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二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五二集)  2012/10/7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5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七七頁,從第五行當中看起:

  「聞者聞名信受也。以名具萬德故,能令聞者慈心清淨。慈心者,發起大慈心也。清淨者,純淨無垢也。歡喜者,內心喜樂也。踴躍者,歡欣奮起,形於身口也」,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這是說『得聞佛聲』,這一句經文在五種原譯本裏面都有,文字小有差別,內容完全一致,這確實證明話是佛說的。聞者,這個聞的意義一定含著有信受,真正相信、真正能接受。這個法門,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,一切諸佛都介紹、都講這部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爲這個法門、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是世尊普度一切衆生,在一生當中就能夠圓滿成佛,所以說是無比殊勝稀有第一法門。有沒有人信?有。什麼人信?宿根深厚的人,也就是說,像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這一生遇到必定得無量諸佛的加持,所以他能信;不但能信,他能解,他能接受,他能奉行。如果有好的善友引導他,他這一生就能夠念佛往生。

  下面說的這幾種現象,顯示他宿根的深厚,根深厚從哪裏看?從底下這幾句。聽了,『慈心清淨』,發慈悲心,這也就是發菩提心。清淨,純淨無垢,真心能夠現起來。凡夫平常所用的是妄心,八識裏面的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,他用這個心,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聽了歡喜,就是法喜充滿,內心喜樂。這個喜樂有來頭,生生世世都希望能夠了生死出叁界,但是都沒有能夠得到,這一生碰到這個法門,知道這個法門一定滿足生生世世的大願,他怎麼不歡喜?踴躍,就是我們中國所講的喜形於色,他內心的歡喜,他表現出來了,所謂是手舞之,足蹈之,這是身,口裏面歡喜贊歎。

  『衣毛爲起』,從這個地方看到他的宿根非常深厚。善友,我們一般講老師,看到學生有這種狀況出現,就知道這個學生善根非常深厚,這個經沒有白講,決定有人深信不疑,決定有人依教奉行,決定有人往生淨土,講經的目的達到了。『淚出』,是眼中流淚,「蓋如是之人皆從佛道中來。佛所得之無上菩提,名爲佛道」,從佛道中來,過去生中學過。「《法華經方便品》雲:是諸世尊等」,這一句話是說的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叫諸世尊,就是諸佛。無量無邊的諸佛,「皆說一乘法」。一乘法是這一生成佛的方法,它不是成菩薩,不是成聲聞、緣覺。說大乘、小乘這叫二乘,說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叫叁乘,這個法不是二乘、不是叁乘,是一乘法,一乘法就是決定一生成佛。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不可思議!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就怕你遇不到,你遇到了,你真聽懂了,你這一生決定作佛去了。

  「化無量衆生,令入於佛道」,你看就這麼簡單,只要他真相信,只要他真肯發願,願生淨土,只要他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這麼簡單。所以菩薩不相信,聲聞、緣覺不相信,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的人沒有一個相信,道理在此地。相信的人就太走運了,不相信的人就懷疑,哪有這麼簡單?修行多年、修行幾輩子、修行多少劫,還沒有看到佛道的邊緣,這種人大有人在,哪有這麼簡單就成就?這就是他爲什麼不相信,道理在此地。那我們要想想,我們能夠相信,什麼原因?經上說得很清楚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遇到這個法門,諸佛如來就加持你,在冥冥當中加持,你能聽懂,你能相信,你能發願。

  特別是在現代,這個地球上遇到大災難了,遇到這個法門,機會到了,我去極樂世界了,一絲毫憂愁都沒有,歡喜無量,這是真的。如果佛菩薩留我們,那我們要行菩薩道。往生極樂世界成就自己,還是爲了度衆生。現在眼前衆生有苦難,真正肯發願度衆生的,舍己爲人的,這個人很難找。如果你就是諸佛菩薩所找的對象,他肯定加持你,你在大災難中沒事,你會平安度過。這不是自己有幸,是苦難衆生有幸,就是還存留下來的衆生他需要。我們自己需要的是極樂世界,去親近彌陀,這是我們需要的。可是諸佛菩薩總是把衆生需要擺在第一,地藏菩薩最明顯的代表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這是佛菩薩的本願。

  「又因行名道」,道是什麼?道是菩薩行,行叫道,所以「佛道者,到於佛地之萬行也」,就是六度萬行,這是佛道。『曾作佛道,故非凡人』,過去生中他曾經是修行過,不是修小乘,修大乘,小乘是聲聞道,他修的是佛道。「乃佛之贊語」,這是佛對他的贊歎。「正如《金剛經》曰:若當來世後五百歲」,就是講我們現在,當來世就是將來,釋迦牟尼佛在世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說的,將來後五百歲,這就是說五個五百歲最後的一個五百歲。這五五百歲,佛經上講五種堅固。第一個五百歲,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算的,解脫堅固,持戒就能證阿羅漢果。第二個五百歲就不行了,人的根性沒有那麼純、沒有那麼厚,持戒不能成就,要修定,所以第二個五百歲要禅定堅固。第叁個五百歲,禅定也不行了,必須要學習經教,叫多聞堅固,從研究經教還行,有能夠入佛境界的。第四個五百歲,愈來愈往下降,真正修行的人少了,喜歡修福,塔寺堅固,到處建廟、建佛刹修福。第五個五百歲,這堅固,五種堅固,鬥诤堅固。我們生在最後的這五百年,二千五百年,現在,真的佛所講的一點都不差。你看看,第一個解脫堅固,禅定成就,多聞成就,塔廟成就,現在是鬥诤堅固,「鬥诤堅固」這是經上的原文,現在鬥诤堅固,如果不鬥诤,那佛說的話不就說錯了!

  這佛說的,「其有衆生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爲第一希有」,這講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,在末法時期五五百歲鬥诤堅固,聽到這個經,能相信、能理解、能受持,這個人太稀有了。「何以故」,這爲什麼?「此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聽到《金剛經》才能夠信解受持。如果四相都有,聽《金剛經》,這信解受持全有問題。現在人誰相信?念的人很多,真正解其義的人不多,許多人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,變質了,不是依教修行。《金剛經》講般若,般若講空,般若講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不但體是空的,相也不是真有,教人放下,放下就見性了。

  「靈峰《破空論》釋曰」,蕅益大師他著作裏頭有一種叫《金剛經破空論》,他在裏面解釋,「此即信修大果也」,《金剛經》上這一句話說,信修大果,第一稀有。「設複計有少許我人等相,決不能信此經」,只有真正四相破了,真正做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對這個經你能夠契入,你能夠悟得其中的境界。如果四相沒有斷幹淨,還有四相存在,蕅益大師這個話說得很肯定,絕不能信此經。我們看過學《金剛經》的人多,學了之後怎麼樣?跟我們境界差不多,還很執著,我沒放下。「設於此經信解受持,決能了達我人等相,當體即是無相」,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,他要真的能夠信解受持,這個人決定能夠明了通達我人等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那他怎麼樣?他放下了,這一放下,他就解脫了,他就得大自在。這些話全都是真的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諸法實相。這個經裏面重要的幾句開示要記住,前半部無四相,後半部無四見,境界更高,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衆生見、無壽者見。無四相,阿羅漢證得,辟支佛證得,別教叁賢菩薩證得,也就是說,四聖法界他們證得。破四見就不在四聖法界,不在十法界,他最低限度也到實報莊嚴土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他到這個境界,真成就了。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爲什麼?我們如果不放下,對我們念佛往生確實是障礙。爲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,往生的人那麼少?放不下,就這一句話。什麼時候我們真正放下,那就是前面所講的,我們用佛眼看衆生,佛眼沒有分別,佛眼沒有執著,佛眼沒有起心動念;我們用佛心來修行,佛的心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一片慈悲,慈悲遍法界,稱之爲大慈大悲,沒辦法再稱贊,稱爲大慈大悲。培養這個心,這經講念佛可以培養,爲什麼?念佛可以把自己的佛性念出來,入佛境界。

  「准是而論」,以這個爲標准我們來說,「本經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,比信《金剛經》還難。《金剛經》是般若、是大乘,這個經是一乘法,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精髓,古德贊歎它「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」,蕅益大師說的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一乘大經,一乘大經裏頭的精華,你得到了,你必定成就一乘法。所以,「若能生信,當知是人,不是凡人,而是一切世間希有之人」,你能夠相信,換句話說,就是證明你現在的煩惱業障習氣輕了。爲什麼?你性德的智慧德相透出來了,這個能信就是透出來了。不能信,業障習氣很重,還是把它壓住了,它冒不出來。現在你已經放松了一點,它透出一點出來了,所以稱爲稀有之人。

  「若於圓教能生實信,圓解圓修,可稱圓人」。四教藏通別圓,極品,上上乘圓教,圓教根性的人不多,若是圓教根性,這一生決定成佛,參禅肯定大徹大悟。古時候有,現在沒有了,爲什麼?古時候的緣殊勝,圓人來投胎也有障礙,這個障礙在佛法叫隔陰之迷,你一投胎就迷了,前世事情記不得了。前世底子雖然好,也有迷,但是那個時候社會風氣好,父母懂得教你。父母真懂得的,從懷孕就開始教你,就小心謹慎照顧你,這母親恩德多大!縱然母親疏忽不知道,你一出世,一生下來,你這個家族的人都會教你。從前是大家庭,大家庭對於後代非常重視,父母偷不了懶。爲什麼?上頭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、有高祖父母,天天看著你,你不好好的教,你怎麼能對得起父母?這是家裏頭負責傳宗接代的人,代代都要好。這個環境好。

  現在人不知道了,懷孕沒想到教你的這個事情,生下來之後也沒有。幾乎生下來,你睜開眼睛接觸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