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四九集) 2012/10/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49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七五頁第六行,從第二句看起:
「是故彼經結雲: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。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,故必證菩提也」。上面念老引用《華嚴疏鈔》裏面的話,說到什麼?壞見不壞行與壞行不壞見,這個裏面差別很大。在隋朝末年唐朝初年,清涼大師說過,智者大師也說過,他們幾乎是同個時代的人。智者大師說,「能說不能行」,他說得沒錯,他有師承,從老師那裏學到的是正知正見,但是他沒有做到,這個人可以教學,他知見正。我們也舉了個馬融的故事,馬融的學生鄭康成確實有成就,老師的長處完全學去,老師的缺點他都知道。他能夠用老師的缺點來觀照自己,自己如果有,要把它改正過來;沒有,不要再犯這個過失。所以他超出老師,中國人所謂,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,在曆史的地位上超出老師太多了。
「壞見、壞行」,我們參考資料裏頭也有一小段。「如提婆雖犯五逆」,五逆是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、破和合僧,這些事他都幹了。但是他有「天王如來之別記,是爲壞行之人,非爲壞見之人」。天王如來是佛,給他授記,他將來一定成佛。知見沒有壞,行爲上有些過失不要緊,就怕知見壞了。爲什麼?知見不壞,行爲壞了,很容易補救,真正忏悔,罪就能忏除;如果見解上有了麻煩,那就問題大了。這是一個壞行不壞見的人。又「如善星比丘」,這佛經上常提到的,他沒有惡行,他的戒律莊嚴,沒有惡行,但是他邪見,他不相信因果報應。這是壞見之人,不是壞行之人,這個就沒救。他行爲雖然好,他來生是人天福報,他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出不了六道輪回,他就沒有辦法證菩提果。
《大集地藏十輪經》,地藏菩薩有叁經,現在我們只知道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還有一部重要的《十輪經》,分量比《本願經》大,大概大兩倍的樣子,另外有一部經,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這是地藏叁經。《十輪經》第五卷裏頭有說,「有戒壞見不壞」,戒破了,破戒了,但是見解沒有壞,正知正見。你問他幹的?他承認,我是做錯了。爲什麼做錯了?習氣,外面誘惑我禁不起。我們想到宋朝瑩珂法師,你想想這個人,這個人就是壞行不壞見。他破戒,做了很多惡事,他相信因果,他知道他將來死了以後一定墮地獄。想到地獄苦,他就害怕了,他找他的同學們,向他們請教,有什麼方法能救我,讓我不墮地獄?就有一個同學送他一部《往生傳》。他看到《往生傳》,每看一篇,就是一個人的故事,都流眼淚。看完之後他真的發心了,念佛求生淨土。把自己關在寮房裏頭叁天叁夜,不吃不眠,一句佛號念到底,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叁天叁夜。他是壞行不壞見,你看,他知見很正。
阿彌陀佛念來了,佛告訴他,你還有十年陽壽,十年之後,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。這就是給他授記。他也很聰明,他說十年陽壽我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走。佛問他爲什麼不要了?他說,我的根性不好,禁不起誘惑,外面人來誘惑我,我一定會又做錯事情,那十年不知道要做多少,壽命不要了,我跟你去。阿彌陀佛跟他約定,行!叁天之後來接引,叁天真往生了。這是個壞行不壞見,能成就;壞見不壞行,佛救不了。這就是說明大乘佛法重知見,行爲當然也重視,不是很重要。我們明白大乘根本的道理,我們就統統都了解了,大乘根本的道理是性空,自性本空。一切現象,現象是幻有,不是真的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能解開了,相是假相、幻相,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個話決定真實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叁十歲開悟了,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現在講辦班教學。七十九歲圓寂,教學四十九年,辦班叁百多屆。這個班有長有短,有的二、叁年,有的二、叁天,長短不定。一生樂此不疲,快樂無比,教化多少衆生!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弟子,佛走到哪裏跟到哪裏,這常隨衆;不是常隨衆,臨時來的人數,我們相信比常隨衆一定多。釋迦牟尼佛沒有學校,什麼地方上課?山林樹下、河邊,哪個地方風景好,住在那個地方,大家坐在地上,鋪一點草,坐下來,這樣教!四十九年如一日,快樂無比。所以,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它跟宗教不相幹,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。用今天宗教這個定義來看佛教,佛教跟它不相應。因爲宗教第一個,最重要的一個條件,要有一個造物主、要有一個真神,佛教沒有。佛教,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都是人,不是神也不是仙。這些名詞都是梵語音譯過來的,是佛陀教學裏頭學位的名稱。最高的學位叫佛陀,像我們今天學校的博士學位;第二個學位菩薩,就好比碩士;第叁個學位阿羅漢,好比學士。你修行到某一個階段,你拿到學位了。
我們稱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、文殊菩薩,這個學位上面帶上他們的所學的功課,像博士裏頭,有哲學博士、有文學博士、有物理博士。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孝親尊師,他專攻這個課程的,這叫地藏。地是大地,藏是寶藏,金銀珠寶都含藏在大地裏頭,開采出來這就有用了。佛取這個比喻,地是心地,我們心地裏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、無量的相好,你要把它開采出來,修行就是開采。開采出來得到受用了,那你就叫地藏菩薩,是這麼個意思。地藏菩薩主攻的是孝親尊師,孝親尊師是自性裏頭第一個寶藏,最主要的寶藏。觀音菩薩代表慈悲,救苦救難,看到衆生有苦,他一定會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。用現在的話說,觀音代表慈善事業,慈善救濟的事業他代表。文殊菩薩代表智慧,今天講的科學、哲學。普賢菩薩代表實踐,如何把自己的德行、智慧、相好光明落實在生活,不但落實在生活,還得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都能得到幸福美滿,這是普賢所學的。菩薩他的名號代表他所修學的功課,他所教學的法門,表這個意思。
現在全搞錯了,産生嚴重的誤會,過失在哪裏?過失是不讀佛經,不向佛經學習。只是燒香拜拜去祈福,把佛菩薩統統當成貪官汙吏,送一點賄賂,他就保佑你了。這種行爲是侮辱佛菩薩,怎麼會得到保佑?沒這個道理。這就是破見,好心、好行爲,行沒有破,見破了。現在談到佛法,社會大衆非常陌生,都以爲是宗教、是迷信。不能怪社會大衆,怪宗教信徒、佛門弟子,沒有認真依照佛陀教誨去學習,沒有把這樁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。最重要還得做出來,表演出來,大家看到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,這個才是佛的真正弟子。
所以,善星比丘是好人,持戒很清淨,但是他有邪見,「墮獄無出期」,他死了墮地獄,「是爲壞見之人」,他不是壞行。《大集地藏十輪經》裏面有說,你看「戒壞見不壞」,這是一類;「見壞戒不壞」,這是第二類;第叁類,戒、見統統都壞了,邪知邪見,心行不端,什麼壞事都敢做,他的果報不想我們就能知道。因此,學佛一定要求善知識,要求好老師指導。好老師可遇不可求,我們去找,到哪去找?但是有感應,我們自己真正想學好,就會遇到。我們不想學好,一生就遇不到,遇到也錯過。爲什麼?對他沒有信心,不會長時期跟他學。所以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很有道理。念念都想的是善,念念想的是別人,沒有想自己,這是善行的根本、是善行的基礎。以善心善行對人,別人也以善心善行對我,你說這多麼好!
諸佛菩薩他明白,他有智慧、他有耐心,即使對自己不了解的人、有誤會的人,常常毀謗我的人、障礙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佛菩薩都是用真誠愛心去對他。一世不能感化,二世、叁世,經多生多劫,把這個人還是感化過來了,決定沒有惡意向人。中國古人說仁者無敵,佛亦如是。仁慈的人他沒有敵人,跟他敵對的人,他都看作親人、都看作朋友。只是暫時有誤會,時間久了,對方就明白、就了解了。這個觀念比什麼都重要,沒有這個觀念,不能學佛。
求善知識、求一個好老師,好老師求不到,求古人,孔子是好老師,孟子是好老師。我這一生讀一部四書,依照四書裏頭所說的道理、所講的方法去生活、去工作、去做人、處事待人接物,那四書就是你的老師。四書裏頭最重要的兩個人,就是孔子、孟子,我是孔孟的學生,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。這叫漢學,這叫學儒。學佛亦如是,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,我們跟阿彌陀佛學,釋迦、彌陀在哪裏?就在這部經上。你能把這部經明白了、搞通了,你跟釋迦、跟彌陀知見就相通了,你是正知正見。然後我們把行爲改過來,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違背經典教育的地方,把它修正過來。經典是標准,善惡的標准、真假的標准、凡聖的標准、禍福的標准,全搞通了。你自然懂得趨吉避凶,你有智慧、你有德行。這一部經就行了,不必搞太多,太多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、沒有那麼多的精力,一部就行了。這一部要有耐心,要多讀,古德教人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讀多少遍?至少是一千遍,一千遍你的心就定了。
人生在世最寶貴的不是財富,不是金銀財寶,不是這個東西,光陰!不能把光陰浪費掉,要把光陰抓住,學好東西。一切不善的我把它放棄,不要浪費我的時間、不要浪費我的精力。今天資訊所播出來的,電視、電影、網路、報紙、雜志這些信息,全都是不善的,可以不看。讀經好,讀經跟佛菩薩做朋友。你看那些東西是跟殺盜淫妄做朋友,錯了。我學佛六十一年,我把這個東西放棄了有五十多年了,五十多年沒有看過電視、沒有看過報紙,爲什麼?那個東西染汙。他有權力播放染汙人,我也有權力不接受,我不受你染汙,我不看你的、我不聽你的。我們回過頭來跟聖賢學習,做聖賢的弟子。儒家一部四書夠了,佛法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也夠了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如果真的這樣學法,十年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