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晚功課不一定像寺廟裏面那種規矩,沒有那個必要。早晨就是念一部經,晚課將《文鈔菁華錄》讀一遍,它的分量比較多。如果沒有那麼長的時間,讀一半,一半大概跟這個經的分量差不多,一個小時就夠了。兩天讀一遍,或者是叁天讀一遍。剩下時間念阿彌陀佛,站著念也行,坐著念也行,繞圈散步也行,不拘形式,心裏頭真正有佛。記住谛閑老和尚的教誨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多麼活潑,一點壓力都沒有,沒有任何儀規。心,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,你一定能跟印祖教誨相應、跟《無量壽經》相應,就成了。真是簡單容易,各各得度,做阿彌陀佛真實的弟子。
首先我們承認,我們不是個聰明人,我們是中下根人。中下根人用這個方法決定往生,搞別的法門決定沒有把握,這就搞定了。中下根人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不要看到人家老太婆,沒有念過書的、不認識字的,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的,那是什麼?那是上上根人,我比不上她。把自己無始以來那個習氣,這樣才能斷得掉。我不如人,不如一切人,哪個人都比我強,傲慢心就沒有了。還有不如我的人,我還比他們高明,不行,傲慢起來了。那些阿公阿婆什麼都不會,是什麼?他是菩薩做此示現來教訓我的,我接受教訓。不接受教訓,瞧不起他們,自己以爲高高在上,那是佛菩薩在他面前做示現,他不知道,麻木不仁。
當然最好我們具足佛眼,行嗎?行。爲什麼?你本來有佛眼,你本來是佛,你怎麼沒有佛眼?什麼叫佛眼?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這叫佛眼。不再挑剔這個、挑剔那個,你佛眼現前。看所有衆生,幹善事的,佛眼,他教我,教我修善;幹壞事的,也是佛眼,他來示現,讓我反省,讓我看到想一想,我有沒有他的毛病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沒有他表演,我自己不知道,他是負面教材。這就是善財的本事,善財得到真佛眼,一生成佛。我們要用真佛眼,我們這一生往生,上上品往生,肯定的。你還挑剔這個人過失、那個人毛病,於他沒有損害,於自己損害太大了,縱然往生,品位下降。不過,極樂世界是很特殊,品位雖然下降,得阿彌陀佛加持,不得加持那沒辦法,這一加持也等於上上品,等於上上品。如果用佛眼的話,那真的往生就是上上品,不得加持也是上上品。上上品又得佛的加持,這還得了嗎?十方世界不能比!所以這個不可以不知道。
要信,要歡喜,法喜充滿;要接受,要真的接受,其他的都得放下,這是真正接受,保持,決定不失去。日常生活當中,保持著不要讓我們的習氣起現行,這怎麼辦?具體的方法,念頭才起,接著就阿彌陀佛。我看人,毛病習氣,看他不順眼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就把它轉過來了。這就是宗門大德所說的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這個念是什麼?妄念。妄念起來不怕,爲什麼?習氣。如果妄念不起來,你不就成佛了嗎?你還沒有成佛,肯定有妄念。妄念起來的時候,覺得快,馬上一句佛號把它轉過來,就取而代之。這叫會用功,這叫真念佛人、真佛弟子,不是普通佛,阿彌陀佛弟子。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得到什麼?就得到這個,知道這個法是真實法,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
歡喜本願,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就是一願,願願都是勸導我們求生淨土。所以古人說四十八願統統歸第十八願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決定往生,我們要相信。四十八願,願願都歸向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大願,度衆生的大願,斷煩惱的大願,學法門的大願,成佛道的大願。你看,第十八願就具足這四願。所以一多不二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稍微再詳細一點,那就是普賢的十願,也是願願結歸在四十八願上。「禮敬諸佛」就是佛眼看衆生。「贊歎如來」,見別人的好事贊歎,別人不好的事情絕口不提。爲什麼?這就是度他,讓他自己慢慢去反省、慢慢去覺悟。你看,你做好事贊歎你,你做壞事人家不說,原諒你。久而久之他就受感動,受感動就不好意思再做惡事;做惡事,人家寬宏大量,饒恕我。「廣修供養」,供養是平等的。今天特別的供養,那是很少人知道,護持叁寶。這是供養當中第一供養,成就人聞法,成就人修行,成就人往生,成就人證果,這是真正的正法。
但是人,我們一定要曉得,人會變。現在人變是正常的,不要罪怪他,爲什麼?他沒有根,在高名、厚利、美色,他會變質。學佛學多年、學幾十年,遇到了還會變質,都不要去責怪他。什麼原因?他沒根,統統都沒有根。古人變節是可以責備的,爲什麼?他從小受過栽培,他不是不知道,那個變節是煩惱習氣太重了,他禁不起誘惑。現在人沒有受過基本的訓練,聞佛法、接受聖賢教育都是中年,沒根。那個不變,那是真正大善根;不是真正宿世大善根,怎麼可能不變?所以對於變節,我們決定不責怪,若無其事,不要放在心上,知道什麼?正常。我們心永遠是平靜的,絕不受他的幹擾。
自己能不變,我這一生很僥幸,能走過來,什麼原因?天天讀經,沒有離開經本,天天跟大家分享。跟大家分享實在講是自利,利他太少了,幾個人聽懂?幾個人聽明白?真正是一遍一遍自己的薰修成就了自己。所以我說我五十多年講經教學,一堂課沒缺的是我自己;除我之外,說一堂課不缺的,一個也找不到。自己教自己,展開經卷面對佛菩薩,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。外面誘惑,佛菩薩這樣告訴我,這不可以。如果說叁個月不讀經典、不做分享,我會不會變節?保不住,跟諸位講真的不是假的。爲什麼?我們小時候雖然沾到一點根的邊緣,沒有真紮。父母懂得,逃難,跟日本人打仗,天天逃難。八年那個時間正是紮根的時代,在戰亂當中,所以我們本身自己的根都沒紮穩。所好的,這就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,學釋迦牟尼佛,不離開經教,不離開講臺。這樣天天學,天天反省,天天覺悟,沒迷。學佛陀,佛陀過著簡單的生活,沒有任何欲望,甘心情願,得到法喜。法喜從哪來?教學當中得到法喜,嘗到了法樂。
「受持名號,此法」,這個方法「超異諸教」,這個諸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。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,八個是宗,派不止一百個,哪一個法門都沒有這個容易,都沒有這麼殊勝。「得益超出諸善」,無論你修多大的善事,沒有比念佛更善,這個重要,比什麼都重要。哪個地方請我們去講經,我們不離開《無量壽》,一天、兩天,可以在《無量壽》裏選段。選段根據什麼?根據聽衆的需要,根據現實社會環境的需要,我們選這些經文,講兩個小時、叁個小時、四個小時,這就好,自利利他。
下面這一句,這非常非常了不起,「衆機通入報土」。衆機就是各種不同根性的人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、賢愚不肖,上上根是等覺菩薩,下下根是無間地獄衆生,往生極樂世界統統都生實報莊嚴土。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、有九品,但是它是平等的,爲什麼?全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就平等了。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,「一生成辦」,一生成就,一生就把這個事情辦妥了、辦成功了。這後頭還有一句,這一生成辦的人,「必依多劫宿善」。他爲什麼能成辦,那個人爲什麼不能成辦?兩個人過去生中善根不一樣。過去生中善根深厚的人,他聽了怎麼樣?他真信、真願、真行,他成功了。另外一個人聽到了也歡喜,半信半疑。喜愛佛法的,還有好多法門,都想去涉獵一下、都想去學學。尤其學做通家的人很多,我門門都要學,我樣樣都要通,做大通家。叫我一生就學一樣,尤其叫念阿彌陀佛,這個念,愈念愈沒有味道,念到最後不想念了。這是老太婆教,這是騙人的,放棄了。這是什麼?這善根福德不夠,不知道這是第一法門,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。這個法門的理太深了,所有一切經教統統歸這個法門,這法門還得了嗎?八萬四千法門殊途同歸,真正是難信之法。
所以,斷疑生信這一個問題,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了十幾次,統統講這個問題。不是真難,何必用這麼多文字、用這麼多的言語?它真難,不是假的。我自己體驗很深,我真正接受淨土教,差不多是學佛叁十年了,才真的相信,真接受。我知道這個難處,這親身經曆走過來的路。其實,上一代亦如是。我們想想,夏蓮居老居士不也是廣學多聞嗎?學禅、學密、學教,樣樣都學,最後歸淨土。黃念祖老居士、李炳南老居士我們都認識,很熟的,都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。這是知識分子的毛病!能走到這個地方很幸運了,算是識貨,把那個疑難雜症丟掉了。我要走一個簡單容易、最安全、最穩當、最快速的這條路,其他的路不要,舍棄了。所以這就是多生多世的善根,在你這一生中修學把它引發出來,你才能夠堅定信心,再不變更,一門深入。「超過諸難之事」,菩提道上無量無邊的障難你都能超越。所以這是難中之難。
下面這念老的開示,「准兩疏意」,用前面這兩個疏所說的標准,我們來看,「若人於此第一希有、難聞難信之一生成辦之妙法」。這句話是真的,我們要記清楚,這是第一稀有、難聞難信、一生成辦的妙法,一生證得無上菩提。剛才我說的,我們用佛眼看衆生,用佛心去體會諸佛如來,用佛眼看衆生。你念佛往生決定是上輩往生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決定不在下面。佛心、佛眼,佛心是平等心、是清淨心、是無分別心。清淨,沒有染汙、沒有自私自利、沒有貪瞋癡慢、沒有是非好惡,平等心、清淨心,平等沒有高下,得要用這個心。對待一切衆生是一個心,不管你信什麼教,還是一個心。一切衆生都是自性、真心流露的,所以一心。清淨平等心是真心,用真心,一切成就都是真實的。用妄心,一切成就都是虛妄的。那個虛妄,死了之後全落空,爲什麼?帶不去的,都變成了業障。
於這個法「能聞」,這是緣分,你有這個緣分聽到了,看到這部經典都是緣分。「能信」,這最重要,這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根源,你相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