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訴我。我說你們大家看,希望你們也大家替我修改,我的東西可以改的,不是不能改的。有很多東西、說的話,因時因地不同,因人因事而異。今天在面前一些聽衆,他有特殊的需要,我就得在講經要插一些專門爲他講的。所以這都得要知道,這個在整理講義的時候,要不要取?應該要斟酌。有的時候可以不取,刪掉,爲什麼?跟這段經義不相應;如果認爲很好,把它抄下來留在別的地方,將來另外作別的偈子,還是作法語,作別的偈子。這都要費時間,哪些人整理?這要靠常常在身邊聽經十幾、二十年的,行。

  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,他們著作流傳於後世,都是弟子們做的。老師有很多注疏自己寫的,自己寫的占多數,學生記錄再經過整理的是少數。現在是多數,因爲現在講的時候可以錄音、可以錄像,沒聽清楚,反覆聽,能夠一字不漏的記下來。古時候沒這個工具,我們聽,能做一點筆記,總是不完整,所以著作還是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本身的事情。這些人心地清淨,萬緣放下,經典上他能看出如來真實義,能體會到一些,有的體會得深,有些體會得淺。淺深都有利益,淺的,程度淺的得利益,深的,程度深的人得利益,都是爲了幫助衆生。決定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,有這些念頭錯了,這些念頭障礙你真實智慧,障礙你的清淨平等心,所以你很容易曲解如來真實義,經裏的意思你看錯了,你誤會了。這是學佛,尤其學大乘難處,不能不知道。

  大乘經是從諸佛菩薩真實智慧之所流出,性德裏流出,它沒有意思,你去看它,能生無量義。這個無量義能有作用,作用也是非常深廣沒有邊際,全在智慧。善知識者,他有智慧,就是說他有戒定慧,所以他能運用得很恰當,不至於錯用了它。沒有戒定慧的人拿來,用錯了,大概十之八九;用對了,可能十分之一還不到。這些都是事實真相。所以親近善知識,請問法要,這是一個求學的佛弟子,非常有必要。

  「又《法華經妙莊嚴王品》」,裏面有一句話,「曰:善知識者,是大因緣。所以化導令得見佛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」這也是一句贊善知識的話,善知識於一切衆生是大因緣,爲什麼?他有能力教化衆生、引導衆生,令得見佛。這個見佛,廣義的來說,能幫助你見到真正的佛法。見到真正佛法,你才會發無上菩提心。無上正等正覺心,叫菩提心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欲證菩提,當求善友。求友之道應如《圓覺經》所雲:末世衆生,將發大心,求善知識,欲修行者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。心不住相,不著聲聞緣覺境界。雖現塵勞,心恒清淨。示有諸過,贊歎梵行。不令衆生入不律儀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這是《圓覺經》上的一段話,這一段話教給我們善知識的標准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求善知識。那說白一點,善知識就是老師,我們要跟一個老師,這老師有什麼標准,這佛說的。然後再說,我們用什麼心態去親近老師,去向他學習,我們能成就。

  那《圓覺經》上的話,特別講到末世衆生,末法時期,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要發大心。這個大心是什麼?了生死,出叁界,求成佛、成菩薩的心,這是大心。大心就是大菩提心,我爲這個要求善知識,求善知識的目的是想修行。深深知道,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有過失,要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可是自己不知道,要求高人指點,高人具備什麼條件?這個地方說出來了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,這個人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,我們怎麼會知道?有一個標准,標准就是大乘經典。他所說的,他所行的,跟大乘經相應,這個人正知正見。他所說的、所行的跟大乘經不相應,是他自己搞出來的,這就不是正知正見。所以經典是標准,我們求善知識的標准,我們學習的標准,將來我們成就也是用這個經典做標准。每天讀誦它,就是每天量一量,合不合這個標准,有沒有越軌的行爲,有沒有走向歧途、走向岔路,自己不知道。這正知正見的人。

  下面又說,心不住相,善友確實他心地清淨,不住相就是不著相,他心地清淨沒有東西。不著聲聞緣覺境界。聲聞緣覺是只求自利,不求利他,這是小乘,沒發菩提心。雖現塵勞,心恒清淨。我們看到,早年臺中李炳南老居士,雖現塵勞,他每天工作之多,接待客人,忙得不亦樂乎,一天吃一餐飯。我常常說,他的工作量是一般五個人做的工作量。爲什麼?爲衆生,不爲自己,心地清淨,沒有自私自利。做好事要錢,他自己收入很可觀,在那個年代,他的收入一個月大概有四百多塊,很高的收入。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只要六十塊錢,多余的捐獻出來做好事。往生之後,我們看他的遺物才知道,以前不知道,裏面的衣服都是補的,自己補的,襪子是補的,凡是穿在人看不見的地方。一件中山裝穿了四十多年,那是他的禮服,真正節儉。學生多,送給他的衣服什麼他都送人了,我們那個時候在臺中,常常分到。不知道他裏面穿破衣服,不曉得。往生之後,看到他的遺物,我們都流眼淚。所以,雖然那麼忙,心清淨。心清淨他就不累,他就不辛苦。如果著相,著相就很累,你就受不了。他不執著,過眼雲煙,算了。

  示有諸過,有時候他也犯的有過失,是不是真有過失?我們不知道。教化衆生,學生人多,根性不一樣,對待學生的方法不相同。看老師待人,有些同學很客氣,見到之後都是笑咪咪的;有些同學一看就不高興、就不順眼,好像有這些分別。其實我們全看錯了,看他不順眼的,那真是他的好學生,對待這些學生有打有罵,一點都不客氣,可是這些學生感恩。那些對他好的,也不錯,那些人有過失絕對不提,你懈怠懶惰,老師也不說,只是在講經的時候提出來,絕不個人給你說。那是什麼?那些愛面子的人。你看老師能夠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表演在外面是一套,心裏頭沒有分別、沒有著相,這是真正正知正見的人。

  決定是贊歎梵行,贊歎真正修行的人,贊歎持戒修定,贊歎舍己爲人,這是說幾個善知識的標准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決定沒有名聞利養。有名聞利養的念頭,有自私自利的行爲,學生當中有,老師都知道,他不說,總是自己用行動來表演給大家看。表演到最圓滿的時候,就是他老人家走了、往生了,我們到他住的小房子裏面看,完全知道了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我們求善知識,求這樣的人。《六祖壇經》告訴我們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這六祖大師的話。不見世間過是不把世間的過放在自己心上,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。把世間的過失放在心上,就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過失,爲什麼?我們的心被染汙了,我們的清淨心失掉了。心淨則佛土淨,一切都不放在心上,這是最大的利益,你真心會現前,妄心自然消失掉。用真心的是佛菩薩,用妄心的是六道凡夫,我們轉凡成聖從哪裏轉?就從這個地方轉。

  「彼經示曰」,《圓覺經》上又說,「欲求善知識,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。何謂正知見?」《圓覺大疏》裏頭說,這是宗密大師的注解,這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,清涼的學生。「善達覺性,不因修生。抉擇無疑,名正知見」。善知識善達覺性,什麼叫善達覺性?底下有注解,「覺性者,性覺妙明也」。性覺妙明,《圓覺經》上的話,是什麼?自性本覺。妙明是講它的作用,妙明是智慧,妙慧。接觸外面境界,一看就明了,一聽就明了,一接觸就明了,這叫妙慧,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善達,善達是什麼?沒有起心動念,這種妙慧覺性它自然現前。不因修生,不是我要怎麼修,怎麼修也修不出來,不修它不出來,修也修不出來,這不就麻煩大了!這是事實真相。怎樣它就會出來?一切法不放在心上,它就出來了,妙就妙在此地。

  所以念佛,初學的是有心念,有能念、有所念,念久了,念熟透了,能念的心,所念的佛,不放在心上,那個佛號念念不斷的還是繼續念,妙慧就生起來。愈念愈聰明,愈念愈有智慧,爲什麼?心清淨了,清淨心自然生智慧,所以不因修生。不因修生是不能著相修,著相修不能開智慧。離相修,就是即相離相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行善不放在心上,不善也不放在心上,統統不放在心上,徹底知道一切萬法體性空的,什麼都沒有。體性遍法界虛空界,爲什麼說它空?它不是物質現象,也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說它作空,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能現一切現象。我們凡夫有念頭,有念頭就能現一切現象。諸佛菩薩沒有念頭,沒有念頭,衆生有感,他應,就生一切現象;感沒有了,他應也沒有了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真實智慧,它非常管用。抉擇無疑,遇到任何事情,是真是妄,是善是惡,是是是非,他決斷一點都沒有錯誤,正知見。

  下面說,覺性,性覺妙明。本性是覺悟的,我們現在不覺悟,就是本性迷了。如果本性不迷,你決定是覺悟。覺悟是沒有一樣不知道,迷了什麼都不知道,迷了本性。我們今天求明心見性,只用阿彌陀佛念佛這個方法,念到理一心就明心見性。念不到理一心,沒關系,往生到極樂世界,明心見性。所以這個方法比什麼都可靠,又簡單、又容易,誰都能學。「善能通達本有性覺,故雲善達覺性」,這把這句解釋開來了。善能通達,怎麼叫善能通達?不起心不動念就通達了。沒有分別執著,自然通達,這叫善。起心動念,他著相了,著相是障礙,怎麼會通達?本有性覺,故雲善達覺性。「本有覺性,不從外來,非因修得,故雲不因修生」,不是修來的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,自性本具的德能,自性本具的相好,都不是從外來的,不是外來的就不是修得的,不是修得的,怎麼才能得到?放下萬緣就得到了。爲什麼?萬緣是障礙,障礙智慧德相不能現前,障礙放下,它自然現前。

  「因此正是行不到處」,想什麼方法去修行都修不到,不是修得的。從哪裏得來的?我們這個經題上說得非常好,從清淨心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