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五八集)  2012/10/1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5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八一頁,第七行:

  「無著者,無執著之念。如《金剛經》曰: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」。這一段文給我們解釋『無著』,經文上「十力無畏,無礙無著」。在無礙,我們學過《華嚴經》四種無礙法界,接著我們看無著。無著是沒有執著的念頭,著重在念頭,念頭裏頭有執著就錯了,這個不在事。如果沒有執著,沒有執著的念頭,就能做到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我們現在是處事都有障礙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有障礙,障礙從哪裏來的?意念裏頭有分別、有執著,有這個東西就造業,業就系縛苦果、苦報。

  無執著之念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這一段經文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這一句完全是梵文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阿翻作無,翻成中國是無的意思,耨多羅是上,這無上;叁,這是梵音,翻成中國是正,藐翻作等;叁這又是正,菩提是覺,所以整個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可以翻,爲什麼不翻?這個不翻是屬於尊重不翻。爲什麼?佛法終極的目標,我們想求的是什麼?就是求的這個,無上正等正覺。阿羅漢得到的是正覺,叁菩提;菩薩得到的是叁藐叁菩提,就是正等正覺;佛所證得的叫無上正等正覺。你看這一句話裏頭,叁個階位,叁個階級、叁種地位,高下不同。說學佛,學佛求什麼?就求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對於這一句,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,對它尊重,完全用梵語音譯,沒有把它譯成中國文字,經典上都用這個。

  無上正等正覺沒有定法,什麼方法都可以證得,所以它沒有定法,只要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就證得了。我們內心裏頭要把執著放下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沒有執著這個念頭,你就證阿羅漢果。如果更進一步,不但沒有執著,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不但沒有分別的念頭,連起心動念都沒有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是佛陀,無上正等正覺。八萬四千法門,這是佛說的方法,每一個方法都能證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八萬四千法門,這佛說,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句,叫無量法門。八萬四千法門之外,無量法門包括遍法界虛空界,用我們的話來講,所有的宗教、所有的學派全都包括了,只要你能放下。金剛般若會上,佛說真話!

 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如來根本就沒有法可說,無有法可說,說了四十九年,一天也沒休息;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已經說了十劫,永遠說不完。說得再多,也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,所說的這個法,完全是衆生有感,佛自然有應,是從感應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,沒有意思。要說佛有意思,佛是凡夫。凡夫有意思,聖人沒有意思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哪來的意思!這在大乘教是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都不會起心動念,眼見色,耳聞聲,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面境界,沒有起心動念,他哪來的意思?有意思就是凡人,沒有意思才叫聖人,所以聖人的標准是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也就是成佛了。

  這以下,那就是十法界。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,十法界裏面的佛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還有意思;他把起心動念放下,十法界就沒有了,他就超越了。所以四聖法界從哪裏來的,我們就明白了,四聖法界上面的兩層,佛、菩薩是起心動念來的;下面兩個位次,聲聞、緣覺是分別來的,他還有分別。六道從哪裏來的?六道從執著來的,這是講執著。你心裏頭有執著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,無論修什麼法門。心裏沒有執著,輪回就不見了,不用除,它沒有了,好像睡覺醒過來了,這一場夢。

  四聖法界裏面的佛,如果把起心動念放下,那也是(又是)一場夢,醒了,從他那裏看六道,夢中之夢,真醒過來,醒過來的境界是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究竟的,不過它沒有變化,因爲它那裏頭沒有阿賴耶識,就是沒有意思。相宗裏面講,轉八識成四智,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轉末那爲平等性智,得到平等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。所以八識沒有了,與八識相應的五十一心所當然也沒有了。心所法是依靠心法,心法沒有了,心所法就沒有了。這是聖人,佛家講凡聖,這是標准。我們稱叁賢菩薩,稱聲聞、緣覺也叫聖人,那叫小聖,不是真正聖人。真正聖人的標准是轉識成智,《華嚴經》上稱的法身菩薩,天臺大師稱的分證即佛,這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

  那爲什麼這樣說法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也沒有定法如來可說,何以故,這爲什麼?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。這個意思深!如來心地清淨,不著相,沒有起心動念,他說什麼?所以如來所說法,各人聽,各人感受不一樣,有人聽懂了,有人覺悟了,有人得叁昧了,有人只得一點知識。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說法的人無心,聽法的人有心,有心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。我們看一部經,你看多少種注解。《金剛經》的注解最多,有五百家。那麼多人注解,每個人注的都不一樣,這什麼原因?每個人接受、嘗到的味道不相同。

  而佛說出來是一味,爲什麼聽經的人得到的法味不一樣?是每個人的心不一樣。印光大師說,每個人誠敬程度不一樣。說法的人不管是什麼人,縱然是邪師說法,如果是心地真誠恭敬的人,他得正法,他不得邪法。爲什麼?他心正,他得到的是正。他要是佛心,他得的是佛法;他是菩薩心,得菩薩法;他是小乘心,他得到小乘法,因人而異。不是佛不平等,是人不平等。佛跟佛在一起不說法,無法可說,爲什麼?沒有感,那邊也沒有應。菩薩有感,菩薩的感是純正的,聲聞、緣覺裏面就不是純正了,那人天更不必說,還夾雜著許多邪念在裏頭。這也就是佛法難說、難懂的意思。說法的人多多少少要契入一點境界,就是什麼?你才能嘗到法味,才說得出來。如果沒有稍稍契入一點,完全是自己的知見,就是凡夫知見,你不是佛知見、不是菩薩知見,這就是大經上常常說的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世間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不懂,他看佛經是他一套的解釋,那不是佛的意思。所以開經偈上說得好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不要把如來意思解錯了。

  那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學經教,找不到真正善知識。真正開悟的人、真正證果的人,到哪去找?你要聽他們的東西才管用,沒開悟的人決定不可靠。所以老師教我們,讀經看注解,要看古人的注解。爲什麼?古人有修有證。佛的經文自性流出來的,他們的注解也從自性流出來的。古人沒有見性不敢講經,更不敢著作,爲什麼?他要對讀的人負責任,如果把讀的人引入邪法,他要受地獄果報,所以他不敢。現在人不怕,他不相信有地獄,用自己的意思來解經,也說得天花亂墜,也讓人生歡喜心跟他學習。不是沒有,有,像少正卯這一流的人物,孔子對他都無可奈何,只有把他殺掉。如果在今天,孔子是犯法的,你沒有理由殺人。他的殺人罪名就是妖言惑衆,旁門左道,讓社會大衆擾亂了視聽,如此而已。少正卯要生在今天,那是大行其道,沒人幹涉,言論自由,出版自由,他愛怎麼說就怎麼說。

  所以皆不可取,皆不可說,這是說的什麼?不著言說相、不著文字相、不著心緣相,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頭教給我們的,你用什麼心學佛。你必須有這樣的心態,讀經不著文字相,聽經不著言說相。不但文字、言語不著,因爲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都不應該執著,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。像無著、法界、無上菩提,這都是名字相,名字相是假設的,假名,你喜歡起個什麼名字都可以,爲了教學方便起見,起這麼多名相。佛教教學的專有名詞不能執著,它是假的,它是方便法,它不是真實。不執著心緣相,心緣相就是我想這個是什麼意思、這一段什麼意思、這一句什麼意思,這是你的心緣相。統統都不著,那聽經、讀經,這是幹什麼?給諸位說,聽經、看經都是修定,讓你的心在文字上、在言語上,你不緣其他的,其他的妄念、雜念都入不進來,這是修定。定能開慧,到智慧一開的時候,這經的意思全部都明白了,而且一點都不錯,你悟出的意思就是佛當時講的意思,你契入境界了。如果你著叁種相的話,這就是凡夫,用現在話,佛學,不是學佛,是佛學,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。這是佛法真正的難處。

  佛法的修學就是戒定慧,修戒定慧的方法也無有定法。戒定慧本身不是定法,修學戒定慧亦無定法。你要理解戒定慧的精神是什麼,精神就是製心一處,沒有別的。你的心到處亂跑,胡思亂想,如何把它收起來集中在一處,這就是精神之所在。戒是止惡防非,怕你起惡念、起惡言、做惡事,防止,這是戒律的真實義。定是收心,像前面我們常說的,放下執著是阿羅漢的定,比世間定高。世間定只到四禅八定,他還是有執著。阿羅漢把執著放下了,定功就超過非想非非想處天,就超越了,他就出了六道輪回,所以是小乘定。雖然是小乘,跟世間法一比,它高太多了,世間法比不上。大乘的定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一般說這成佛了。在什麼時候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樣樣清楚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起心動念,無有定法,是真的,不是假的,真功夫!大成就!跟諸佛如來走一條路,一個方向。所以一切不可取、不可說,非法也非非法,不准你起心動念,用這個態度跟佛學,聽佛講經說法,遵守佛的教誡去修行,成就快!

  「《破空論》釋雲」,《破空論》是明朝末年蕅益大師的著作,這是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,他有《金剛經破空論》。《破空論》上解釋這一段話說,「無上菩提,超情離見,即是究竟彼岸」。無上菩提這個名,名詞術語。超情離見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