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五一集)  2012/10/7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5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七十六頁,第六行最後兩個字看起:

  「《會疏》曰:若聞斯經者,知識聞薰也。信樂受持者,往生正因。謂信樂本願,受持名號,此法超異諸教故;得益超出諸善故;衆機通入報土故;一生成辦故。必依多劫宿善,超過諸難之事。故雲難中等」,就是難中之難。《會疏》這一段的意思很好,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,我們在末法時代要特別留意。

  「若聞斯經」,就是指的這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也肯定了必然是這個會集本。會集是確確實實有必要的,有人反對會集本,這是他了解深度不夠,才會有這種念頭生出來。爲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?你細細讀這個經文,世尊講得很清楚,法藏比丘也只不過是發了一個大願,願發了,如何兌現,這是實際的問題。他的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他看到十方諸佛刹土裏面的六道衆生苦不堪言,迷得太深,不能回頭。要度他們,得用什麼方法?以這個問題向老師請教。他的老師是世間自在王佛。老師沒有給他說什麼,只是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刹土示現在他面前,讓他看到。然後告訴他,你去參訪,就是去參學,用現在的話說,你去考察,你去調查,你去研究。取人之長,一切諸佛他的長處、好處,你都學習;你覺得他所用的方法,教材、教法不甚妥當,就不要取他的,舍人之短,取人之長。還是要建立一個道場,你才真正能幫助衆生。這意思就是說,給他講經說法不行,哪有那麼聰明的人,聽了一、二座經就開悟了?太稀有了,絕大多數人不行。你要提供道場,自己要以身作則做榜樣,帶著他們修行,你才真正能滿這個願。

  這個方法是什麼?就是集大成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,是集一切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。他真幹,用了五劫的時間,時間長,不短。極樂世界是這麼成就的,是集一切諸佛如來美好之大成成就的,會集來的。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想出來的,也不是世間自在王指導他、教他出來的。你看,從根本上它就是會集。再說穿了,一切諸佛講經說法,哪一個不是會集?不會集,一個也找不到。釋迦牟尼佛,在《四十華嚴》經題裏面,清涼大師引用經典上的一句話,這經典我沒查,世尊說,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皆是古佛如來所說,他自己沒有在古佛所說經上多加一個字。那不就是會集的嗎?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有些多才多藝的人,他爲什麼能多才多藝?沒有別的,喜歡學習,哪個人有長處我都跟他學習,結果他變成了專長,超過其他人,好學。這就是集大成。黃念祖老居士注解這部經,會集的,你看會集八十叁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注疏,來解釋這部經典。會集的,沒有一樣不是會集的。會集是大學問,會集是大智慧。把會集抛棄掉是鑽牛角尖,搞一門,這解決不了問題的。所以這個說法,明白人、有智慧的人聽到一笑了之。

  聞,聽到這部經了,或者是讀到這部經了。「知識聞薰」,善知識幫助你。善知識他的來由也是集大成,他才能開啓智慧,才能幫助你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一定要知道,一門即是多門,多門會歸一門,一多不二,這才是真實智慧、才是究竟圓滿。你多聞你才能破疑起信,疑是真正障礙的源頭,大乘經上佛說的,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菩薩因疑,忽略了淨土,遇到這個法門他懷疑、他不相信,把機會錯過了。這個錯過真錯過,因爲它確確實實能幫助你一生成就,其他法門不一定,你沒有那個根性,你沒有辦法成就。

  我們自己一反省就曉得,煩惱真能斷掉嗎?情執真能放下嗎?絲毫放不下你就走不了,出不了叁界。我們生生世世搞輪回,不就是這個原因嗎?這一世能不能放下?說能,那嘴巴硬,不是真話。講老實話,未必,這是客氣話;講真話,不能,真正做不到。這個時候怎麼辦?除了信願持名,你沒有第二條路可走。你自己能走得通,別人走不通;你自己是有像惠能大師這樣的智慧,你行,你度衆生,一個也度不了,爲什麼?沒有這種根性。淨土這個法門,彌陀法門,這個法門了不起,無論什麼根性,平等得度,再找不到第二門。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世尊講經四十九年沒說過這個話,一切經裏頭都沒有;只有淨土往生經,這叁經一論裏頭有,其他的沒說過。我們生在末法時期,末法一萬年,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,第一個一千年過了,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,那麼多法門擺在面前,我們有什麼本事修?年輕要強、好勝、無知,大經大論去探索,這我自己幹過的,至少幹了叁十年,然後從這些大經大論才回頭。這就是說宿世還有一點善根,爲什麼?沒有善根,不知道回頭。

  我有個老朋友,我們非常要好,演培法師,一生研究教的,向往法相唯識學,發願求生彌勒淨土。有沒有去?沒去。彌勒淨土難,要修五重唯識觀。李老師當年告訴我們,每一重都要叁、四十年,五重唯識觀就算你修得很順利,從時間上來說得要二、叁百年,你能活二、叁百歲嗎?那條路沒把握。民國以來有修成的,只有幾個人,叁、四個人而已。虛雲老和尚修成了,他生兜率天。所以不容易。生兜率天,那個地位是聲聞、緣覺,不能跟極樂世界比。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作阿惟越致菩薩,他怎麼能比?所以這個法門遇到了,多麼幸運,我們遇到了。遇到了,不能完全相信,爲什麼?還想這個想那個,想得很多,心不能夠止於一處。如果心真正止於一處,什麼都放下了,這是真的。以前斤斤計較,現在恒順衆生,你讓我只笑一笑就好了,很好;好很好,不好也好,沒有一樣不好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不放在心上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、只有《無量壽經》,這真正叫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

  現在我們辦什麼事情?我們辦往生極樂世界的事情,其他事情隨緣。有緣,是利益衆生的,這個要辦。但是辦這個事情不礙我自己,對我自己有妨礙的,我才不幹。什麼叫妨礙?放在心上就是妨礙。做天大的好事,做,做得非常認真,但是不放在心上。心上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,這叫真念佛人、真信佛人、真求生淨土的人。幹這個才行!擺在眼前的是件好事,我們要幫助他化解災難。能不能化解?能。憑什麼?憑大乘佛法、今天科學的報告,這是有力的憑據,那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,科學家的報告,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議。意念就是念頭,念頭能夠集中,不要散亂。我們今天的意念是散亂,而且全是與惡法相應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、貪瞋癡慢,跟這個相應。所以社會亂了、災難來了,原因在此地。我們今天反其道而行之,放下自私自利,去學無我。無我是真的,有我是假的,確確實實無我,無我當然就無我所,你才能真放下、真隨緣。

  那我生活怎麼辦?你得相信因果,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你命裏不是餓死的命,什麼都沒有,到要想吃的時候,就有人送來給你。哪有這個好事?真有這個好事。爲什麼?這叫感應道交,沒有人送給你,有佛菩薩送給你,有鬼神送給你。無量劫來跟我們有緣的衆生太多太多了,我們起心動念都有感應。善緣結得多,走到哪裏都有人照顧你。廣結善緣,決定不要吝啬,吝啬的人沒福報,廣結緣的人福報太大了。所以決定不怕,喜歡布施,真正舍得。有慧眼,曉得哪種布施是得大福報,哪種布施是小福報,哪種布施是真福報,哪種布施是布施錯了,埋藏著災難在裏面,那個果報是叁途。說明了什麼?沒有智慧的人想修福都想不到。這個世間有錢有勢的人多,他能修福嗎?他如果修福,來生的福報更大;他也想修福,修的都不是地方,修錯了。像種稻米一樣,那個地方不是肥田,是沙礫,長不出稻來,種子撒到那邊白丟了。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,我們都能看到。真正的福田,種下一點,生大福報。所以修福還得有福的人,他才真正種到福田;沒有福的人全種錯了,也沒有人指導他,指導他他也未必會相信。這個認知非常不容易。

  章嘉大師教我修福,命中沒福,我是讀《印光法師文鈔》學到了,印光大師一生修福就幹一樁事情,印經。十方供養統統來印經,這個好,沒有流弊。他自己開了個小型的印刷廠,就是蘇州報國寺的弘化社,那個老板就是印光大師,十方的供養統統在那裏頭,當年是鉛字排版。弘化社印的書不少,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,裏面藏著應當是弘化社能找得到的統統都有,非常豐富。我喜歡這個本子,字大,裝訂排版很大方,看起來很舒服,校對很精確,就是錯字很少,這善本!印祖一生的心血在這個地方。我就學他老人家,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些供養,統統印經、印善書;再少許一點,有時候幫助救濟災難跟放生、布施醫藥,這占很少。這個要懂得。確實蓋寺廟我真的是沒有拿一分錢,所以也有果報,我一生沒寺廟住,不幫助人家蓋寺廟,我也沒寺廟住,到處流浪。還不錯,到現在有人供養我一個小茅蓬,我很滿意了。一生樂此不疲。這個真的要很細心,細心觀察看古人,向他們學習,印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

  現在有人想學文言文,背書,問我背什麼?我現在教人背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的文字是最淺顯的古文,四十八品等於四十八篇。再加一個《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》。這本書裏頭是《文鈔》,印光法師的,所寫的序文、其他一些文章會集的。裏頭最精彩的教誨,分門別類集成一冊,也是集大成,集印光大師一生所有文字裏面的大成,分量不多,讀這個好!這裏面是正法,而且印祖距離我們很近,對現代人非常有幫助。就背這兩樣東西就夠了,能入經藏、入《四庫》很好;不能入,自己得受用,真能幫助我們破迷起信,真正幫助我們往生極樂,而且提升品位,大有利益。不搞多,就兩樣就夠了。

  這兩本書隨身攜帶。我們生在這個亂世,早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