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蜀中净土》文选 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慧乃《华严经·离世间品》中二位大菩萨。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愿,契合诸佛菩萨愿心,故得感召二大菩萨预会幽赞。可见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真实而灵敏,充分左证生佛心性同体平等之真理,众生能感的力度大,佛菩萨所应的瑞相亦随之殊胜。

  “观佛本愿力,遇无空过者,能令速满足,功德大宝海。”(天亲菩萨语)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,观照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力,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,决定能获真实大利,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。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:使我成佛时,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,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,一生究竟成佛。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,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,佛遣舍者即舍,佛遣行者即行,佛遣去处即去。以佛知见为己知见,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,因顺佛愿,决定得生。

  

  感应道交,必定见佛

  (根据道源法师佛堂讲话整理)

  上面讲的忆佛念佛,现在讲“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。”按净土本旨讲,现在念佛,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,才能见佛。有人怀疑是否可靠?现在就讲不待死后,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。一是梦中见佛,念想,想念,浸积日久,忆念渐净,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。梦中见佛其理易明,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。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,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。梦见顺境是贪;梦见逆境是嗔;还有一些糊涂梦,梦中就是糊糊涂涂,醒来还是糊糊涂涂,那就是痴。凡夫的梦,大多是这样的。梦见佛的很少。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,如爱子远游,逾期未归,则其倚闾盼望之情,结念成梦。而其子则游兴正浓,早把母亲忘了,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。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,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,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,因为念不切故。倘若游子欲归不得,思亲心切,即能梦寐见之了。这是说梦中见母,尚须深思切念,何况见佛?我们念佛的功力大,能克制三毒,才能不梦三毒境界,而梦见佛的境界。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,应生惭愧心,如功念佛。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。如欲白天见佛,则需要更大的功力。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,见佛的很多。不但祖师,谁用工夫,谁能见佛。往生集有一则公案:

  “昔有葛济之者,信道教,学仙术,而其妻信佛。夫劝其妻学仙,妻劝其夫学佛。意见不能一致,于是各修其道。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,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,投掷一梭,念佛一声。日久功深,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,葛夫人一面礼拜,一面呼夫一同瞻仰。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,于是生信,亦随妻学佛,同归净土矣。”

 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,玆举两则:

  (一)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我住苏州灵岩山寺。有一老居士,面壁念佛多年。一日,忽见眼前一亮,开目看时,墙壁不见了,惟见西方三圣像,像高数丈,经过数分钟,才渐渐隐没。”

  (二)三十三年(1945年)我朝五台山,到了南台,听说不久之前,有喇嘛朝五台,在南台寺外念佛时,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,其大无比,高约数十丈。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,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,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。

 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。远如葛氏夫妇;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,都是铁的事实,无可怀疑。那么,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?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,所以只能看见凡夫,而不能见佛,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,念的是下流事,他见的也是下流人。惟有能念圣人者,才能见到圣人,是一样的道理。念佛念的多而切,自能感应道交。现在念佛才念三、五句,就想求感应,看不见佛,就怨佛不灵,这是天大的错误。你不想想,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,可说根本没有“感”的力量,佛怎能“应”呢?佛,如“洪钟在架,有叩则鸣。”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。钟具音声遍一切处,时时等著你去叩。佛具慈悲遍一切处,时时等著你去感。

  净土目的,在报尽佛迎,了脱生死。莲华一开,即出生见佛,而且常常见佛,永不退堕。八万四千法门,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。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;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,佛来接谁生西。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?即要用上面讲的三种观想:(一)观众生苦,愿求生西。成就神通、相好、智慧和辩才,还度众生。(二)勿负自己善根。(三)观佛念众生的恩德。作此三种观想,自然就能多念切念。今天再加一种观想,即观自身生死苦,而求解脱。我们生在三善道,已是烦恼无尽,倘若将来堕入三恶道,更是苦不可言。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,乃因妄想太多之故。若观照自身生死苦,则念佛自能恳切,妄想自然逐渐减少。念佛心切,妄念心少,自能感应道交,必定见佛了。

  

  

  第三节 念佛的要诀: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

  

  

  《蜀中净土》编者按

  《圆通章》曰:“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;此则名曰:香光庄严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无生忍;今于此界,摄念佛人,归于净土。佛问圆通,我无选择;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”

  上节文字中,“忆佛念佛、二忆念深”八字,已经暗含了念佛的根本原则,而本节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八字,更揭示出了持名念佛的核心要点——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

  

  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

  (摘自道源法师佛堂讲话)

  “佛问圆通。我无选择。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入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”

 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。本章出楞严经,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。大势至菩萨答说:我对各种法门,无所选择。惟把六根通统收摄起来,深心念佛,使净念现前,而相继不断。入三摩地(此云正定),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。

  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二句,是全章宗要。前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,中间修行的过程,乃至因果双圆,以及游化度生,都已说明,惟未及修行的方法。最后这两句—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才是修行的方法。都摄六根是因,净念相继是果。为能都摄六根,才能净念现前,而相继不断。希望大家深深体会,信受奉行。以下分三段来讲:

  (一) 托根缘尘、广造诸业

 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?因“根”与“尘”接,即起诸“识”,造诸业,自心不得清净,永在生灭道中流转。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,即关闭六根之门,不令向外攀缘,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,使六识不生,渐渐降服妄心,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。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,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,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。必须了达真心本有,妄心本空的道理,才能把妄心空掉,而显露真心。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,任何宗派,都得明白这种道理。

  三界诸法,森罗万象,多如尘沙。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凡夫的一切活动,不出十八界的范围。十八界,即是六根,六尘,六识。六根是:眼根,耳根,鼻根,舌根,身根和意根(妄想心)。外界虽然千差万别,综合起来,不出六尘;眼之对境为色尘,耳之对境为声尘,鼻之对境为香尘,舌之对境为味尘,身之对境为触尘,意之对境为法尘。“识”性本空,在根尘相接时才生“识”。“识”以分别为义,六根对境,不起分别作用。有了“识”才起分别,故“识”能广造诸业(在欲界为善业、恶业、在色界无色界为不动业,是谓三业。)既造业—因,必受报—果。受报后再造业,如是循环无端,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。为甚么说造业由于“识”的分别呢?譬如造杀业:杀人为报怨,杀畜生为吃肉。若不起分别,怨亲平等,自然不会杀人了。若不起分别,不觉得肉好吃,自然不会杀畜生了。如是也就不造杀业了。造盗业,亦由知道衣物财宝的珍贵可爱而起。造淫业,更是由于男女互相爱悦而起。若不起分别,一视平等,当然也就不造盗业淫业了。这说明了果报由于造业,造业由于六识分别,六识分别起于根尘相接,病根就在这根尘相接上面。此即“托根缘尘广造诸业”的始末因果关系。所以大势至菩萨要都摄六根,使根尘不相接触。根尘不接,六识即无由生起。六识不生,才能除妄显真,净念现前,进而相继不断。

  (二) 摄根归性、念佛即心

  上节讲念佛方法,要都摄六根,不使缘尘生识,而免造业轮回。现在讲六根怎样摄法:上面讲都摄六根,就是关闭六根之门,但不是说把眼睛闭上,把耳朵塞住。摄根最妙的方法,就是“持名念佛”。须知念佛是妙有法门,一心念佛,即是都摄六根了。现在解释给大家听听:念佛,用舌根,舌不攀缘味尘,即是收摄舌根。眼观佛像,不分别凡夫境界,即是收摄眼根。耳听自念之佛声,不分别其他声尘,即是收摄耳根。鼻嗅佛香,即是收摄鼻根。身体绕佛拜佛,即是收摄身根。意根发出念佛心,一心一意的忆佛念佛,即是收摄意根。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。在最初下手时,佛是佛,尘是尘。日久功深,则六尘境界,无非佛的境界,即是净念现前了。比方说:孔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,就仿佛这种境界。因为他专心一志在玩味韶乐,虽在吃肉,而舌不起识的作用,等于味尘不现前了。我们念佛念到纯熟时,六根自然收摄,对六境亦不起识的分别作用,则风声鸟鸣,无非佛号了。从前有一老修行,每晚必定念佛若干声。某日,他觉得刚念不久,即闻打“四板”(起床板号)了,他以为“夜巡师”看错了时间。可是大家都起床,上殿了!他亦随众上殿,但听见全部早课,都是念的“阿弥陀佛”。早课既毕,天也亮了,接著就过堂吃早粥了。他甚觉奇怪,大惑不解!于是请方丈和尚开示。方丈说:“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时降伏粗尘,杂念暂停,得到一心不乱,亦即一时的净念现前。所以长夜化为短时,睡眠化为清醒。到此境界,凡有所闻皆是佛声。所以在做早课时,经文咒语…

《《蜀中净土》文选 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