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。要用真心,真誠到極處叫至誠,至誠感通,這就是得諸佛菩薩加持,這才行。得諸佛菩薩加持的條件,跟諸佛菩薩同一個心,同心、同德、同解、同行,這是真的。爲什麼?因爲你本來是佛,原理就在此地。本來是佛,現在要作佛,作佛幹什麼?作佛是幫助一切苦難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一切諸佛的本願。你有這麼一個願,能犧牲自己,幫助人離苦得樂,一切諸佛菩薩都加持你,你不學就通了,世出世間法全都通了。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,祖師大德裏頭一流的,真正大師級的,不認識字的,沒有念過書的,有。那就是給我們做了證明。

  所以,李老師教我四個字,「至誠感通」,章嘉大師教我「看破放下」,方老師告訴我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一句話。我細心觀察他們叁個人,是真的不是假的,爲什麼?他們做到了,不是憑口說的,他真做到了。心地清淨平等,充滿了智慧,沒有爲個人著想。煩惱習氣,你細細觀察,他沒有。有時候也表現一點喜怒,那是在作戲,那是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,我們都能看得出來。這樣的善知識到哪裏找?真善知識、假善知識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自然流露,就是自性流露,沒有一點造作,不欺騙自己,不欺騙別人,這真的。所以難逢難遇這一句,我們讀到感慨萬千。

  「若有聞者」,我們遇到了,「皆由前世曾作佛道,非是凡人。故雲非易可遇」,不容易遇到。遇到是緣分,深厚的緣分,過去生中有大因緣,這一生遇到了。做學生的人真想學,老師就真教你;如果你帶著懷疑,老師就不教你了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老師教我們,守住最高的原則,絕不得罪人,絕不能傷害人。真正是大乘經裏頭佛說的,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他造惡也讓他造惡,不必勸他。勸他什麼?他不諒解,他認爲你給他找麻煩,把你當作仇敵。錯了,不可以的,不跟人結冤仇。他做錯了他會受報,受報的時候他會回頭,他會覺悟。菩薩幫助衆生有耐心,肯等,這一世沒有緣,來世有緣,來世沒有緣,後世有緣,不急著在這一世。

  這是菩薩真實智慧,跟一切衆生結善緣不結惡緣,結惡緣生生世世麻煩,報複,不能解決問題,結善緣。緣愈結愈善,愈善將來愈容易教化。所以,毀謗我們的人,我們要贊歎他,他有好的地方要贊歎,決定不能夠用毀謗對毀謗、侮辱對侮辱,這個錯了。以德報怨,這才能解決問題。真正慈悲心是要度他,幫助他開悟。這一生他不能接受,煩惱習氣重,是應該的,一點都不稀奇。爲什麼?從小他就受這個染汙,他哪裏有錯?他沒有錯,造惡也沒錯。必須造的這個惡受報,惡報裏頭從那裏省悟過來,這時候得度的機緣就成熟了。沒有真正省悟過來,講一點佛教常識,讓他阿賴耶識種一點種子,夠了。他有這個種子,將來必定成佛,這叫金剛種子,永遠不壞。

  所以非易可遇。「雖有善能說法之人,於此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之甚深法門,亦難於用語言文字而爲開示」。語言是講,講給他聽,文字是寫成文章、寫成書本,留傳給後世,留傳給遠方,這個人不在面前。都是大慈大悲,婆心苦口,目的就是幫助人覺悟,幫助人離苦得樂。苦樂是果,迷悟是因,解決問題,果上不能解決,要在因上解決。果上他沒得吃的,送一點吃的給他,沒有穿的,送一點穿的給他,這個,這不能解決問題。這不是根本,是從枝末上解決問題,他的苦難離不了。必須要幫助他覺悟,覺悟之後他忏除業障,問題真正解決了。但是世間人對於這些布施小恩小惠的他很感激,對於幫助他破迷開悟的他不知道感恩,這是什麼?這是愚癡。佛菩薩怪不怪?不怪,知道你無始劫來,貪瞋癡慢疑生生世世都在增長,性德被埋沒了,一世比一世厚,這挖掘出來不容易。一定要等待機緣,慢慢來,不著急,先度自己。

  度自己,最可靠的方法、最現實的方法,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保險的方法,無過於念佛往生。這在一生當中你決定成就,你修別的法門沒有把握,修這個法門決定有可靠的把握。這個法門裏頭最重要的是信,不能有絲毫懷疑。有懷疑,我們未必能往生;沒有一絲毫懷疑,經上說的,你決定得生。情見說得很多很多,應該放下,情見放下了,貪的煩惱很容易斷;傲慢放下,學謙虛,瞋的煩惱很容易斷;懷疑放下,要堅定自己的自信心,就沒有懷疑了。信什麼?信佛所說,我本來是佛,頭一個相信這個;相信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,我本善,本善就是你本來是聖人。佛說了你本來是佛,相信釋迦、孔子不妄語,他們講的話是真話。從這個地方堅定的信心,疑才拔除。聖人能做到的,我都能做到,佛菩薩能做到的,我也能做到,爲什麼?你有信心。沒有信心就沒有辦法。孔子,我怎麼敢跟他比?釋迦佛,那更不能比了。這你就完了,佛說的你不接受,你不敢承當。經裏頭常說直下承當,真的本來是,只是自己迷了,跟聖人、跟佛菩薩學覺悟。

  怎樣才能覺悟?世出世間聖人都告訴我們,只要把障礙放下,你的本善,你的智慧、德相,絲毫都沒有失掉,只是障礙障住了。佛講得很清楚,無明煩惱,第一障;塵沙煩惱,第二個障;見思煩惱,第叁個障。把這叁種障撤除、放下,你的性德、你的本善就現前。你會跟惠能大師一樣,也會很驚訝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沒有一點染汙。何期自性用現在話說,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,沒有想到自性是不生不滅的,你全就看到了。所以,障是自己累積成的,還得要自己放下,佛、聖人不能幫助你放下。所謂的解鈴還需系鈴人,我們自己系的這些煩惱,還要自己把它解除,什麼人都沒有辦法幫助你,一定要靠自己。佛給我們的是增上緣,自己承認本性本善,承認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我也有佛性。這個肯定是理上的,把你的疑斷掉了。

  所以中國跟西方教學確實有非常大的差距。中國教學從小孩能夠懂事,五、六歲,說他不懂事他懂一點,就在這個時候就教他,人之初性本善;就在這個時候給他一個概念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讓他從小這個概念根深蒂固,他以後進展是一帆風順。外國人教學不講這些,這道理太深了,小孩怎麼懂?哪裏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深淺,你以爲它深它就深,你以爲它淺它就淺,沒有深淺。一切法沒有對立的,對立是假的,淺深是一對,大小是一對,沒有;迷悟是一對,沒有,統統沒有。這都是從分別、執著裏頭生出這些錯誤概念。

  須陀洹就把這個概念放下了。第一個破我執,不執著身是我了,破身見;第二個破邊見,邊見就是對立,就是二邊,邊見破了,就肯定是一體。你看,小乘須陀洹,小小聖,一開始就是給你講終極目標。你這一生走的路就是要證,證實我本來是佛,我是佛,證實我是本善,本善就是聖人。這個方向多正確,目標多純正,東方的教育,佛的教育,佛的教育就是成佛、成菩薩,東方的教育成聖成賢,這是聖賢教育。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白。否則的話,又回到六道輪回去,又回歸十法界。十法界、六道輪回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,愈迷愈深,愈積愈厚。累積的煩惱、累積的罪業,什麼時候能拔除?

  我們要曉得,古來祖師大德,尤其是中國曆代聖哲,他們一生講經教學,十幾二十幾個人,不多。一個私塾,問他有幾個學生?五十個人就很多很多了,二十人左右是最普通的。所以老師對於每個同學的狀況,學習狀況他很清楚,指導是個別指導。學生年齡大小不一樣,現在人講智商高下不一樣,他們能接受的東西也不一樣,所以學生各人學各人的。有兩個人同學一樣的,老師對待這兩個人一次教。李老師在臺中開經學班、開國文班,國文班是教古文的,那一班人多,大概有五十多人;我們經學班只有二十幾個人,學講經的,個別教學。你學這部經,老師是兩個人同時學一部,上臺,兩個人上臺講演,一個講普通話,一個講閩南話。好像是翻譯,實際上是一個底本,講稿是一個。好像是翻譯,實際上他們是同的學同樣課程,這樣上臺表演。

  上臺,一個星期一次,一次一個半小時。一個半小時我們就知道,一個講普通話,一個講閩南話,實際上每個人講四十五分鍾。這四十五分鍾,寫成口語的講稿,大概需要八千字,每個學生一個星期要寫八千字的講稿。這個講稿寫出來之後,在課堂裏,課堂講一遍,講一遍接受同學的批評,接受老師的指導,哪個地方不妥當的要修訂,修訂之後這才給大衆講。大衆有兩個道場,男衆在靈山寺,女衆在臺中蓮社,星期六晚上臺中蓮社,女衆在那裏講演;星期天上午靈山寺,男衆在那邊講經。每個星期不斷,這是經學班學生練習講經的道場。一定要上臺去講,不上臺講不算數。兩年培養了二十幾個人,都有上臺的經驗,都能講。所以臺中蓮社,從鹿港到新竹、中部這個地帶有二十七個布教所,每個星期都有人去講經,就是這批學生輪流去講。

  叁個月不講就忘掉了,就丟光了。一個星期講一次,四十五分鍾,實在是太少了,這怎麼能訓練出大將?我的排名在最後,因爲我是最後進入這個班的,這個班上課一個月了我才進入。講經,練習講經我是排在最後,最後得兩年以後。所以我在這個班大概學了一年叁個月,我就出家了,離開臺中。一出家,白聖法師知道我學過講經,邀我到叁藏學院給學生上課,一個星期一次,兩堂課,兩個小時。同時,那個時候我在臺中有講經,不是老師安排的,是同修們的家裏,聽衆叁個人、五個人,到居士家裏去講。所以我在臺中也講了幾部經。這個事情李老師知道。李老師要按照程序辦,按照次序來,不能厚此薄彼,一律平等待遇。所以我在臺中,正式練習排的這個場所沒排到我,就離開了,但是在私下講過幾部經。我講的就是老師教的,我聽了之後複講。所以自己要給自己找機會。

  到臺北出家之後,臺灣各個地方找我講經,我都去講。我們道場支持我,因爲我出家剃度,我跟師父是有約定的,師父比我小一歲,我還大他一歲,所以可以商量的。在以前我們是朋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