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極微色裏頭的世界,那個世界裏頭還有極微色,那個極微色裏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叫其深無底、其廣無邊。這是自性,這是性德,佛說這是我們本人,不是講別人。佛所說的一切經全講自己,用簡單的話來說,就是叫你認識自己,把你自己的,今天講的潛能,統統發揮出來。你能拯救宇宙,不是拯救地球,地球算什麼,太小了。你能遨遊,不要交通工具,遨遊遍法界虛空界,你說這種學問怎麼能不要?非常可惜的是沒人知道,大家把它看成誤會,不願意接觸它,這真可惜。佛法培養人才,大家都知道,辦學校行不行?不行。爲什麼不行?沒有老師。真正辦學,還得是古時候祖師大德的老辦法,教二、叁個學生。這二、叁個學生教成了,讓他們每個人再教二、叁個學生。傳個叁代、四代,能有二、叁十個學生,可以辦學了,可以開佛學院,有老師。你現在開佛學院很容易,沒有老師。沒老師,請他們來講經,把經都講錯了,全是他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經上的意思,那把佛教走了樣子。
要學佛,基本的條件就是放下,不放下不行。再高的天分,我放不下,自私自利放不下,名聞利養放不下,五欲六塵放不下,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你沒有緣,這個緣是條件,你沒有條件學佛。佛法、聖賢學術幾乎都相同,不是真誠心你接觸不到,因爲都是從真誠心裏頭流出來的,我們要用真誠心才能接受。印光大師所說的,一分誠敬你能接受一分,十分誠敬你能接受十分;沒有誠敬,你一分接受都不可能,你所聽的全是常識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,圓圓滿滿融成了一體。特別後頭這一句,重重無盡,跟中國古人講的兩句話很相應。中國古人對宇宙的認識,說了兩句,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無內才真叫小,無外才真叫大,但是大小是一不是二。大中有小我們容易懂,小中有大這就難懂,爲什麼?這是自性,自性法爾如是,就是自然的現象。它不是有爲法,它是無爲法,有爲法就是有生滅的、有動靜的,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的。無爲法它什麼都沒有,能現一切法,雖現一切法,並不障礙它的性德,事實確實是如此。誰見到?大乘經上佛常說,八地以上,他們才見到宇宙萬有的真相。
我們靠科學探索,獲得這些知識,那只是皮毛,真相,真相沒有看到。佛跟科學用的方法不一樣,佛完全用禅定,甚深禅定功夫裏頭他見到的。禅定裏面見到叫現量境界,等於我們現前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一樣,它不是比量、不是非量,現量境界。科學家的探索是用儀器偵測到了,把這個極小的放大,讓你看見。細菌我們看不到,細菌很大。前年我在高雄醫治牙周病,我的牙周病大概十幾二十年,我自己不知道。在刷牙時候,也不懂得刷牙的方法,幾十年不會刷牙。感覺得牙縫裏頭的有個黑的,有個黑線,那就叫牙周病,一點不知道,我以爲那很正常,它也不妨礙、不礙事。給醫生一看的時候,他說你這個很嚴重了,你還能講經?他說這個大概叁寶加持你,你還沒有感覺到,這個疾病還沒感覺到。
他用一個針尖就在黑的地方挑了一點點,像個芝麻粒那麼大,放在顯微鏡裏面。把顯微鏡轉到電視螢幕上給我看,我看到像蛆一樣,像蛆一樣一條一條的,滿滿的,在那裏頭動。我說這是什麼?他說這就是你那一點東西。我就嚇呆了,我說你放大多少倍?叁千六百倍。看到牙周病的小蟲,差不多有這麼長的樣子,大概有半公分到一公分,這麼大的東西,放大叁千六百倍。真可怕,那我就曉得,我牙齒真麻煩了,幾乎每個牙齒都有。用了八個月的時間,全部清洗幹淨,再用顯微鏡來照,幾乎一個都沒找到,清理得真幹淨。醫生告訴我,一般清理最幹淨還會有幾個,他說你這一個都沒有了。靠儀器才看見。菩薩不要靠儀器,他的眼睛能看見。
見,能見的這個能量與你的定力有關系,定功愈深你的眼睛愈敏銳。所以到八地菩薩的定功,阿賴耶的叁細相被看見了。知道宇宙怎麼來的,一切萬物怎麼來的,我從哪裏來的,全看到了。這個看到不僅是看到,管用,日常生活當中用得到它。起什麼作用?起對於一切萬法不再起心動念的作用。爲什麼?知道體性不可得,什麼現象都沒有。現相是假有的,不是真的,就跟夢中境界一樣,可以享受,不能占有。享受是什麼?遊戲,遊戲人間。菩薩遊戲人間,絕對沒有動個念頭,這是佛、法身菩薩。動念頭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是十法界裏面的菩薩,別教叁賢菩薩。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沒有執著,也就是說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,沒有執著的念頭,沒有對立的念頭,所以他心清淨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清淨心現前,這得受用,不造業了,六種神通出現了。
六通是本能,佛說每個人都有,因爲你有煩惱、有業障,這個能力失掉了。你看,有神通多自在,出門不要飛機,我想到哪個地方,身體就到了。不是飛行,飛行還要飛半天,不是。念頭想,到了,爲什麼?距離沒有了。我們在此地想到美國,身就在美國,就到了。這叫什麼?神足通,能分身、能化身。其實,他的身在我們這個地方是他的分身,分身還能分身,這就妙了,這重重無盡。淨宗曆代祖師當中,我們有理由相信,有不少人是從極樂世界再來的。什麼身?是分身。他自己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,聽佛說法,分身到我們這世間。也來投胎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,成爲一代祖師大德。他現神通的時候,他也能現分身。
《高僧傳》裏頭有一個人,印度的高僧,在中國傳法不少年,十幾年,他要回印度。當然弟子、信徒很多,大家爲法師踐行,請法師吃飯,在家裏應供。哪個人請他都答應,同一天,同是中午,滿他的願,都到他家應供。第二天,十裏長亭送行,法師走了送行,每個人都歡喜。法師昨天中午在我家吃飯,我供養他。那個人說不對,明明在我家,怎麼跑到你家去?這一對的時候,他分五百身,五百個人家他家家都去了,他有這個能力。科學家沒這個能力,縱然發現阿賴耶識,沒這個能力。你就曉得佛法真管用,完全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,自利利他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這是事事無礙,這分身。能分身,我們曉得至少是叁果阿那含,初果只有兩種神通,天眼、天耳,二果又增加兩個,他心通、宿命通。他心通是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。
抗戰期間當中,金山活佛,是南京,不是南京,南京上面,鎮江,鎮江金山寺,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。這個人的一生行迹有一點像濟公活佛,平常你看不出來。春夏秋冬就一件衣服,他那一身衣服一年到頭沒有洗過的。他沒有第二件,到哪裏去就那一身,什麼行李都沒有。春夏秋冬四季就是一件衣服,冬天他也不冷,夏天他也不熱。一生沒洗過澡,可是,那個衣服領子都是油垢,都是黑色的,很髒,你聞聞有青蓮花的香氣。而且人有生病的時候,你多聞幾次病就好了。身上也有油垢,搓一點油,就像濟公一樣,給你吃你病就好了。信徒很多,來去無蹤,你念他念他,他就出現了,所以人稱他活佛。廟裏人都叫他瘋子,瘋瘋癫癫的,可是信徒很喜歡他。他一生的事迹故事很多,臺灣有兩個法師把他故事搜集起來,寫成一本書,《金山活佛傳奇》,煮雲法師寫的,樂觀法師寫的。煮雲跟他沒有見過面,樂觀曾經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,告訴我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有一天,遇到有些信徒供齋,活佛在,樂觀法師也在,跟他坐在一起。大家都盛著飯菜供養活佛,他也就吃了十七、八碗。樂觀法師看到,就禁止這些信徒:你們不能再拿了,你看看他吃這麼多,這得了嗎?把他脹壞了。金山活佛回過來對他說,不增不減。不增不減是真有本事,不是假的,一個星期不吃飯沒事,一次吃幾十碗也行。這些奇妙的事情很多,真有這個能力。但是,他心通有,這是樂觀法師告訴我的,他心裏想什麼事情他全知道。對這個金山活佛有懷疑,心裏頭想著,他就把它講開、講清楚,給你講明白。沒問,他告訴你。他就曉得,他知道他有他心通,有他心通當然就有宿命通,他能知道你過去、未來,都有過這些事情。但是神足通沒有見到,那判斷他的果位二果斯陀含,他在這個階層。如果到叁果的話,他就有神足通,神足通就是有變化,他能分身,他能變化。
佛給我們講,這些都是人的本能,本能恢複,不要這些科學工具,這東西討厭,麻煩。有他心通了,距離千裏之外,你起什麼念頭他都知道,何必用手機?不需要。有神足通,交通工具不需要了,這多麻煩、多累贅,破壞大自然的規律。所以你看東方人,科學能做到他全能做到,而且比科學還要好、還要方便,沒有破壞大自然一點點。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古人喜歡修行,修行能恢複我們自己的本能。只要心地清淨,少煩、少惱,起心動念遵守道德,不要違背倫理道德,這一生自然幸福、美滿、快樂。這個東西,於名利不相幹,於社會地位、財富不相幹,真正幸福快樂之人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不是有求必應,是你自己本能,你自己本來有的,不是佛給你的。佛只是告訴你,你有,用什麼方法恢複,你爲什麼會失掉。不是真的失掉,它有障礙,不起作用,沒真的失掉;只要障礙排除,這個能力就恢複了。佛法教我們這些東西,這是事事無礙法界。
「今此經所宣,正是如來事理無礙法界,與事事無礙法界,甚深之法也」。今天這部《無量壽經》裏頭所說的,就是如來,他沒有說是阿彌陀佛,也沒有說是釋迦牟尼佛,他用如來。用如來什麼意思?我們每個人都有分。經裏面佛說法,他講到諸佛,佛是從相上講的;他講如來,他從性上講的。從相上,我們不是佛,從性上講,統統是佛。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你看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第二願「稱贊如來」,如來跟諸佛不是一個意思。從性上講,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諸佛,要禮敬。從相上講,相有善、有惡,善的我們應該贊歎,不善的不要提,隱惡揚善。不但不提,也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不善了。我們的良心變作別人的垃圾桶,盡裝不善,這個人不是有智慧的人,有智慧的人不會去撿垃圾。
真正給你說,善惡都不要放在心上,爲什麼?善放在心上,將來生叁善道,惡放在心上,將來生叁惡道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所以,清淨心裏頭善惡都沒有,真清淨才生淨土,才超越了。善事要做,做完了就完了,不要老念著我做了多少善事,這就錯了。因爲你做了善事,你就有善報,做了惡事就有惡報,不放在心上,善惡都沒有報,這叫真清淨。我們在世間,我們應該斷惡修善,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這個人叫修淨業。淨業不是什麼都不做的,還是斷惡修善,斷惡修善都不著相,就對了。念念阿彌陀佛,心裏只有阿彌陀佛,將來決定生淨土,這就完全對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