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聰明智慧亦如是,得到聰明智慧,要用這種聰明智慧去幫助別人,幫助別人開悟。無畏布施得到的健康長壽,健康長壽不是叫你去享福,是讓你爲苦難衆生多做一點事情,你還有體力,你愈施身體愈健康。你不肯布施,養尊處優在家裏享福,福幾年享盡了,享盡壽命到了,要往生。總而言之,這一世不重要,聰明人有前後眼,要看到我將來,這個重要。我要到哪裏去?我要相信誰?誰能幫助我?要相信世尊沒妄語,世尊告訴我們,你念阿彌陀佛、你信阿彌陀佛決定沒過失。這樁事情,絕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叫衆生這麼做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,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叫人念佛求生淨土;除非這個人不相信,那就沒法子。這個人如果能信,佛總是想盡方法來誘導他、成就他,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,這才是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。
下面說,「善知識者是汝利刀,割斷汝等諸愛網故」。這裏頭用的字用得好,愛,愛網,網就麻煩了,網一纏縛在裏頭出來太難了。善知識好比是一把利刀,鋒利之刀,他能把這個愛網割斷。這是煩惱當中的根本煩惱,也就是情執,最難斷的、最不容易放下的。可是你一定要知道,這個東西不放下麻煩大了,太大了,出不了六道輪回,那就得幹六道輪回。我們在六道裏頭,這一生當中,走到超越六道輪回的邊緣上,就差一步,這一步不能跨過又回來了,回來又一輪回,就輪回到底了。什麼時候再能碰到這個邊緣,難了,不是很容易遇到的,很不容易才遇到一次。我們看到多少人遇到又退轉了,想想自己我遇到了,有沒有退轉?有退轉這一生沒把握,是在碰碰運氣,不退轉那就真有把握。一定要認清楚這個利害,不能放下對我是大害,在輪回裏頭不知道還要受多少劫的苦難。真看穿了,我放下,我不願意再受這苦難,我這一生跟阿彌陀佛去,再回來是法身菩薩不是凡人。再回來幹什麼?再回來幫助有緣的苦難衆生。肯定要回來,而且常常回來,與我有緣的苦難衆生太多太多了!
第十五「善知識者是汝時雨」,時雨就及時雨,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,這叫時雨。「潤清汝等菩提身故」,他能夠滋潤,他能夠洗幹淨,潤清你的菩提身。《藥師經》裏面,不是說菩提身,說菩提牙,意思相同。菩提要成長它需要養分,它需要雨露來養它。雨露不能多,又不能少;少了,它枯幹、枯死了,多了的時候也不行,也會把它淹沒了,所以需要的時候就有,不需要的時候沒有,叫時雨。這是比喻善知識,時時刻刻在必要的時候,他能加持我們、能幫助我們,我們遇到困難、遇到障礙,他能夠教導我們、幫助我們化解。
「善知識者是汝善標,教示汝等趣正道故」。標是標准,最好的標准。所以學佛要找個標本,找個榜樣,你學得就快,以誰做標准?以老師。老師往往以爲自己無論在修學、在福德、在智慧,還有所不足,老師會教我們依什麼人做標准。我在李老師會下,他就給我講了很多遍,所以印象很深刻,要我依印光大師做標准,印光大師是我們修學的榜樣。印光大師不在世,《文鈔》在,天天讀《文鈔》就是天天親近印光大師。弘一大師贊歎他老人家,他說中國最近兩百年,沒有一個人的修行成就,能夠超過印光大師的,兩百年。所以印祖一生的行誼,多看看、多讀讀認真來學習,一生絲毫名聞利養的念頭都沒有,真正是個老實人,規規矩矩、老老實實。沒有出名的時候天天讀經念佛,他在普陀山管藏經樓,所以有機會讀經,對經論很熟悉。而且藏經樓裏待了叁十年,不是短時間,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。七十歲被人發現,有一些學術界的教授,在當時是有名的教授,他們到普陀山去遊覽,無意當中遇到。遇到聽老和尚談話,七十歲的老和尚談話,向他請教一些問題,對答如流,充滿智慧,叫人心服口服。
這些人提問題向他請教,就是書信往來,印祖回答的信,句句都是正法。他們在報紙上發表,在雜志上發表,很多人看到了,都到普陀山去看他,向他請教,這就出名了。以後老人離開普陀山,到蘇州靈岩山寺去閉關,關房不大,我去看過,好像還沒有我們這個攝影棚大,隔了兩間,一個小佛堂,一個臥室,我去拜訪過。一生的行誼,確確實實是現代出家人最好的榜樣、最好的模範。現代印刷術發達,書籍成本很低,《文鈔全集》印得也很好,流通量很廣。但是要真學,要真的去讀,真去學決定得利益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幾位大德都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,李老師是的、朱鏡宙是的、趙默林居士是的,我認識幾個老居士統統都是,這些人對我都有相當深刻的影響。而李老師常常勸學生,要找一個榜樣,現代人裏頭沒有,去找古人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。你有個榜樣,向他學,依他爲師,這樣進步快,這都是非常好的方法。教示汝等趣正道故,他們走的是正道沒有偏邪。
第十八「善知識者是汝薪火」,我們講燒柴火,「成熟汝等涅槃食故」。這薪火做什麼用?煮飯用的,煮飯、燒水都得用柴火。現在不用了,現在用電、用瓦斯,從前用柴火、用木炭,這能夠煮飯、能夠燒水。善知識是你們的薪火,他能夠成熟大家的涅槃食故,能幫助你證得般涅槃。「善知識者是汝弓箭」,弓箭是武器,「射殺汝等煩惱賊故」。阿羅漢叫殺賊,賊是什麼?賊是煩惱,斷煩惱叫做殺賊,這是比喻。弓箭是什麼?弓箭是武器,這個武器是智慧,智慧能斷煩惱,沒有智慧不能斷。定功能伏煩惱,沒斷,只是把煩惱控製住,叫它不起作用,這是禅定,開慧那真的就能煩惱斷掉。現在人能夠把煩惱控製住就不容易,往生最低的條件,是能把煩惱控製住,佛號提起,這人決定往生。所以煩惱不要斷,帶業往生,把煩惱帶到極樂世界,業障帶到極樂世界,到那個地方再斷。你見到阿彌陀佛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,肯定開智慧,智慧開煩惱就斷了;有煩惱不能開智慧,因爲它障礙。智慧開肯定煩惱斷了、肯定業障消了,所以到極樂世界斷煩惱、消業障快!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辦法斷煩惱,也沒有辦法消業障,能把它控製住就不錯了,用什麼方法?用這一句佛號。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持戒,也是修定,定慧等學就在一句佛號當中。一心念佛,這是淨宗的戒律一樣,你能夠遵守,你決定不違背,念久了心定下來,煩惱控製住。煩惱沒斷,它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就不障礙你往生。所以念佛念到什麼樣才能往生?念到把煩惱控製住你就能往生。有煩惱、有業障不要害怕,沒事,什麼都不怕,你的後臺是阿彌陀佛在支持你。你要相信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世出世法沒有辦法再找一個比他高的,他到頂尖了。這個人我們不求他,我們求誰?對於你了生死出叁界,斷煩惱證菩提,阿彌陀佛的方便,是方便當中的方便,第一當中的第一。所以不能有疑惑,有疑惑我們就錯了,有疑惑去不了。這個法門無論男女老幼、賢愚不肖,乃至於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只要你能夠信,完全都能得度,阿彌陀佛統統攝受。你不信,他就沒辦法,四十八願裏頭說得清楚、說得明白!
下面一條,「善知識者是汝勇將」,這個將軍的將,這個字是正確的,是汝勇將,「能破汝等生死軍故」。生死軍就是魔障,善知識能幫助你。我們今天找的善知識,不是別人,是阿彌陀佛,這要知道。我們跟定這位善知識決定往生淨土,決定一生成佛,其他的統統放下。末後第二十一,「善知識者是汝如來」,是你的自性佛,「破汝煩惱至涅槃故」。阿彌陀佛在哪裏?這部經就是阿彌陀佛。印光大師在哪裏?在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。阿彌陀佛在哪裏?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就是的。然後你就曉得,真正受持這部經,每天讀誦,依教奉行,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,佛所在之處無比的殊勝吉祥,我們得有信心,沒有信心不行。沒有信心就是懷疑,就是疑結,有疑把我們的功德全都破壞掉,這真可惜!我們認爲還有別的方法,比阿彌陀佛更強的、更有效的,這錯了。一切諸佛如來告訴我們,再找不到了,第一當中那真的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對他具足無比的信心、堅定的信心、永遠不壞的信心,我們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,什麼樣的魔障都找不到,爲什麼?佛給你做後臺。
這二十一種利益無量無邊、無有窮盡,善知識者是阿彌陀佛。總結說,「善男子,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,是故我今教汝親近」。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,善知識有無量無邊功德,佛稱這個善知識,不是阿彌陀佛是誰?這當然是的。是故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親近。我們這個體會肯定沒錯誤,因爲這個經自始至終是佛說的,佛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,把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,希望我們真正相信,一點懷疑也沒有,希望這一生當中,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
我們現在把這句文念下去,「《法句經》以二十一喻,喻善知識,謂父母、眼目、腳足、梯凳、飲食、寶衣、橋梁、財寶、日月、身命等。後結雲」,後面總結,「善知識者,有如是無量功德,是故教汝等親近。大衆聞已,舉聲號哭」,這受感動。「自念曠劫爲善知識守護」,曠劫是無量劫來,佛守護我們、照顧我們,這個佛是誰?就是阿彌陀佛,不是別人。「今日值於如來」,今天遇到了,「乃至未曾報恩,無心親近。說是語已,重複舉身號泣」,這是真正感動流淚。
「是故《圓覺經普覺品》普勸曰:末世衆生欲修行者,應當盡命供事善友,事善知識」。這是佛教人初學的時候不能夠舍離老師,親近老師的時間愈長愈好,自己的根基穩固。「且恭敬善知識者,首在如教奉行」,什麼叫奉事善知識?奉事善知識要依教修行。「此亦甚難」,這真不容易,爲什麼?還是自己多生多劫不善的習氣,煩惱、習氣在擾亂你。『聞法能行,此亦爲難』,聞法要都能夠行還能不成就嗎?我們前面舉的例子都是真人真事,是我們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往生的瑞相無比稀有。鍋漏匠往生,谛閑法師對他的贊歎: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,名山寶刹這方丈住持也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