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二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就是電視,電視來教你,這就殺盜淫妄。從小在這個環境養成,煩惱、妄念一天比一天多,把你自性裏面過去生中修習的功德全給障礙住了,它並沒有把它毀掉,就是障礙住,它不起作用。這樣養成了,你叫他相信佛法、相信淨土,真難,真是難中之難,在我們這個現前真難。真難,我們還遇到了,還有一點信心,一定要勉勵自己,這一生得來不容易。如何補足我們的善根福德?念佛,覺明妙行菩薩這一句話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。打得念頭死(妄念),許汝法身活」,你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就在我們要把這個一念放下,也就是什麼都別管了,於大體還不能造成障礙的都可以不管。如果於大體有障礙,障礙正法久住,障礙弘法利生,這個可以管,爲什麼?慈悲心。小事就不聞了,懂得現在人的根性,他的業障習氣很重,一切隨他去,我們成佛要緊,成佛之後再來度他們。

  所以,圓教能生實信,淨宗是圓教,這個經本圓中之圓。能夠圓解,圓解,你理解,就活活潑潑,智慧真開了,什麼狀況之下怎麼去運用它,活的,它不是死的,極其靈活。引導衆生能信、能解、能受、能持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圓解圓修,這是圓人。「圓人修行一日,可當常人修行一劫」,這真的,他聰明,通常人修一劫,等於他修一天。極樂世界人修一天,等於我們這邊人修無量劫,爲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,你就有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你就能變化、能分身,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在聽講經,分身,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,這別人做不到的。供佛修福,聞法修慧,福慧雙修,無量無邊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在這個世界見一尊佛都好難,見個菩薩、見阿羅漢不容易,你在極樂世界,十方一切諸佛想見就見,念頭才動,你的身體就已經站在佛前面,就這麼樣的方便。所以修行沒有比極樂世界人更快,道理在此地。

  這一品最後的一段,「歎疑惑難度」。前面不疑,好度,現在反過來,對這個法門有疑惑的人。請看經文:

  【若聞佛號。心中狐疑。於佛經語。都無所信。皆從惡道中來。宿殃未盡。未當度脫。故心狐疑。不信向耳。】

  這個現象多,非常普遍。我們自己回過頭來問自己,自己學佛,開頭對這個法門,就像經上所說的,不相信。我感謝李老師,李老師苦口婆心把淨宗介紹給我,我都沒能相信。第一個介紹給我的是忏雲法師,我在他茅蓬住了半年,他把這個介紹給我。我讀了叁本書,《彌陀經疏鈔》、《彌陀經要解》、《彌陀經圓中鈔》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叁大部注解,《疏鈔》蓮池大師的,《要解》蕅益大師的,《圓中鈔》幽溪大師的。忏雲法師要我把它的科判節錄出來,畫成表解,把經文補上去,變成科會。我都做了。做了之後,對於佛法裏面這種方法我佩服得五體投地,才真正曉得什麼叫好文章。好文章從頭至尾都不會多一個字,也不能少一個字,多一個字可以拿掉的、可以刪掉的,少一個字就不通了。文章寫得這麼好,用科判一判就完全知道了,章法結構嚴密整齊,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思想體系,不能不叫人五體投地。

  在忏雲法師那裏半年,體會到這一層。我信不信?不信。但是佛經文章之美,歡喜,無論哪一部經我看到都歡喜。那個時候知識分子的習氣重,喜歡研究、喜歡理論,對於修行沒放在心上,這就是什麼?搞佛學的。我進門是搞佛學的,方老師是搞哲學的,進門受他老人家影響叁年,還好不深,叁年之後我就回頭了,我就知道,它比哲學還要廣泛、還要深入,哲學不能包括它,它能包括哲學,哲學不能包括它,有這麼個概念。到臺中,李老師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給我,要我學印光大師。我讀了《文鈔》之後對淨土宗有敬意,對它很尊重、很尊敬,它太慈悲了,體會到這一層,但是還是不肯學。老師雖然多次勸我,甚至於說,你看看曆代這些大法師,慧遠、善導、永明延壽、蓮池、蕅益,這都了不起的人,他們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以後變成淨土宗的祖師。我們不妨也跟著他走走看,走錯就算了,走對那我們就成功了!用這個話來勸我。我還是陽奉陰違。

  我跟諸位說過,我真正接受是講《華嚴經》,這是偶然一天心血來潮,想到什麼?文殊、普賢怎麼成就的?善財童子,這是文殊的得意門生、入室弟子,他修什麼法門?這就有了問題。有了問題找答案,再很仔細的去讀《華嚴》,發現了,文殊、普賢統統是修淨土的,發願求生極樂世界。我那個時候寒毛直豎,這怎麼回事情?你看《四十華嚴》我講了一半了,真叫囫囵吞棗講的,善財修什麼不知道。現在有了問題,從頭再來細細一看,一下就看出來了,原來第一位善知識就是吉祥雲比丘,修什麼?般舟叁昧,專修念佛法門。般舟叁昧一期是九十天,不睡、不坐,它叫佛立叁昧,這九十天,可以站在那裏,可以走動,不能坐下來,不能躺下來。這個是要有很好的體力精神,身體不好的人做不到,年老的人做不到。九十天一期,就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精進念佛。

  吉祥雲比丘修這個法門,對善財童子開示二十一種念佛法門。二十一不是數字,是表法,表大圓滿,這是密宗的表法。《華嚴經》十個宗派東西它統統都有,所以它是圓滿*輪,中國人講先入爲主,這就是他主修主學的。看到最後第五十叁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完全明白了,徹始徹終善財童子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於是也豁然明了了,這五十叁參什麼意思?就是我們平常早晨起來,睡起來,到晚上睡覺,這一天所看的一切人事物,就叫五十叁參。用五十叁位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做代表,全是佛,全是佛在那裏表法,我們要認識。

  方老師告訴我,《華嚴》有深奧的理論,有精密的方法,末後還帶表演,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童子五十多位善友表演給我們看。表演什麼?演這個理論,《華嚴》的理論、方法,如何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活《華嚴》。所以方老師佩服到極處,全世界的教科書找不到能跟《華嚴》相比的,它做出來給你看。他一生喜歡《華嚴》,沒有一天不讀它,《華嚴》是他的主要功課。《華嚴》最後導歸極樂,我對於極樂,這個淨宗,淨宗經典,才特別重視。所以看到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即是小本《華嚴》。蓮池大師注這個《彌陀經》,完全用華嚴家的這個架勢,把《阿彌陀經》提升跟《華嚴》平等,這個非常了不起!因爲他那個時代,社會大衆瞧不起淨土宗,對《華嚴》沒有話說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這一個注解出來的時候,把它提升跟《華嚴》一樣,淨宗真興起來了,淨土宗中興的祖師。

  我們接著看念老的注解,「反之,狐疑不信者,乃從叁惡道中來,宿世殃禍業障未盡,尚未至得度之期,故不能信受」。這個聽到佛的佛號心中狐疑,不能夠接受,什麼原因?於佛經中所說的不能相信,這是從惡道當中來的,這一生雖然得人身,帶著濃厚惡道的習氣,從叁惡道來的。宿世,過去世,造的罪業,殃禍,墮落在叁惡道,那殃禍,業障沒斷盡,還很濃,還沒有到得度的時間,所以不能信受。這個話我們要叁複斯言,多念幾遍,不是沒有原因。我們自己業障重,自以爲聰明,不行,世智辯聰,看不到事實真相,往往是誤了大事。我們幸好對老師的信心堅定,沒有爲外頭的流言所動,雖然自己業障重,沒有離開老師,還繼續不斷努力。好在佛法經教它通的,一通一切都通了,十幾二十年的薰修,回過頭來再看淨宗,相信了。真正相信,就是你得度的時間到了。如果得度的時間沒到,也就是講你的根沒熟,沒有熟就有障礙,你不能信、不能接受。你能信、能接受,證明你的業障消得差不多了,你可以接受了,這是得度的時間到了。

  「此亦如《金剛經》所雲:於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我若具說者,或有人聞,心即狂亂,狐疑不信」,這是世尊舉了個例子,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講《金剛般若》,在中國流通最廣泛的,這是因爲六祖惠能大師在這部經裏面開悟的,因六祖而聞名於世。幾乎中國文人,讀書人,沒有一個說是沒有讀過《金剛經》的,很少。於後末世,末法時期,就是說的我們現代,還有受持讀誦的人,還有這樣的人,就是說受持讀誦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恭恭敬敬將《金剛經》念一遍,完全在真心,印光大師說的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這個利益是什麼?這個利益是讀經的功德。所以,以此功德回向給亡靈,非常有效。

  不但《金剛經》如是,一切大乘經皆如是。你對它並不了解,你也沒有辦法依照這個經修行,你就是喜歡念,念久了,不定自己什麼時候有了悟處,這個悟處是功德累積的。功是功夫,這功夫從清淨心上來的,經讀多了,心地清淨了,妄念少了,雜念沒有了,這就是功德。我若具說,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佛要給你說這個人功德有多大!或有人聽聞之後怎麼樣?心就狂亂了。爲什麼?根本不能相信,根本不能接受。念《金剛經》如是,那念這個經還得了嗎?這個經跟《金剛經》一比,念《金剛經》小功德,念這個經大功德。《金剛經》是大乘經,這個經是一乘經,一乘裏面的一乘,沒人知道。「故知法門愈殊勝,世人愈難信」,講別的經容易,講這個經可難了。「故於圓頓妙法,狐疑不信」,疑加個狐,比喻狐狸疑心最重,所以這個疑就加個狐,狐疑。這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接著看底下這一科,第叁,「咐囑流通」。品題:

  【勤修堅持第四十六】

  念老有個簡單的題解,「本品首爲世尊咐囑大衆守護本經」,這一品開端是釋迦牟尼佛囑咐大衆守護這一部經;「次谕救護衆生」,第二個大段佛教導我們要救護衆生;第叁段教導我們行解要相資,有解無行不能成就,有行無解也有障礙。有行無解,遇到障難會退轉;有解無行,解得不會透徹,爲什麼?沒有真正修行的底子;解行是一不是二,這樣才真正能求生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