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八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五八集)  2012/10/1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558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0八一页,第七行:

  「无著者,无执著之念。如《金刚经》曰: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」。这一段文给我们解释『无著』,经文上「十力无畏,无碍无著」。在无碍,我们学过《华严经》四种无碍法界,接著我们看无著。无著是没有执著的念头,著重在念头,念头里头有执著就错了,这个不在事。如果没有执著,没有执著的念头,就能做到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我们现在是处事都有障碍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有障碍,障碍从哪里来的?意念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有这个东西就造业,业就系缚苦果、苦报。

  无执著之念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这一段经文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一句完全是梵文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阿翻作无,翻成中国是无的意思,耨多罗是上,这无上;三,这是梵音,翻成中国是正,藐翻作等;三这又是正,菩提是觉,所以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可以翻,为什么不翻?这个不翻是属於尊重不翻。为什么?佛法终极的目标,我们想求的是什么?就是求的这个,无上正等正觉。阿罗汉得到的是正觉,三菩提;菩萨得到的是三藐三菩提,就是正等正觉;佛所证得的叫无上正等正觉。你看这一句话里头,三个阶位,三个阶级、三种地位,高下不同。说学佛,学佛求什么?就求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对於这一句,这是我们学佛的目标,对它尊重,完全用梵语音译,没有把它译成中国文字,经典上都用这个。

  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定法,什么方法都可以证得,所以它没有定法,只要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就证得了。我们内心里头要把执著放下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,没有执著这个念头,你就证阿罗汉果。如果更进一步,不但没有执著,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,这个人就是菩萨。不但没有分别的念头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是佛陀,无上正等正觉。八万四千法门,这是佛说的方法,每一个方法都能证无上正等正觉,所以说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。八万四千法门,这佛说,除这个之外还有一句,叫无量法门。八万四千法门之外,无量法门包括遍法界虚空界,用我们的话来讲,所有的宗教、所有的学派全都包括了,只要你能放下。金刚般若会上,佛说真话!

 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如来根本就没有法可说,无有法可说,说了四十九年,一天也没休息;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已经说了十劫,永远说不完。说得再多,也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,所说的这个法,完全是众生有感,佛自然有应,是从感应当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,没有意思。要说佛有意思,佛是凡夫。凡夫有意思,圣人没有意思,他不起心、不动念,哪来的意思!这在大乘教是法身菩萨。法身菩萨都不会起心动念,眼见色,耳闻声,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境界,没有起心动念,他哪来的意思?有意思就是凡人,没有意思才叫圣人,所以圣人的标准是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也就是成佛了。

  这以下,那就是十法界。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,十法界里面的佛有起心动念,所以他还有意思;他把起心动念放下,十法界就没有了,他就超越了。所以四圣法界从哪里来的,我们就明白了,四圣法界上面的两层,佛、菩萨是起心动念来的;下面两个位次,声闻、缘觉是分别来的,他还有分别。六道从哪里来的?六道从执著来的,这是讲执著。你心里头有执著,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,无论修什么法门。心里没有执著,轮回就不见了,不用除,它没有了,好像睡觉醒过来了,这一场梦。

  四圣法界里面的佛,如果把起心动念放下,那也是(又是)一场梦,醒了,从他那里看六道,梦中之梦,真醒过来,醒过来的境界是实报庄严土。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究竟的,不过它没有变化,因为它那里头没有阿赖耶识,就是没有意思。相宗里面讲,转八识成四智,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,得到平等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。所以八识没有了,与八识相应的五十一心所当然也没有了。心所法是依靠心法,心法没有了,心所法就没有了。这是圣人,佛家讲凡圣,这是标准。我们称三贤菩萨,称声闻、缘觉也叫圣人,那叫小圣,不是真正圣人。真正圣人的标准是转识成智,《华严经》上称的法身菩萨,天台大师称的分证即佛,这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

  那为什么这样说法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也没有定法如来可说,何以故,这为什么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。这个意思深!如来心地清净,不著相,没有起心动念,他说什么?所以如来所说法,各人听,各人感受不一样,有人听懂了,有人觉悟了,有人得三昧了,有人只得一点知识。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说法的人无心,听法的人有心,有心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。我们看一部经,你看多少种注解。《金刚经》的注解最多,有五百家。那么多人注解,每个人注的都不一样,这什么原因?每个人接受、尝到的味道不相同。

  而佛说出来是一味,为什么听经的人得到的法味不一样?是每个人的心不一样。印光大师说,每个人诚敬程度不一样。说法的人不管是什么人,纵然是邪师说法,如果是心地真诚恭敬的人,他得正法,他不得邪法。为什么?他心正,他得到的是正。他要是佛心,他得的是佛法;他是菩萨心,得菩萨法;他是小乘心,他得到小乘法,因人而异。不是佛不平等,是人不平等。佛跟佛在一起不说法,无法可说,为什么?没有感,那边也没有应。菩萨有感,菩萨的感是纯正的,声闻、缘觉里面就不是纯正了,那人天更不必说,还夹杂著许多邪念在里头。这也就是佛法难说、难懂的意思。说法的人多多少少要契入一点境界,就是什么?你才能尝到法味,才说得出来。如果没有稍稍契入一点,完全是自己的知见,就是凡夫知见,你不是佛知见、不是菩萨知见,这就是大经上常常说的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。世间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不懂,他看佛经是他一套的解释,那不是佛的意思。所以开经偈上说得好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要把如来意思解错了。

  那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学经教,找不到真正善知识。真正开悟的人、真正证果的人,到哪去找?你要听他们的东西才管用,没开悟的人决定不可靠。所以老师教我们,读经看注解,要看古人的注解。为什么?古人有修有证。佛的经文自性流出来的,他们的注解也从自性流出来的。古人没有见性不敢讲经,更不敢著作,为什么?他要对读的人负责任,如果把读的人引入邪法,他要受地狱果报,所以他不敢。现在人不怕,他不相信有地狱,用自己的意思来解经,也说得天花乱坠,也让人生欢喜心跟他学习。不是没有,有,像少正卯这一流的人物,孔子对他都无可奈何,只有把他杀掉。如果在今天,孔子是犯法的,你没有理由杀人。他的杀人罪名就是妖言惑众,旁门左道,让社会大众扰乱了视听,如此而已。少正卯要生在今天,那是大行其道,没人干涉,言论自由,出版自由,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。

  所以皆不可取,皆不可说,这是说的什么?不著言说相、不著文字相、不著心缘相,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头教给我们的,你用什么心学佛。你必须有这样的心态,读经不著文字相,听经不著言说相。不但文字、言语不著,因为文字是言语的符号,都不应该执著,不执著名字相,名词术语。像无著、法界、无上菩提,这都是名字相,名字相是假设的,假名,你喜欢起个什么名字都可以,为了教学方便起见,起这么多名相。佛教教学的专有名词不能执著,它是假的,它是方便法,它不是真实。不执著心缘相,心缘相就是我想这个是什么意思、这一段什么意思、这一句什么意思,这是你的心缘相。统统都不著,那听经、读经,这是干什么?给诸位说,听经、看经都是修定,让你的心在文字上、在言语上,你不缘其他的,其他的妄念、杂念都入不进来,这是修定。定能开慧,到智慧一开的时候,这经的意思全部都明白了,而且一点都不错,你悟出的意思就是佛当时讲的意思,你契入境界了。如果你著三种相的话,这就是凡夫,用现在话,佛学,不是学佛,是佛学,完全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。这是佛法真正的难处。

  佛法的修学就是戒定慧,修戒定慧的方法也无有定法。戒定慧本身不是定法,修学戒定慧亦无定法。你要理解戒定慧的精神是什么,精神就是制心一处,没有别的。你的心到处乱跑,胡思乱想,如何把它收起来集中在一处,这就是精神之所在。戒是止恶防非,怕你起恶念、起恶言、做恶事,防止,这是戒律的真实义。定是收心,像前面我们常说的,放下执著是阿罗汉的定,比世间定高。世间定只到四禅八定,他还是有执著。阿罗汉把执著放下了,定功就超过非想非非想处天,就超越了,他就出了六道轮回,所以是小乘定。虽然是小乘,跟世间法一比,它高太多了,世间法比不上。大乘的定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一般说这成佛了。在什么时候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从早到晚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样样清楚,没有执著、没有分别、没有起心动念,无有定法,是真的,不是假的,真功夫!大成就!跟诸佛如来走一条路,一个方向。所以一切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也非非法,不准你起心动念,用这个态度跟佛学,听佛讲经说法,遵守佛的教诫去修行,成就快!

  「《破空论》释云」,《破空论》是明朝末年蕅益大师的著作,这是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,他有《金刚经破空论》。《破空论》上解释这一段话说,「无上菩提,超情离见,即是究竟彼岸」。无上菩提这个名,名词术语。超情离见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