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诉我。我说你们大家看,希望你们也大家替我修改,我的东西可以改的,不是不能改的。有很多东西、说的话,因时因地不同,因人因事而异。今天在面前一些听众,他有特殊的需要,我就得在讲经要插一些专门为他讲的。所以这都得要知道,这个在整理讲义的时候,要不要取?应该要斟酌。有的时候可以不取,删掉,为什么?跟这段经义不相应;如果认为很好,把它抄下来留在别的地方,将来另外作别的偈子,还是作法语,作别的偈子。这都要费时间,哪些人整理?这要靠常常在身边听经十几、二十年的,行。
蕅益大师、莲池大师,他们著作流传於后世,都是弟子们做的。老师有很多注疏自己写的,自己写的占多数,学生记录再经过整理的是少数。现在是多数,因为现在讲的时候可以录音、可以录像,没听清楚,反覆听,能够一字不漏的记下来。古时候没这个工具,我们听,能做一点笔记,总是不完整,所以著作还是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本身的事情。这些人心地清净,万缘放下,经典上他能看出如来真实义,能体会到一些,有的体会得深,有些体会得浅。浅深都有利益,浅的,程度浅的得利益,深的,程度深的人得利益,都是为了帮助众生。决定没有自己的名闻利养,有这些念头错了,这些念头障碍你真实智慧,障碍你的清净平等心,所以你很容易曲解如来真实义,经里的意思你看错了,你误会了。这是学佛,尤其学大乘难处,不能不知道。
大乘经是从诸佛菩萨真实智慧之所流出,性德里流出,它没有意思,你去看它,能生无量义。这个无量义能有作用,作用也是非常深广没有边际,全在智慧。善知识者,他有智慧,就是说他有戒定慧,所以他能运用得很恰当,不至於错用了它。没有戒定慧的人拿来,用错了,大概十之八九;用对了,可能十分之一还不到。这些都是事实真相。所以亲近善知识,请问法要,这是一个求学的佛弟子,非常有必要。
「又《法华经妙庄严王品》」,里面有一句话,「曰:善知识者,是大因缘。所以化导令得见佛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」这也是一句赞善知识的话,善知识於一切众生是大因缘,为什么?他有能力教化众生、引导众生,令得见佛。这个见佛,广义的来说,能帮助你见到真正的佛法。见到真正佛法,你才会发无上菩提心。无上正等正觉心,叫菩提心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,「欲证菩提,当求善友。求友之道应如《圆觉经》所云:末世众生,将发大心,求善知识,欲修行者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。心不住相,不著声闻缘觉境界。虽现尘劳,心恒清净。示有诸过,赞叹梵行。不令众生入不律仪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这是《圆觉经》上的一段话,这一段话教给我们善知识的标准,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求善知识。那说白一点,善知识就是老师,我们要跟一个老师,这老师有什么标准,这佛说的。然后再说,我们用什么心态去亲近老师,去向他学习,我们能成就。
那《圆觉经》上的话,特别讲到末世众生,末法时期,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要发大心。这个大心是什么?了生死,出三界,求成佛、成菩萨的心,这是大心。大心就是大菩提心,我为这个要求善知识,求善知识的目的是想修行。深深知道,自己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有过失,要把这些过失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可是自己不知道,要求高人指点,高人具备什么条件?这个地方说出来了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,这个人正知正见。正知正见,我们怎么会知道?有一个标准,标准就是大乘经典。他所说的,他所行的,跟大乘经相应,这个人正知正见。他所说的、所行的跟大乘经不相应,是他自己搞出来的,这就不是正知正见。所以经典是标准,我们求善知识的标准,我们学习的标准,将来我们成就也是用这个经典做标准。每天读诵它,就是每天量一量,合不合这个标准,有没有越轨的行为,有没有走向歧途、走向岔路,自己不知道。这正知正见的人。
下面又说,心不住相,善友确实他心地清净,不住相就是不著相,他心地清净没有东西。不著声闻缘觉境界。声闻缘觉是只求自利,不求利他,这是小乘,没发菩提心。虽现尘劳,心恒清净。我们看到,早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,虽现尘劳,他每天工作之多,接待客人,忙得不亦乐乎,一天吃一餐饭。我常常说,他的工作量是一般五个人做的工作量。为什么?为众生,不为自己,心地清净,没有自私自利。做好事要钱,他自己收入很可观,在那个年代,他的收入一个月大概有四百多块,很高的收入。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只要六十块钱,多余的捐献出来做好事。往生之后,我们看他的遗物才知道,以前不知道,里面的衣服都是补的,自己补的,袜子是补的,凡是穿在人看不见的地方。一件中山装穿了四十多年,那是他的礼服,真正节俭。学生多,送给他的衣服什么他都送人了,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,常常分到。不知道他里面穿破衣服,不晓得。往生之后,看到他的遗物,我们都流眼泪。所以,虽然那么忙,心清净。心清净他就不累,他就不辛苦。如果著相,著相就很累,你就受不了。他不执著,过眼云烟,算了。
示有诸过,有时候他也犯的有过失,是不是真有过失?我们不知道。教化众生,学生人多,根性不一样,对待学生的方法不相同。看老师待人,有些同学很客气,见到之后都是笑咪咪的;有些同学一看就不高兴、就不顺眼,好像有这些分别。其实我们全看错了,看他不顺眼的,那真是他的好学生,对待这些学生有打有骂,一点都不客气,可是这些学生感恩。那些对他好的,也不错,那些人有过失绝对不提,你懈怠懒惰,老师也不说,只是在讲经的时候提出来,绝不个人给你说。那是什么?那些爱面子的人。你看老师能够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表演在外面是一套,心里头没有分别、没有著相,这是真正正知正见的人。
决定是赞叹梵行,赞叹真正修行的人,赞叹持戒修定,赞叹舍己为人,这是说几个善知识的标准,决定没有自私自利,决定没有名闻利养。有名闻利养的念头,有自私自利的行为,学生当中有,老师都知道,他不说,总是自己用行动来表演给大家看。表演到最圆满的时候,就是他老人家走了、往生了,我们到他住的小房子里面看,完全知道了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我们求善知识,求这样的人。《六祖坛经》告诉我们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这六祖大师的话。不见世间过是不把世间的过放在自己心上,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。把世间的过失放在心上,就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过失,为什么?我们的心被染污了,我们的清净心失掉了。心净则佛土净,一切都不放在心上,这是最大的利益,你真心会现前,妄心自然消失掉。用真心的是佛菩萨,用妄心的是六道凡夫,我们转凡成圣从哪里转?就从这个地方转。
「彼经示曰」,《圆觉经》上又说,「欲求善知识,首须求具正知见之人。何谓正知见?」《圆觉大疏》里头说,这是宗密大师的注解,这是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,清凉的学生。「善达觉性,不因修生。抉择无疑,名正知见」。善知识善达觉性,什么叫善达觉性?底下有注解,「觉性者,性觉妙明也」。性觉妙明,《圆觉经》上的话,是什么?自性本觉。妙明是讲它的作用,妙明是智慧,妙慧。接触外面境界,一看就明了,一听就明了,一接触就明了,这叫妙慧,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善达,善达是什么?没有起心动念,这种妙慧觉性它自然现前。不因修生,不是我要怎么修,怎么修也修不出来,不修它不出来,修也修不出来,这不就麻烦大了!这是事实真相。怎样它就会出来?一切法不放在心上,它就出来了,妙就妙在此地。
所以念佛,初学的是有心念,有能念、有所念,念久了,念熟透了,能念的心,所念的佛,不放在心上,那个佛号念念不断的还是继续念,妙慧就生起来。愈念愈聪明,愈念愈有智慧,为什么?心清净了,清净心自然生智慧,所以不因修生。不因修生是不能著相修,著相修不能开智慧。离相修,就是即相离相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行善不放在心上,不善也不放在心上,统统不放在心上,彻底知道一切万法体性空的,什么都没有。体性遍法界虚空界,为什么说它空?它不是物质现象,也不是精神现象,也不是自然现象,所以说它作空,它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能现一切现象。我们凡夫有念头,有念头就能现一切现象。诸佛菩萨没有念头,没有念头,众生有感,他应,就生一切现象;感没有了,他应也没有了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真实智慧,它非常管用。抉择无疑,遇到任何事情,是真是妄,是善是恶,是是是非,他决断一点都没有错误,正知见。
下面说,觉性,性觉妙明。本性是觉悟的,我们现在不觉悟,就是本性迷了。如果本性不迷,你决定是觉悟。觉悟是没有一样不知道,迷了什么都不知道,迷了本性。我们今天求明心见性,只用阿弥陀佛念佛这个方法,念到理一心就明心见性。念不到理一心,没关系,往生到极乐世界,明心见性。所以这个方法比什么都可靠,又简单、又容易,谁都能学。「善能通达本有性觉,故云善达觉性」,这把这句解释开来了。善能通达,怎么叫善能通达?不起心不动念就通达了。没有分别执著,自然通达,这叫善。起心动念,他著相了,著相是障碍,怎么会通达?本有性觉,故云善达觉性。「本有觉性,不从外来,非因修得,故云不因修生」,不是修来的。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,自性本具的德能,自性本具的相好,都不是从外来的,不是外来的就不是修得的,不是修得的,怎么才能得到?放下万缘就得到了。为什么?万缘是障碍,障碍智慧德相不能现前,障碍放下,它自然现前。
「因此正是行不到处」,想什么方法去修行都修不到,不是修得的。从哪里得来的?我们这个经题上说得非常好,从清净心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