來說他壞話?他的同鄉,不是他同鄉不知道他家庭狀況。他說,他是年輕就出去外國留學,家裏結婚有太太不要了,在外面又找了一個,這大不孝!這事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,這說的都不假。說這個人雖然好像有一點學問,但是人不仁不義,說這些話。如果我們聽了他的,對老師尊敬程度減低了,我們什麼都學不到,再找這麼一個好老師,找不到了。聽了怎麼樣?那不是我要學的,我要學的不是這些。

  章嘉大師,人家說什麼?跟我講那是政治和尚,他不是真學佛的。我還是親近他,爲什麼?跟老人有緣,他非常愛護我,很照顧我。我能聽人家幾句閑話就放棄,就不跟他學了嗎?沒有這個道理。你們說閑話的人跟他不常在一起,你不了解他,道聽塗說,胡說八道。我跟他親近,而且我跟他時間都很長,你們所講的他,我都沒看出來,你們造謠。所以對老師有信心、對課程有信心,對所學的東西,我們才真正能學到。有稍稍懷疑,心裏頭聽到這些謠言要放在心上,那就産生很大的障礙。這些閑言閑語聽而不聞,絕不放在心上,跟我對待老師的心態絲毫沒有影響。各人緣分不一樣!老師時間久了,把我們當作知心的朋友,什麼話都講,不把你當外人。他的一生經曆、經驗可以給我們做參考,我們將來會遇到這些事情,知道怎麼處理。遇到事情,老師過去遇到,他怎麼處理?我們就學會了。

  在這麼一個時代,這個時代是有史以來,從來沒有過的亂世。在這個亂世裏頭,腳跟能站穩,沒有動搖,沒有被外面這個邪知邪見拖下水,功夫就算不錯了。從哪裏來的?父母紮的根,老師教誨來的。不親近善友,肯定被淘汰,被卷入這個洪流當中。所以清涼大師講,但令善事明師,要懂得事師之道。佛門裏面,事師之道寫在《沙彌律儀》當中;儒家的事師之道在《弟子規》裏面,在《禮記》「曲禮」、「內則」這兩篇,《管子》也有一篇,專門講這些理跟事。老師一定會臨事指示。

  「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,問菩薩行。文殊亦不具說,但令親近善友,遂指德雲比丘,展轉令往矣」。舉善財童子做比喻,善財在文殊會上成就了根本智,發菩提心就是根本智。發心之後,問怎麼樣去修菩薩行,也就是說,如何將菩提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日常工作、待人接物。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,這樁事情沒告訴他,叫他去參學。因爲他有根本智,根本智是戒、定,他接觸境界,自然生智慧解決,不需要老師指導。人心地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有智慧、有能力解決,這叫後得智。所以教他親近善友,善友就是五十叁參。這五十叁個人,代表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。我們從早到晚,早晨起來,晚上睡覺之前,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,那就是五十叁參。你要有善財的本事,你就成佛了,你就成就圓滿智慧。你看這些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你就有能力在這個裏頭興起後得智。後得智是什麼?無所不知,一看就明白、一聽就懂、一接觸就知道,你還有能力去教他們。

  所以,沒有具足戒定慧辦不到,你具足戒定慧才辦到。戒定慧那個慧是無知,般若無知,無知是真智慧。當你跟人事物一接觸的時候,那個後得智,就是善巧方便馬上就現前,你自然知道怎麼處理,而且處理得非常恰當。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你得先要把自性找到。自性什麼?自性是不動的。所以定是自性,定愈深,你接近自性的核心就愈接近,愈接近,智慧就愈高。總而言之,你得定下來才行。我們這個經經題上「清淨平等」,這就是定。清淨是心裏頭沒有染汙,心裏頭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沒有善也沒有惡,沒有是也沒有非,是非善惡統統不存在,得清淨心。清淨心,得清淨心的人就證阿羅漢,你學佛,第一個學位你就拿到了。更進一步,得平等心。平等心沒有高下,清淨心沒有染汙,平等心,沒有高下就是沒有分別,真正平等。平等裏頭沒有傲慢、沒有嫉妒,清淨裏頭沒有自私自利,這樣的心,遇到一切人事物,他自然生智慧。這個智慧叫權智,權智是什麼?善巧方便。處理事情處理得非常之高明,非常的妥當,沒有錯誤、沒有後遺症。這真實智慧,就是智慧起作用,根本智起作用。根本智是無知,起作用叫無所不知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一定先求根本智,根本智是戒定慧,沒有戒定慧就沒有根本智;有根本智才有後得智,後得智是根本智的作用。

  於是我們就曉得,善財在文殊會上沒有白學,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會上圓滿成就的。大徹大悟是根本智,悟了以後,無論是世法佛法,接觸統統知道,這叫後得智,就是善巧方便,智慧是從這來的。智慧於讀書多少不相幹,甚至於識字不識字也沒關系,是你自性裏頭本來有的。不但是智慧是本來有的,能力是本來有的,德能,德就是能力,相好是本來有的。沒有一樣不具足,沒有一樣欠缺,沒有,沒有欠缺。學佛,我們所得到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完全是自性,一切法不離自性,自性能生能現。意識,意識就是念頭,它能變,能變所變的是念頭。自性裏頭沒有念頭,自性裏頭有清淨平等覺。所以,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去參學,參學,智慧就開了。

  下面,「複雲:故《法句經》以二十一喻,喻善知識,謂父母、眼目、腳足、梯橙、飲食、寶衣、橋梁、財寶、日月、身命等。後結雲:善知識者,有如是無量功德,是故教汝等親近」。這說明老師重要!一個人一生的成就,父母給你紮根,老師幫助你成就,這兩個人是你一生第一個恩人。現在人沒有人知道,現在做父母的不會紮根,做老師的也不會教學生,所以師道跟孝道沒了。甚至於我們對什麼叫師道、什麼叫孝道,這名詞都混淆不清,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。這就是爲什麼社會這麼亂,爲什麼地球上災難這麼多,不是沒有原因,有原因!因爲我們把老祖宗的教誨丟掉了,今天的災難是老祖宗對我們的懲罰。懲罰,是要吃一點苦頭,不會要命的。老祖宗還是愛你,只是你不聽話,狠狠教訓一頓,不至於要你的命。父母總是愛護子孫,這是一定的道理,是我們錯了,他沒錯。

  在全世界,講古聖先賢的智慧,他們真實智慧,爲什麼?他們沒有私心,有私心的智慧靠不住,他沒有私心。他們起心動念想的都是千年萬世,如何讓世世代代都興旺,世世代代都能離苦得樂,祖宗想的是這些。不像現在人只想自己,下一代的死活不問了,只想到我一家,沒有想到天下。這種觀念,對於聖賢、對於佛菩薩完全不能夠理解。我們一定要知道,這病根從哪裏來的?病根確實兩百年前國家領導人疏忽了。兩百年前國家領導人是誰?慈禧太後,把傳統文化看輕了,對於佛法不尊重了,不像以前的皇帝。以前皇帝對於孝親尊師看得非常重,宮廷裏面,經常邀請儒釋道的專家學者到皇宮裏面去講學,皇上帶著嫔妃、文武大臣聽課。聽完之後,皇上帶頭,大家一起來分享,報告各人的心得。所以沒有一個人敢不認真,你不認真,你這個大臣官就丟掉了,得認真學習。

  清朝這個製度,康熙、雍正、幹隆一直到鹹豐都還保持著。慈禧太後一執政,把這個廢除掉,宮廷裏頭不再講這些。可能是她聽不下去,聽這個話好像都是在罵她,她一不高興,算了!你們都別來了。國家大事怎麼辦?去問鬼神。她不要這些聖賢人,她要鬼神,她相信鬼神。所以扶鸾在清朝宮廷裏面就興旺起來,扶乩。國家大小事情,都請乩壇來決定,由鬼神來決定,她亡國了。中國古人就有這個告誡,國之將興,聽於人,國家興旺,聽人;國之將亡,則聽鬼神,聽鬼神會亡國,滿清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。這些事情,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

  所以兩百年了,八、九代了,現在人不懂不能怪他們。他們不懂,他們父母不懂,他們祖父母也不懂,甚至於曾祖父母也不懂,可能到高祖父母,他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他做不到了。斷了這麼多代、這麼長的時間,再要恢複談何容易!這兩百年來接受西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