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五九集)  2012/10/1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5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八二頁,第二行看起:

  『非易可遇』,這一句是經文,「指以上如來之法均難逢難遇」,這個話是真的。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人的壽命短,其他的那些道壽命都長。天人壽命長,我們知道,畜生壽命長是它愚癡,它不知道有其他的道。像螞蟻,最愚癡了,死了之後又投螞蟻身,生生世世不離開螞蟻。世尊當年在世,只樹給孤獨園有工程,佛在那個地方講經有好幾年,就看到一窩螞蟻,佛看了就笑。弟子們就向佛請教,佛爲什麼?你笑什麼?佛說我笑這窩螞蟻。爲什麼你笑它?他說七尊佛出世了,一尊佛是叁大阿僧只劫,七尊,叁七二十一個阿僧只劫過去了,它還沒有離螞蟻身。不是說它有那麼長的壽命,它死了以後它又投胎到它這一窩來,始終不離開它的窩,不離開那個族群,這愚癡。這是畜生壽命長久,它喜歡它那個身,喜歡它的生活環境,沒有智慧,畜生愚癡。其他道裏面都長,像餓鬼道,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。所以,初一、十五去供養他,就等於供養他早飯、午飯,他不缺。天上壽命那就更不必說了,四王天的一天,人間五十年,活一百歲在四王天是兩天。

  得人身真不容易!人身是怎麼得的?佛經上說得很好,五戒具足,沒有缺失。今天我們來看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幾個人做到?這五戒,自己跟自己打分數,能打六、七十分,你不會失掉人身,來生還得人身。如果你打滿分,來生生天,一般講九十分以上生天,九十分應該生四王天,一百分生忉利天。忉利天的壽命更長,忉利天的一天,人間一百年。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曆史,在忉利天是五十天,很短,不到兩個月,福報可想而知。

  地獄的壽命非常可怕,地獄很多種,壽命長短也不相同。一般講,不長不短的,佛經上告訴我們,不是很長,不是很短,地獄一天是人間二千七百年。中國五千年曆史,在地獄是兩天還不到,你說多麼可怕!也許同學們有看到唐太宗附身這個碟片,唐太宗墮無間地獄,人家問他多久了?在無間地獄住了幾百年了。幾百年是我們人間的幾百年,不是他地獄的幾百年。無間地獄一天決定不止人間二千七百年。什麼時候離開地獄?地獄的罪業受盡,他就出來了。好像人間造作罪業,犯罪了,被關到監牢獄裏頭,有刑期,關你十年,十年到了放你出來。地獄也是這樣的,你的刑受滿就出來了。

  唐太宗這次出來,並沒有受滿,怎麼出來的?功德之力,他過去做了好事。什麼好事?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我們印這套書,把它印一萬套,我們也不知道這個事情,也不是爲他做的,他就出來了。出來之後,我們在碟片裏面聽到他說了一句話,他說我有好東西,可惜沒有傳下來。那個好東西就是《群書治要》,他那時候沒想起來。好像是去年年初,叁月,《群書治要》的樣本做出來了,世界書局寄到澳洲給我看。我們在小客廳裏面,有六、七個人看這套書,就是這套樣本,跟這一樣的,他先做了一套送給我看。我們看了很歡喜,在欣賞這部書。突然,悟忍法師的妹妹,那天她也在場,一下就跪下來,說我是李世民。李世民附身,附她身上。我們一聽說唐太宗來了,這書唐太宗下令編的,來得這麼快,我們就請他坐。他不敢坐,一直跪在地下,說來感恩,感謝的。我說什麼恩德?不知道。就說出這部書,說這部書能救全世界。我們才搞明白、搞清楚,他是因爲這本書才離開地獄,因爲這本書累積的功德,將來能救世界,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。所以真實的功德,利益無邊。

  這個事情是他有心做的,二十七歲做皇帝,怎麼治理這個國家?沒有這個智慧。所以下令給魏徵、這些大臣,真正有學問、真正讀書人,讓他們在四部,那個時候沒有《四庫》,四部,經、史、子、集,集不必要,在經史子裏面去找。有關於格物致知、誠意正心、修身齊家、治國平天下這些的教訓、議論,抄出來給他看,就這部書。從一萬多種書裏頭逐漸淘汰、精選,選到最後選了六十五種,六十五種裏面去抄,把它抄出來,就這部書。可以說《四庫》裏頭,修身齊家、治國平天下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都在這部書上。讀這部書,就等於讀了《四庫》。這是小《四庫》,最精彩的《四庫》,提供給皇上看的。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!

  所以有機緣的話,開一個小講座,不必講圓滿,有個十個小時、二十個小時,最精彩的東西提出來報告,讓大家知道。有利於國泰民安,有利於社會和諧,有利於天下太平,消災免難。湯恩比說的話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社會問題,就這部書。可惜這部書他沒看到,他要看到,我相信他會大力提倡,沒看到這個書。中國人自己也不知道有這個國寶,滿清亡國,軍閥割據,整個國家動亂,沒有人提倡這個,也沒有人來講這個。今天社會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和諧,這本書就管用了。大家都來學習,大家都來反省,都能夠棄惡揚善、改邪歸正,這是標准。什麼是正,什麼是非,是是非的標准,是善惡的標准,是智慧跟愚癡的標准。

  這個書要跟佛經比,佛經就殊勝了。這兩下一比,《群書治要》就遜色很多,它只能幫助人道,人道以外就不圓滿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還得了嗎?這部《無量壽經》也跟《群書治要》一樣,在一切諸佛刹土裏頭精挑細選,選出最精彩的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怎麼知道?法藏比丘五劫修持,去參訪一切諸佛刹土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不就是《群書治要》嗎?《群書治要》是只取中國,唐太宗過去二千五百年前這些聖人、哲人,他們的這些智慧、教訓。法藏比丘可不是的,他所采取的是十方世界,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,那怎麼能比?《群書治要》小學智慧,這個是博士班的智慧。

  真難!佛法能相信,真不容易。我這一生對佛法相信是漸進,慢慢慢慢逐漸,開頭的時候相信老師的話,以後在經典裏學習,證實老師的話說得沒錯,愈研究愈感激老師。老師不教我,我對這個一無所知,沒有人能說得出來,我們這一生不可能去接觸經典,不可能認真學習,那就永遠見不到。方老師帶的頭,章嘉大師叁年紮的根,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教誨,一個都不能缺少,還有韓館長叁十年的護持,少一個都不成功。這個叁十年護持栽培,功德不可思議,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我二十六歲學佛,十五年之後遇到韓館長,她護持叁十年。我學佛四十五年她離開,她走了,我們可以獨立了。不能獨立的時候,如果她走了,我們也就完了。爲什麼?社會上這些大風大浪,這些名利、財色名食睡的誘惑,我們受不了。一碰到這個東西的時候,你就全盤失敗了。根紮得夠深、夠穩,這些東西擺在面前不動搖了,這才能成就。這個不是說說的,要真正通過重重難關。

  突不了難關,兩個根,一個疑、一個慢。夫子把慢說出來了,疑沒有說到,佛把疑說出來了。夫子說這個慢問題嚴重,你看,他老人家講的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中國曆史上的聖人,孔子最佩服的是周公,他就想學周公,沒有緣分。周遊列國想求個一官半職,沒人用他,沒有緣,沒有做到周公。其實這是他祖宗有德,他要真正去做個國家宰相,他的成就了不起跟周公一樣,跟管仲一樣,跟諸葛亮他們差不多。在曆史上只有這個地位,不可能成爲萬世師表。沒人用他,沒法子了,回家去教學,只教了五年就過世。周遊列國回去的時候,他六十八歲了,七十叁歲走的。釋迦牟尼佛比他聰明,兩個人開悟幾乎是同年,孔子叁十而立,釋迦牟尼佛是叁十開悟。釋迦佛開悟就教學,孔子開悟之後到六十八歲才回來教學。所以夫子說了,這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,就是「使驕且吝」,驕就是傲慢,吝啬。吝啬就是有自己、顧自己,少顧別人,多分顧自己,少分顧別人,這就是吝,不能舍己爲人;「其余則不足觀」,他表現得再多再好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孔子說的。

  佛說的呢?說得就更深入了,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。這比孔子說的那個深,懷疑。所以,疑是貪瞋癡叁毒癡的核心,不疑就有智慧,疑,智慧就沒有了。慢是瞋恚的核心,人要沒有傲慢的話,就很謙虛,不會有瞋恚。所以貪瞋癡,叁毒。叁毒的心是什麼我們要知道,貪毒的心就是情執,瞋毒的心就是傲慢,癡毒的心就是懷疑。這經上都有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聽了之後就搞清楚了。這是叁毒的心,我們要斷叁毒,先要把心拔掉;情執要放下,傲慢要放下,懷疑要放下,斷貪瞋癡就容易了。這叁個東西如果有,斷貪瞋癡難,怎麼斷都斷不幹淨,都有殘余。

  所以佛法,聖人,真正修學覺悟的人,不要說高,最下的,真正覺悟的,阿羅漢。阿羅漢是正覺,菩薩是正等正覺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正覺是什麼?煩惱放下了,叁毒煩惱放下了,阿羅漢就放下了。貪瞋癡是在見思煩惱裏面,不是在塵沙,也不是在無明,在見思。阿羅漢就做到了,所以稱爲正知正見。放下,貴的是從心地放下,不是從事,事上放下,心沒放下。所以這個就是小乘不如大乘,小乘事上完全放下,心裏還有。大乘是心上放下,事上有沒有關系,事是假的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不重視事,重視心,心地清淨,心地光明,重這個。事上樣子修得再好,心裏頭沒有,這不算數。

  昨天有個同修送了一本《法句經》給我看,南傳佛教必修的課程,完全是偈頌,分量不多,一共是大概四百五十幾首偈頌。我今天早晨起來翻了一翻,看了五十首,前面的,就說到了,事上做得再好,心裏頭不誠實、不老實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世出世法都講真誠,都講恭敬、謙虛,它都說到了,沒有大乘要求那麼嚴格。所以,大乘戒律論心不論事,小乘戒律論事不論心,像世間法律一樣,論事。你想要殺人,恨這個人想殺他,但是你沒有殺他,不犯罪,這個沒有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