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迷轉不可喻了!
愚癡——愚癡即不正知見。念佛了生死,才是正知見。而自無始以來,無明纏縛已深,不正知見任運生起,解脫很難。所以古人有:“人生百年,如白駒過隙”、“生死在呼吸之間”等警策語句,都是想喚醒世人愚癡的迷夢。
以上說明貪嗔癡叁根煩惱深厚,超出甚難。
(二)無佛力加被,魔多來擾:魔,自無始以來,即與衆生結怨,如無佛力加被,自力驅除甚難。現講一段公案:
悟達國師者,唐懿宗鹹通年間,封爲國師,稱總教沙門;住安國寺,帝親臨法席,時有遠人貢進沈香寶座,帝以其珍貴不禦,以賜國師;師竟受之,且甚爲得意。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,致生人面瘡,幾瀕于死;後遇異僧以叁昧水洗之方愈。異僧並爲說明因果始末,謂汝前身即漢之袁盎,曾勸景帝斬晁錯;盎後身十世爲高僧,錯銜怨不得報複;汝今受沈香寶座而心起憍慢,故彼得乘機而入。師因此作《叁昧水忏》叁卷,流通至今。
又民國叁十七年(1948年),我在普陀山發心于頭頂“燃燈”時,有一位老修行,發心一同燃燈供佛。據雲:他在普陀山住茅蓬,此時真發菩提心,願斷盡煩惱,度盡衆生。一日靜坐中,忽聞空中有言:“你也發菩提心?你也想了生死嗎?”言訖,即覺有人入于腦中,從此不能打坐,一想用功,即感覺有人在腦中擾亂。
以上述兩則故事觀之,自力驅除魔障,實非易事。
(叁)陳義過高,普通根器不易理解:所謂開悟者,即是明自心、見自性。而心性被煩惱遮蓋纏縛,不明難見。須把一切執見,層層透過,即最後一個“佛見”,亦須掃空,才能明心見性。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師,去度牛頭山法融禅師;當時法融禅師尚未開悟,住在茅蓬,觀心辦道。四祖到後,趁融師取茶之時,在他座上寫一“佛”字。融師奉茶後,將欲就座,忽見“佛”字。竦然一驚!四祖喝道:“你還有這個在?!”可見“佛”也是障礙。金剛經雲: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”就是說明這種道理的。但是這種道理,甚高甚深,平常人實在不易了解。
依上來所講的道理,雖然佛性人人本有,個個現成;但因煩惱深厚,魔障重多,義理高深;若全靠自力悟修,實在甚難!
(二) 但靠佛力,往生不易
上節講不仗佛力全靠自力開悟不易,是由于煩惱厚、魔障重、義理高叁個原因。那麼,單靠佛力怎樣呢?也不能生西。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,就因爲單靠“佛念”不成,所以才要“念佛”。“念佛”“佛念”,二念相交,那就一定生西方了。經文:
“譬如有人,一專爲憶,一人專忘。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”。
先就經文來講:“憶”約佛說——現在講就是阿彌陀佛,“專忘”指衆生說。佛是專以濟度衆生爲懷,無奈衆生把佛忘了!若逢或見的“若、或”是不定詞,約佛邊說;“不逢、非見”約衆生邊說。佛時時逢到衆生,看見衆生;而衆生有念佛者,則必逢必見;倘若不知念佛,不肯念佛者,則不逢不見了。又一義:“若、或”皆作“雖”字解,都約衆生邊說,你既不念佛,佛“雖”現在你面前,你也是不逢不見。此二義皆可通。
昨天講過彌陀饒舌的公案——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,永明壽禅師是彌陀佛的化身,壽禅師是“順現”,長耳和尚是“逆現”。都是當時杭州人們所常逢常見的呀!誰又認識他們是佛呢?這就是雖逢不逢,雖見不見了。
今天再講一段豐幹饒舌的公案——豐幹是唐朝天臺山國清寺的和尚,當時有候補官闾丘胤者,在貧困潦倒之際,忽奉命牧臺州。而正在摒當赴任時,猝患劇烈頭痛,命在呼吸,可算命途偃蹇了!但是他對佛法頗有因緣,幸得豐幹大師往爲治愈。胤在感恩之下,因問臺州尚有高僧何人?豐師告以國清寺寒山、拾得二僧,即文殊、普賢化身。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谒寒山、拾得二大士。知客僧告以他們倆是瘋顛僧,大人如有吩咐,喚他們來就是了。胤以爲不可。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——廚房。即呼寒山拾得!胤見了兩師,立即伏地頂禮。寒拾二人,即笑傲著奔往寒岩,胤亦追至寒岩。寒山回首說:“豐幹饒舌!彌陀不事,禮我爲何?”遂縮身入岩穴,其穴自合。
豐幹是彌陀化身,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,一佛二菩薩同時現身于國清寺。而該寺僧衆及一般信徒,那個認識他們是佛菩薩呢?這不也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的例證嗎?!
佛教化度,不顯神通。不信佛者自不必說,信者亦尚有以爲佛菩薩不夠慈悲,衆生這樣苦惱,還不來濟度!殊不知佛菩薩都是在因地即發大菩提心,以度生爲懷,無時不在“念衆生”“行度化”,不過衆生“不念”不識罷了。不念佛專等佛來接引,那是等不來的!你不念佛,即使佛現在你的面前,你也不會認識,還是等于不見。就是佛來接你,你也絕不會跟著去的呀。
以上說明佛無時不在憶念衆生,我們不念佛而想專仗佛力,仍不能生西。
(叁) 因緣和合,方生淨土
上兩節說明全靠自力或專仗佛力,都不易成功——開悟或生西。現在講念佛、佛念,因緣和合,必能生西。經文:
“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乖異。”
這段經文是說:假使二人互相憶念,而且憶念甚深,則此二人從今生到來生,都不會分離,如影隨形一樣。這裏應注重兩點:
(一)必須二人互相憶念,且不是泛泛的淺念,而是甚深的憶念。前面講過,自力難斷煩惱;仗佛力則能帶業往生。又自力魔多來擾;佛力能以卻魔。自力法門義理高深,普通根器不易理解;念佛法門平實淺易,且不致錯誤。這是說靠佛力比自力穩當容易。
(二)專靠佛力而不自修,也不能成功。前面曾說,我們不念佛,縱然佛時時在念我們,也決不能生西的。
要生西方,須“念”且“深念”,這是衆生的事。佛沒有不念衆生的;衆生則有念佛的,有不念佛的。因佛無時不念衆生,且憶念甚深;生西不生西,端在衆生自己;佛是一味平等的。佛心如雨,叁草二木,同得滋潤,無有差別。叁草二木,配五乘法。佛說法一味平等,原無大小叁五之別;因衆生根器不同,領納不同,才有五乘之分。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,小草所得雨量少,是一樣的。再進一步研究叁草二木:淨土法門叁根普被,和雨一樣。但被澤者第一須有根,如草木然;若無根,雖蒙雨澤亦不能生長。第二根要深,草木無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,如根太淺,亦擎不住風吹日曬。根,即善根,淨土法門以念佛爲善根。但念佛必須至誠懇切,把這一句佛號,一定要念到極樂世界去,才算功夫。所以大勢至菩薩說念、深念,“念”即是植善根,“深念”即是深植善根。彌陀經說: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”這是說多善根福德因緣,才能生到西方。念、甚深念,則善根福德俱多,即能與彌陀念衆生之念碰到一起,而生西方了。
有人說:彌陀大慈大悲,十念即可往生,平日又何必念?更何必深念呢?不錯,十念即能往生,是不錯的!但不十分可靠。你現在念上十口氣的佛,永不再念,等著死了生西吧!那你一定生不去。因爲帶業往生不帶新業,昨天已講過。你時時在造作叁業,十念功德,敵不過你不斷新造的叁業,怎能生西呢?所以必須多念深念。只顧念佛,自然不致造業了。念佛不但要多念,而且要深念!怎麼叫深念呢?就是一句佛號在“事念”上念到西方,在“理念”上念到自心深處。若只多而不深,則雖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萬,一面念佛一面妄想,口念而心不念,則善根太淺,仍不能保證生西。必須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,才能與佛念相應,必然生西無疑。
(四) 深念多念,必得成就
難得大家發心念佛,既已念佛,還應進一步求深念。怎麼才能“深念”?要作叁種觀想:(一)觀衆生苦;(二)勿負善根;(叁)勿負佛恩。我們觀察衆生,受苦無窮,而欲度無力;所以念佛求生西方,證得無生法忍,還度苦難衆生;思念及此,即應深心念佛。勿負善根:須知人身難得,前生不犯殺盜淫妄,始得現生人身。前生種了念佛的善根,今生方知念佛。而失卻人身則極容易,不念佛造作叁業,轉眼之間,即失掉人身,亦同時辜負了自己的善根,思念及此,應即深心念佛。觀想佛在甚深憶念我們,我不念佛,豈不大負佛恩!思念及此,即應深心念佛。
現有一部分學佛者,不明淨土宗旨及其修法,謗爲“他力教,決不能成佛!”這是錯誤的。古代大德們,贊歎“佛力”,原爲贊歎“淨土法門”的“殊勝”,非謂全靠佛力。這種外行的批評,不要盲從。再說淨土宗標旨爲念佛法門,“念”不是“自力”是什麼?一面憑“自力”“念”,一面仗“佛力”加被。前面講過專靠自力專靠他力都難滿願,必須二力——因緣和合,方生淨土。佛是隨時等著迎接我們哩!能生西不能生西?只看我們這點“深念”的力量了!
“十方如來,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若子逃逝,雖憶何爲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曆生,不相違遠,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;現前當來;必定見佛。”
世人最慈悲的,莫過于母親。父母之恩雖相提並論,而母親的慈愛尤超過父親。何以言之?譬如子女不肖,犯了偷盜邪淫,做父親的往往一怒而舍棄之,驅逐于門庭之外。母親則不然,她對于不肖的子女,氣恨固然是氣恨,而在氣恨之中,更深寓憐愍之情,絕不忍舍棄逐出。諸佛對于衆生,猶慈母之愛子。衆生雖不念佛,而且造作殺盜淫妄諸惡業,但佛絕不舍棄,認爲是可憐愍者,和慈母不舍棄不肖子女一樣。然而子若背母而逃,母親雖想念,又有甚麼用處呢?佛雖念衆生,而衆生背覺合塵,與佛乖違,佛念亦是無用。倘若兒子憶念母親,像他母親念他一樣,母子必得團聚,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離。衆生念佛,如能和佛念衆生一樣的懇切深摯,則現前即能見佛,當來永不離佛。
“若衆生心…
《《蜀中淨土》文選 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