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來的。心地清淨得少分,善根福德、相好因緣少分得到了;如果心平等,你就得到多了,菩薩所得的;覺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圓滿的得到了。全是放下,清淨心是放下見思煩惱,今天講的執著,於一切法不執著,清淨心現前。平等是放下分別,一切都不分別,平等了。有分別就有傲慢,有傲慢就有瞋恚,這是煩惱。能放下分別,這成菩薩了。放下愚癡,放下懷疑,就大徹大悟。所以經題上這叁個是修行的標准,不管你修行哪個法門,這是絕對標准。念佛不例外,也要念到清淨心現前,平等心現前,覺心現前。自己要知道,清淨心現前的時候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生方便土,不是在同居土。同居土是完全迷,沒有覺悟往生的,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,這個要念到事一心不亂。念到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,那是明心見性的境界。所以經上這個不因修生,我們要知道,我們修什麼?無非是把自性上的障礙放下,這叫修。在事上,把一切不好的習慣放下,就是修正過來。

  用中國傳統的方式做標准,對父母不孝順,要知道這是障礙,這是大麻煩,所有一切麻煩的根。對老師、對長輩不尊重,這個東西要是不放下,出世間法永遠得不到。不但高層的得不到,小小之果,像須陀洹,你都得不到。有人修一輩子,不是不修,真修,就是這個沒做到,死了之後還要搞六道輪回。爲什麼?那是輪回的因,輪回的因沒有除,他怎麼能離輪回?所以佛法的修行,孝養父母第一,奉事師長擺在第二。在中國傳統教學,也是把這兩個排在第一、第二。世出世法一樣的,一絲毫差別都沒有,這個我們要好好想想爲什麼。於是我們就能想到,《弟子規》重要。《弟子規》是什麼?倫常道德的落實,煩惱業障習氣的放下。對父母不尊重、不孝順是業障,真的,要沒有業障,哪有不孝順父母的道理!天經地義,你肯定有業障,業障放下,自然就孝順,對人自然尊重。自己有業障,自己不知道,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。明眼人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他們看得非常清楚。

  「抉擇者,善能分別諸法相也」。他有智慧,所以他有能力,他能分別這法相是真的、是假的。真的不能執著,假的不應該執著,統統放下,真妄都不可得,得的這個念頭是煩惱。那怎麼過日子?隨緣,隨緣就自在,有很好,沒有也好,不要去想它。各人福報不一樣,福報大的自然來了,來了也不必喜歡,沒有也沒有懊惱,心永遠是平靜的,這叫功夫,這才叫正常,這才叫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最高享受與貧富貴賤毫不相幹。

  「無疑者,於第一義而不動」,沒有疑惑。爲什麼沒有疑惑?他樣樣清楚、樣樣明了,他沒有疑惑。在我們今天,最重要是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疑惑。我們對這個老師,老師是釋迦牟尼佛、是阿彌陀佛,決定不能有疑惑。如果有疑惑,你就大錯了,你這一生學佛白學了。爲什麼?你不能往生。大乘經上說,疑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所以我發現貪瞋癡慢疑,其實叁毒就是貪瞋癡,慢跟疑都在裏頭,爲什麼把它拈出來?疑是愚癡的核心,不疑就不愚癡。傲慢是瞋恚的核心,不要小看傲慢,有傲慢的人決定有瞋恚,有疑惑的人決定是愚癡。不疑,智慧會現前;不慢,德行會現前。頭一個是謙德,對人對事對物,自己謙虛,恭敬心生起來,這是德。謙敬是自性的性德,沒有障礙,自然流露出來。聖人教導我們學謙、學敬,誠敬謙和,聖人教我們,教我們什麼?去煩惱,誠去妄,敬去慢,謙去懷疑,是去煩惱的方法,和是溫和。誠敬謙和是性德,中國古人講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都是性德。一個正常的人,這個德自然流出來,覺悟的人,就是明理的人,自自然然流出來,本能。迷了的人,流出來是相反的,流出來的是貪瞋癡慢疑,這是性德的反面,流出這個東西,這叫煩惱。它永遠障礙自性,自性不能現前,這些東西起作用,就是造業,業裏頭有善惡,這就是六道輪回的因。

  「心不住相。《大疏》曰:言心不住相者,離凡夫煩惱境界」。這一句話是總說,凡夫煩惱的境界,自私自利是的,名聞利養是的,五欲七情是的,貪瞋癡慢是的,這都是凡夫煩惱境界。「若有少法當情,皆名住相」,住相就是著相。怎麼著相?心裏頭有,心裏有就著相。「乃至菩提涅槃,尚不取著,何況世間夢幻境界」。心地清淨的人,連菩提涅槃都不執著,心裏頭都把它清掉。爲什麼?心裏頭一塵不染,真信。這個大難大難,說得容易,做不到。阿彌陀佛慈悲,讓我們執著自性的德號,南無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德號,所以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叫自性彌陀。彌陀從哪裏來?是從我們自性裏頭生的,就從這個德號生的,這個德號的功德無量無邊。我們的心裏頭只要有阿彌陀佛,其他的菩提涅槃都清出去,說大乘小乘,說禅宗密宗,全清出去,打掃得幹幹淨淨,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就成無上道。爲什麼?它跟無上道相應,決定往生。這哪有懷疑的?妙絕了!所以這句好,太好了,「菩提涅槃,尚不取著,何況世間夢幻境界」,你才把六道、把十法界統統放下。

  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《金剛經》上的話。「得無住心,即契圓覺」。圓覺,如來圓滿大覺的境界。一定要曉得,六道是一場夢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常作如是觀,這是佛教我們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能把整個這個世間,佛教你這個看法,這個看法正確的,你完全看到真相,你一絲毫不迷惑,你就非常快樂,你憂慮牽挂全沒有了,在這個世間住世遊戲神通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過什麼生活?過佛菩薩的生活,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無所住,心地幹幹淨淨,什麼也沒有;生心是什麼?度一切衆生的心,衆生無邊誓願度,生起這個心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。衆生在迷,迷就有苦,悟就有樂,小迷小苦,大迷大苦;小悟有小樂,大悟有大樂。苦樂是這麼來的,佛知道。那如何幫助他離苦得樂?教他,教他破迷生信,就離苦得樂。迷破了,離苦,覺悟了,樂就現前。這一覺悟,性德全部現前,中國古人講的仁義禮智信出現了,我們講良心,人的本性、人的良心現前了。

  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,很短的時間,湯池真的人民良心發現了。爲什麼?不好意思做壞事了,以前淨幹壞事,現在不好意思做。不是自己應該得的錢不敢拿,這叫良心發現,他自己覺得很快樂。一個計程車的司機,乘客下車,把皮包忘掉了。計程車開得很遠了,忽然看到後座怎麼有個皮包,想到剛才那客人的,趕緊回頭去找他。他住在旅館,把這個皮包送給他,打開一看,裏面有七萬現金,還有一些東西,統統還給他。這個丟掉皮包的老板正在著急,看到他回來了,拿了兩萬塊錢給他,不收。告訴他,我們學過《弟子規》,知道這是不應該拿的,我應該要還給你;如果沒有學《弟子規》,這個可能不會拿來還給你。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幹脆。他說,不但我會還給你,我們湯池鎮所有計程車司機,任何一個人撿到都會還給你,很感動人!受叁、四個月的教訓,良心發現,這麼好的效果。所以這人是教得好的,爲什麼?他本來是好人,他不是壞人。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是諸佛與法身菩薩。「得無住心,即契圓覺」,圓覺就是大般涅槃,圓滿的覺悟,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淨宗裏面講的證常寂光,契入常寂光了。「不著聲聞緣覺境界」。如《稱贊大乘經》所說的,經上有這麼兩句話,「甯在地獄經百千劫,終不發二乘之心」。這兩句話,我們初看了,會不會說得太過分?地獄太苦了,甯在地獄經百千劫受苦,都不肯發二乘心,也就是比發二乘心還強一點。這是什麼?二乘人只有自利,沒有利他。阿羅漢入偏真涅槃,要兩萬劫他才回頭,回小向大。在地獄百千劫,一百劫、一千劫,比阿羅漢的時間短。辟支佛入偏真涅槃,要一萬劫才能回頭,不是不能回頭,經曆的時間很長很長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懂得這兩句話說得不過分。一定要學大乘,大乘能明心見性,小乘不能;大乘能證法身,小乘沒有。這是爲什麼不發二乘心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「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,總之,如《大疏》所示」,通常講《大疏》,是《華嚴經大疏》,就是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。「壞見之人,雖不壞行,不堪與衆生爲其道眼」,這是講什麼?知見不正。他還能持戒,他還能修定,表面上看不錯,是個好修行人,他不堪爲衆生之道眼,他沒有能力爲一切衆生指出一條正路。爲什麼?他不認識正路。戒律持得不錯,這種人有,戒律持得好,毀謗別人,那個人不持戒,他就罵他、諷刺他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他的見壞了,他是邪知邪見。如果他是正知正見,他決定不會毀謗別人。毀謗別人,自己覺得自己很高,貢高我慢,這樣持戒的人不能往生,這樣念佛的人也不能往生。佛念得好,戒持得好,脾氣很大,傲慢心很重,自私自利,我們常常看見,你給他講,他不能接受,自以爲是。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經教學得太少,理不明,在經教裏一點點,得少爲足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下面,反過來,「雖壞行,而不破見,是則人天真勝福田」,清涼大師講的。這個人怎麼?行爲,好像持戒差一點,生活不甚檢點,但是怎麼樣?正知正見,跟上面那個人完全相反的,這個人正知正見,他的思想見解跟經上講的相應,雖然他沒有做到,他這個人可以做老師。天臺智者大師也說過,智者大師說的好懂,他說什麼?「能說不能行」,這能說是什麼?正知正見,他說得不錯,跟經典的標准對照,他說得不錯,但是他自己沒做到,「國之師也」,他可以教人。他很明白,自己沒有做到,希望別人做到,這是個好老師。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那是國寶級的;能知不能行的,是國師級的。這天臺智者大師說的,非常有道理。今天這個世界需要什麼人?需要國寶,才能救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