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忆佛念佛;”众生心是甚么心?就是现在你我的心。忆念二字,以上都笼统的讲,就是思想。此节则说“忆佛”“念佛”,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!可释为:暂念曰忆,久忆曰念。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?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。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。敌不过散乱心,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。
凡夫必须要学佛。不学佛,不但不能认识真心,连妄心也不会认识。甚么是妄心?即是妄想心。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。我们作凡夫,不自今生始,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,妄想成了习气,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。(注: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)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,从外面进来一个人,大家不知不觉就要抬头看看,即是明证。天天在妄想,都想些甚么?不外贪—想五欲顺境;嗔—想逆境;痴—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么。不但白天在想,睡梦中还在想!这样无休止的乱想,究竟有甚么益处呢?除去累得头昏脑涨,使心更加散乱外,可说毫无所得。所以也叫做“散乱心”,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。学了佛法,就知道有个“真心”存在,同时也就认识了“妄想心”—散乱心,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。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!因自无始以来,它—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,积习已深,力量强大!我们念佛,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;但是暂念少念,是敌不过它的!所以说: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。上面已经讲过,“十念往生”是靠不住的。但是话得说回来,不但十念可以往生,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。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。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,心不贪恋,意不颠倒,十念一念才能往生。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,使不贪恋颠倒,恐怕不太容易!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,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,常见老人临命终时,召集家亲眷属,留下许多遗嘱,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,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,还要挣扎等待,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。这就是心在贪恋,意在颠倒。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,但是事实很难作到。若能提起“念佛心”一心念佛,舍一切贪恋,即与佛相应。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。又若人到临命终时,恰遇善知识开示,闻者信受,念至十念其命已绝,必生西方无疑。因临命终时,生死心切,畏怖心重,愿力强,念力大,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。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。
我们在佛堂念佛,比较容易专心。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,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。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。在一般社会中,岂不妄想更甚!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。必须平时常念多念,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。千万不可贪便宜,存偷心。
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
(摘自《净土宗教程》修订版)
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,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。在法界虚空,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巨能磁场,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。阿弥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上成就为不可思议的力,大力表彰愿心;愿力表证着修因证果的互动关联,誓愿圆成必然产生力用;力用彰显正昭示愿无虚发。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,无量劫的践行,圆满大愿,便产生出弥散法界的大愿慈力,加持十方众生令得往生。《阿弥陀经》云:“若有人已发愿、今发愿、当发愿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彼国土,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当生。”已愿已生,今愿今生,当愿当生,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,成办往生大业。克实而论,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,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。何以故?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,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。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的愿文昭示:设若十方众生不能往生净土的话,我(法藏菩萨自称)终不成佛。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为阿弥陀佛,那么十方凡夫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,决定无一遗漏。生佛同体,相依互即,感应道交,妙德莫测。《华严经》亦云:“如来成正觉时,于其身中,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,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。”十劫前的阿弥陀佛,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众生一时往生净土成佛。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,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(此从凡夫层面建言)。已愿已生,今愿今生,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,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。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,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,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。作得生想,妙哉斯言!
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,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,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。当我们了解弥陀正定必至涅槃愿的义蕴,便应发起往生成佛的无上胜心,不求人天福报,不冀声闻小果,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;当我们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义蕴,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,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,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,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;当我们明了十念皆生我国愿的义蕴,便应信愿执持名号,不问时节久近,念念不舍,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,等等。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,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,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磁场相应。昙鸾大师开示,愿生彼安乐净土者,要发无上菩提心。“此无上菩提心,即是愿作佛心;愿作佛心,即是度众生心;度众生心,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。”净业行人如是层递发愿,即与阿弥陀佛悲愿耦合相应,即能感通弥陀愿力加持,成就往生。昙鸾大师又云:“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,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,为乐故愿生,亦当不得往生也。”何以故?如果众生只发到净土享乐的染著心,即与弥陀悲智心不相应,便难以感通佛力加持。是故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,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。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这里不可颟顸自欺。
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,遍法界感,遍法界应,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,无少差殊。譬如一月普现众水,随人随地各见全月。生佛感应之情状,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。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,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,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。生佛誓愿相关,故能任运往生。“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,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,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,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。”(幽溪大师语)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,轻视净土,不愿往生,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,亦不能往生,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。反之,五逆十恶罪恶凡夫,恳诚发愿求生净土,称佛名号,亦能决定往生,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,犹如磁能吸针,一无遗漏。诸佛度众生,众生受度化,其中的效果成败,全在缘之有无。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,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,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,往生亦最稳当。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即是左证。净土法门的生命力端在于此。
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,以临终阿弥陀佛接引为例,念佛人临终所见之佛,非有非无,非断非常,乃众生与佛愿力感应道交、因缘和合之现象。净业行人发愿往生是因,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为缘。法身真佛,本无生灭,从真如实际缘起化身,接引净业成熟的众生。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功德,令念佛行人,专心忆念,能于自心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,并非阿弥陀佛实遣化身来迎接。佛身湛然常寂,众生见有去来;如镜中形,非内非外;如梦中事,不有不无。譬如水清则月自来,心净则佛自现。然而,水虽澄清,天上无月亦不能现,喻如众生虽具愿往生心,若无阿弥陀佛的悲愿为缘,亦不能现;同样,月亮虽明,地面无水亦不能现,喻如阿弥陀佛虽有悲愿之缘,众生不具信愿之心,亦不能现。唯有众生愿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,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。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,波段频率调准,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;与此相类似,净业行人信愿持名,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,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,一旦调频相应,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,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,感应道交难思议,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。
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现象有六种,即有:显感显应、冥感冥应、冥感显应、显感冥应、亦冥亦显感而显应、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。分述如下:
1) 显感显应者:现生竭诚尽敬、礼拜、称念、供养佛菩萨,当生即蒙佛菩萨加被,逢凶化吉,遇难成祥。以及业消障尽,福德增智慧朗等。
2) 冥感冥应者:过去生中曾经修持竭诚礼拜称念等行,今生虽然尚未修习,由宿世善根所感,得蒙佛菩萨加被,不知不觉,灾祸灭福德臻,业消障尽等。
3) 冥感显应者:宿世曾经种过善根,今生得蒙佛菩萨加被。
4) 显感冥应者:现生竭诚礼拜称念,不见佛菩萨加被之现象,冥冥之中,仰承佛菩萨的慈悲愿力,凶灾退而吉庆临,业消障尽等。
5)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:宿世曾经种过善根,今生又竭诚礼拜称念,得蒙佛菩萨明显加被,转祸为福等。
6)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:宿世曾种过善根,今生又竭诚礼拜称念,冥冥之中,承佛菩萨慈力,获得种种利益。
由上六种感应的理事,则知感应的道理,微妙难思。佛菩萨所应的大小,端在众生能感的诚心有否。
古往今来,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,兹举二则:一、唐代怀玉禅师,精修净业,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,一人执银台而入。怀玉禅师念曰:“吾一生精进,誓取金台,何为得此?”银台遂隐。怀玉感激,弥加精进。二十一日后,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,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,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。二、宋代宗颐禅师启建莲华胜会,率众念佛,求生净土,夜梦一清美男子,自称普慧,申请加入莲华胜会,并请将家兄普贤一并列入。普贤、普…
《《蜀中净土》文选 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