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憶佛念佛;”衆生心是甚麼心?就是現在你我的心。憶念二字,以上都籠統的講,就是思想。此節則說“憶佛”“念佛”,已把憶念二字分開了!可釋爲:暫念曰憶,久憶曰念。爲甚麼要把此二字分開呢?就是要教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。我們要知道暫念力弱。敵不過散亂心,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。
凡夫必須要學佛。不學佛,不但不能認識真心,連妄心也不會認識。甚麼是妄心?即是妄想心。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東想西想的心。我們作凡夫,不自今生始,從無始以來就是凡夫,妄想成了習氣,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。(注:此時適有一人從外面進來)例如我在這裏講開示,從外面進來一個人,大家不知不覺就要擡頭看看,即是明證。天天在妄想,都想些甚麼?不外貪—想五欲順境;嗔—想逆境;癡—糊糊塗塗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麼。不但白天在想,睡夢中還在想!這樣無休止的亂想,究竟有甚麼益處呢?除去累得頭昏腦漲,使心更加散亂外,可說毫無所得。所以也叫做“散亂心”,這就是妄想心的說明。學了佛法,就知道有個“真心”存在,同時也就認識了“妄想心”—散亂心,認識以後才能去製伏它。但是想把散亂心製伏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!因自無始以來,它—妄想心就隨我們來了,積習已深,力量強大!我們念佛,就是爲了對治妄想心;但是暫念少念,是敵不過它的!所以說: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。上面已經講過,“十念往生”是靠不住的。但是話得說回來,不但十念可以往生,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。要知道那是約臨命終時講的。到了報盡生西的時候,心不貪戀,意不顛倒,十念一念才能往生。但是想在臨終時管製住心意,使不貪戀顛倒,恐怕不太容易!平時充滿愛欲的妄心,到臨終時即愛境現前,常見老人臨命終時,召集家親眷屬,留下許多遺囑,如財務帳目人事等等,倘若心愛的兒女不在面前,還要掙紮等待,等待不及則氣雖斷而目不瞑。這就是心在貪戀,意在顛倒。不應貪戀紅塵的道理誰都知道,但是事實很難作到。若能提起“念佛心”一心念佛,舍一切貪戀,即與佛相應。所以臨終一念非常要緊。又若人到臨命終時,恰遇善知識開示,聞者信受,念至十念其命已絕,必生西方無疑。因臨命終時,生死心切,畏怖心重,願力強,念力大,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。這是約臨命終時說的。
我們在佛堂念佛,比較容易專心。因有莊嚴的佛像和道場,接觸的人都是清淨伴侶。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。在一般社會中,豈不妄想更甚!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。必須平時常念多念,才能對治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氣。千萬不可貪便宜,存偷心。
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
(摘自《淨土宗教程》修訂版)
吾人所處的宇宙空間彌散著諸多的能量輻射,地球與地外星體之間亦存在著縱橫交錯的能量互滲。在法界虛空,阿彌陀佛的願力即是一個巨能磁場,向法界無量刹土衍射光慈場力。阿彌陀佛因地之願在果地上成就爲不可思議的力,大力表彰願心;願力表證著修因證果的互動關聯,誓願圓成必然産生力用;力用彰顯正昭示願無虛發。阿彌陀佛五劫的發願,無量劫的踐行,圓滿大願,便産生出彌散法界的大願慈力,加持十方衆生令得往生。《阿彌陀經》雲:“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彼國土,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”已願已生,今願今生,當願當生,十方衆生願往生心與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感應道交,成辦往生大業。克實而論,十劫前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時,十方衆生往生淨土已竟。何以故?因爲法藏菩薩的成佛,是以十方衆生能往生爲條件的。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”的願文昭示:設若十方衆生不能往生淨土的話,我(法藏菩薩自稱)終不成佛。現在法藏菩薩已然成爲阿彌陀佛,那麼十方凡夫衆生也就決定能夠往生,決定無一遺漏。生佛同體,相依互即,感應道交,妙德莫測。《華嚴經》亦雲:“如來成正覺時,于其身中,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,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。”十劫前的阿彌陀佛,亦于心光中酬願見證到十方衆生一時往生淨土成佛。彌陀大願已經圓成兌現,吾輩凡夫衆生往生淨土只是時間問題了(此從凡夫層面建言)。已願已生,今願今生,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願,那就屬于當願當生了。然無論吾人信願持名的遲速,悉由阿彌陀佛願海所護持,皆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作得生想,妙哉斯言!
阿彌陀佛願力遍及法界一切處,吾人能否感通彌陀願力加持,取決于吾人的發願能否與彌陀願心慈力相應。當我們了解彌陀正定必至涅槃願的義蘊,便應發起往生成佛的無上勝心,不求人天福報,不冀聲聞小果,如是發願即與彌陀願心相應;當我們明了光明遍照十方願的義蘊,便應贊歎阿彌陀佛光明妙德,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,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師,如是信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;當我們明了十念皆生我國願的義蘊,便應信願執持名號,不問時節久近,念念不舍,如是願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,等等。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願,就是要以彌陀大願作爲參照系,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順到與阿彌陀佛大願磁場相應。昙鸾大師開示,願生彼安樂淨土者,要發無上菩提心。“此無上菩提心,即是願作佛心;願作佛心,即是度衆生心;度衆生心,即是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。”淨業行人如是層遞發願,即與阿彌陀佛悲願耦合相應,即能感通彌陀願力加持,成就往生。昙鸾大師又雲:“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,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,爲樂故願生,亦當不得往生也。”何以故?如果衆生只發到淨土享樂的染著心,即與彌陀悲智心不相應,便難以感通佛力加持。是故淨業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願而發願,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。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,這裏不可颟顸自欺。
阿彌陀佛的宏誓願力,遍法界感,遍法界應,與十方念佛衆生感應道交,無少差殊。譬如一月普現衆水,隨人隨地各見全月。生佛感應之情狀,全在生佛願力互動耦合的程度。阿彌陀佛攝受衆生往生的大願猶如磁場,吾人願往生心則如鐵針,二者同質相應即具自然吸取之勢。生佛誓願相關,故能任運往生。“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,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,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,衆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。”(幽溪大師語)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,輕視淨土,不願往生,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,亦不能往生,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。反之,五逆十惡罪惡凡夫,懇誠發願求生淨土,稱佛名號,亦能決定往生,托彌陀大願作增上緣故,猶如磁能吸針,一無遺漏。諸佛度衆生,衆生受度化,其中的效果成敗,全在緣之有無。阿彌陀佛與十方衆生,尤其是與娑婆衆生最有緣份,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最易感通,往生亦最穩當。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淨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即是左證。淨土法門的生命力端在于此。
感應之迹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産物,以臨終阿彌陀佛接引爲例,念佛人臨終所見之佛,非有非無,非斷非常,乃衆生與佛願力感應道交、因緣和合之現象。淨業行人發願往生是因,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爲緣。法身真佛,本無生滅,從真如實際緣起化身,接引淨業成熟的衆生。此乃阿彌陀佛本願功德,令念佛行人,專心憶念,能于自心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,並非阿彌陀佛實遣化身來迎接。佛身湛然常寂,衆生見有去來;如鏡中形,非內非外;如夢中事,不有不無。譬如水清則月自來,心淨則佛自現。然而,水雖澄清,天上無月亦不能現,喻如衆生雖具願往生心,若無阿彌陀佛的悲願爲緣,亦不能現;同樣,月亮雖明,地面無水亦不能現,喻如阿彌陀佛雖有悲願之緣,衆生不具信願之心,亦不能現。唯有衆生願心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耦合,才能顯現不可思議的感應瑞相。譬如電視接收節目信息,波段頻率調准,電視臺的發射信號當即轉換成圖像音聲;與此相類似,淨業行人信願持名,亦是在調准頻率波段,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願慈力,一旦調頻相應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,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即在吾人身心全體顯現,感應道交難思議,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。
衆生與佛菩薩的感應現象有六種,即有:顯感顯應、冥感冥應、冥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、亦冥亦顯感而顯應、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。分述如下:
1) 顯感顯應者:現生竭誠盡敬、禮拜、稱念、供養佛菩薩,當生即蒙佛菩薩加被,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。以及業消障盡,福德增智慧朗等。
2) 冥感冥應者:過去生中曾經修持竭誠禮拜稱念等行,今生雖然尚未修習,由宿世善根所感,得蒙佛菩薩加被,不知不覺,災禍滅福德臻,業消障盡等。
3) 冥感顯應者:宿世曾經種過善根,今生得蒙佛菩薩加被。
4) 顯感冥應者:現生竭誠禮拜稱念,不見佛菩薩加被之現象,冥冥之中,仰承佛菩薩的慈悲願力,凶災退而吉慶臨,業消障盡等。
5)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:宿世曾經種過善根,今生又竭誠禮拜稱念,得蒙佛菩薩明顯加被,轉禍爲福等。
6)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:宿世曾種過善根,今生又竭誠禮拜稱念,冥冥之中,承佛菩薩慈力,獲得種種利益。
由上六種感應的理事,則知感應的道理,微妙難思。佛菩薩所應的大小,端在衆生能感的誠心有否。
古往今來,念佛行人信願持名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,茲舉二則:一、唐代懷玉禅師,精修淨業,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,一人執銀臺而入。懷玉禅師念曰:“吾一生精進,誓取金臺,何爲得此?”銀臺遂隱。懷玉感激,彌加精進。二十一日後,複見佛菩薩遍滿虛空,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,懷玉禅師說偈含笑而逝。二、宋代宗頤禅師啓建蓮華勝會,率衆念佛,求生淨土,夜夢一清美男子,自稱普慧,申請加入蓮華勝會,並請將家兄普賢一並列入。普賢、普…
《《蜀中淨土》文選 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