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蜀中淨土》文選 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慧乃《華嚴經·離世間品》中二位大菩薩。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願,契合諸佛菩薩願心,故得感召二大菩薩預會幽贊。可見衆生與佛菩薩的感應真實而靈敏,充分左證生佛心性同體平等之真理,衆生能感的力度大,佛菩薩所應的瑞相亦隨之殊勝。

  “觀佛本願力,遇無空過者,能令速滿足,功德大寶海。”(天親菩薩語)淨業行人通過研習淨宗典籍,觀照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力,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願,決定能獲真實大利,不會出現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象。因爲阿彌陀佛因地願言:使我成佛時,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,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,一生究竟成佛。吾輩淨業行人欲得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,宜應隨順阿彌陀佛大願,佛遣舍者即舍,佛遣行者即行,佛遣去處即去。以佛知見爲己知見,以佛教敕爲修行指南,因順佛願,決定得生。

  

  感應道交,必定見佛

  (根據道源法師佛堂講話整理)

  上面講的憶佛念佛,現在講“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”按淨土本旨講,現在念佛,到報盡命終往生西方時,才能見佛。有人懷疑是否可靠?現在就講不待死後,現前即能見佛的道理及其例證。一是夢中見佛,念想,想念,浸積日久,憶念漸淨,即能于夢中得見阿彌陀佛。夢中見佛其理易明,即晝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科學道理。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,夢境也離不開貪嗔癡。夢見順境是貪;夢見逆境是嗔;還有一些糊塗夢,夢中就是糊糊塗塗,醒來還是糊糊塗塗,那就是癡。凡夫的夢,大多是這樣的。夢見佛的很少。又母親夢見遠遊的兒子很容易,如愛子遠遊,逾期未歸,則其倚闾盼望之情,結念成夢。而其子則遊興正濃,早把母親忘了,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。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情形,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,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,因爲念不切故。倘若遊子欲歸不得,思親心切,即能夢寐見之了。這是說夢中見母,尚須深思切念,何況見佛?我們念佛的功力大,能克製叁毒,才能不夢叁毒境界,而夢見佛的境界。俏若仍作亂夢糊塗夢,應生慚愧心,如功念佛。這是說夢見佛也須要相當的工夫。如欲白天見佛,則需要更大的功力。過去淨土宗大祖師們,見佛的很多。不但祖師,誰用工夫,誰能見佛。往生集有一則公案:

  “昔有葛濟之者,信道教,學仙術,而其妻信佛。夫勸其妻學仙,妻勸其夫學佛。意見不能一致,于是各修其道。我國古代婦女都織布,葛婦亦日以織布爲事,投擲一梭,念佛一聲。日久功深,阿彌陀佛顯現全身于空際,葛夫人一面禮拜,一面呼夫一同瞻仰。而濟之僅見佛之上半身,于是生信,亦隨妻學佛,同歸淨土矣。”

  又我親自聽見念佛人講述他們親眼見佛的故事,玆舉兩則:

  (一)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我住蘇州靈岩山寺。有一老居士,面壁念佛多年。一日,忽見眼前一亮,開目看時,牆壁不見了,惟見西方叁聖像,像高數丈,經過數分鍾,才漸漸隱沒。”

  (二)叁十叁年(1945年)我朝五臺山,到了南臺,聽說不久之前,有喇嘛朝五臺,在南臺寺外念佛時,忽在空中現出彌陀佛像,其大無比,高約數十丈。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,佛像停留約一小時以上,此次同見者有寺僧二十五人。

  以上講的現前見佛例證。遠如葛氏夫婦;近如靈岩山居士及五臺山喇嘛與寺僧二十五人,都是鐵的事實,無可懷疑。那麼,我們爲何不能見佛呢?因爲我們念的都是凡夫境,所以只能看見凡夫,而不能見佛,如同社會上的下流人,念的是下流事,他見的也是下流人。惟有能念聖人者,才能見到聖人,是一樣的道理。念佛念的多而切,自能感應道交。現在念佛才念叁、五句,就想求感應,看不見佛,就怨佛不靈,這是天大的錯誤。你不想想,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,可說根本沒有“感”的力量,佛怎能“應”呢?佛,如“洪鍾在架,有叩則鳴。”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鍾不是爲誰鳴爲誰不鳴。鍾具音聲遍一切處,時時等著你去叩。佛具慈悲遍一切處,時時等著你去感。

  淨土目的,在報盡佛迎,了脫生死。蓮華一開,即出生見佛,而且常常見佛,永不退墮。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容易的。但是我們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;要知道誰能念到感應道交,佛來接誰生西。怎樣才能念到感應道交呢?即要用上面講的叁種觀想:(一)觀衆生苦,願求生西。成就神通、相好、智慧和辯才,還度衆生。(二)勿負自己善根。(叁)觀佛念衆生的恩德。作此叁種觀想,自然就能多念切念。今天再加一種觀想,即觀自身生死苦,而求解脫。我們生在叁善道,已是煩惱無盡,倘若將來墮入叁惡道,更是苦不可言。現在念佛不能與佛念成一片,乃因妄想太多之故。若觀照自身生死苦,則念佛自能懇切,妄想自然逐漸減少。念佛心切,妄念心少,自能感應道交,必定見佛了。

  

  

  第叁節 念佛的要訣: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

  

  

  《蜀中淨土》編者按

  《圓通章》曰:“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今于此界,攝念佛人,歸于淨土。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”

  上節文字中,“憶佛念佛、二憶念深”八字,已經暗含了念佛的根本原則,而本節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八字,更揭示出了持名念佛的核心要點——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

  

  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

  (摘自道源法師佛堂講話)

  “佛問圓通。我無選擇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入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”

  這段是總結本章全文。本章出楞嚴經,佛問諸大菩薩各人證得圓通的法門。大勢至菩薩答說:我對各種法門,無所選擇。惟把六根通統收攝起來,深心念佛,使淨念現前,而相繼不斷。入叁摩地(此雲正定),以這個法門最爲第一。

  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二句,是全章宗要。前文從學念佛的本源說起,中間修行的過程,乃至因果雙圓,以及遊化度生,都已說明,惟未及修行的方法。最後這兩句—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才是修行的方法。都攝六根是因,淨念相繼是果。爲能都攝六根,才能淨念現前,而相繼不斷。希望大家深深體會,信受奉行。以下分叁段來講:

  (一) 托根緣塵、廣造諸業

  念佛爲何要都攝六根呢?因“根”與“塵”接,即起諸“識”,造諸業,自心不得清淨,永在生滅道中流轉。必須把六根收攝起來,即關閉六根之門,不令向外攀緣,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,使六識不生,漸漸降服妄心,才能顯露真心而淨念現前。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轉,本具真心被妄法掩蓋而不自知,所以念佛亦很難相應。必須了達真心本有,妄心本空的道理,才能把妄心空掉,而顯露真心。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,任何宗派,都得明白這種道理。

  叁界諸法,森羅萬象,多如塵沙。釋尊把它歸納爲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凡夫的一切活動,不出十八界的範圍。十八界,即是六根,六塵,六識。六根是:眼根,耳根,鼻根,舌根,身根和意根(妄想心)。外界雖然千差萬別,綜合起來,不出六塵;眼之對境爲色塵,耳之對境爲聲塵,鼻之對境爲香塵,舌之對境爲味塵,身之對境爲觸塵,意之對境爲法塵。“識”性本空,在根塵相接時才生“識”。“識”以分別爲義,六根對境,不起分別作用。有了“識”才起分別,故“識”能廣造諸業(在欲界爲善業、惡業、在色界無色界爲不動業,是謂叁業。)既造業—因,必受報—果。受報後再造業,如是循環無端,受永無止休的生死輪回。爲甚麼說造業由于“識”的分別呢?譬如造殺業:殺人爲報怨,殺畜生爲吃肉。若不起分別,怨親平等,自然不會殺人了。若不起分別,不覺得肉好吃,自然不會殺畜生了。如是也就不造殺業了。造盜業,亦由知道衣物財寶的珍貴可愛而起。造淫業,更是由于男女互相愛悅而起。若不起分別,一視平等,當然也就不造盜業淫業了。這說明了果報由于造業,造業由于六識分別,六識分別起于根塵相接,病根就在這根塵相接上面。此即“托根緣塵廣造諸業”的始末因果關系。所以大勢至菩薩要都攝六根,使根塵不相接觸。根塵不接,六識即無由生起。六識不生,才能除妄顯真,淨念現前,進而相繼不斷。

  (二) 攝根歸性、念佛即心

  上節講念佛方法,要都攝六根,不使緣塵生識,而免造業輪回。現在講六根怎樣攝法:上面講都攝六根,就是關閉六根之門,但不是說把眼睛閉上,把耳朵塞住。攝根最妙的方法,就是“持名念佛”。須知念佛是妙有法門,一心念佛,即是都攝六根了。現在解釋給大家聽聽:念佛,用舌根,舌不攀緣味塵,即是收攝舌根。眼觀佛像,不分別凡夫境界,即是收攝眼根。耳聽自念之佛聲,不分別其他聲塵,即是收攝耳根。鼻嗅佛香,即是收攝鼻根。身體繞佛拜佛,即是收攝身根。意根發出念佛心,一心一意的憶佛念佛,即是收攝意根。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。在最初下手時,佛是佛,塵是塵。日久功深,則六塵境界,無非佛的境界,即是淨念現前了。比方說:孔子聞韶,叁月不知肉味,就仿佛這種境界。因爲他專心一志在玩味韶樂,雖在吃肉,而舌不起識的作用,等于味塵不現前了。我們念佛念到純熟時,六根自然收攝,對六境亦不起識的分別作用,則風聲鳥鳴,無非佛號了。從前有一老修行,每晚必定念佛若幹聲。某日,他覺得剛念不久,即聞打“四板”(起床板號)了,他以爲“夜巡師”看錯了時間。可是大家都起床,上殿了!他亦隨衆上殿,但聽見全部早課,都是念的“阿彌陀佛”。早課既畢,天也亮了,接著就過堂吃早粥了。他甚覺奇怪,大惑不解!于是請方丈和尚開示。方丈說:“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時降伏粗塵,雜念暫停,得到一心不亂,亦即一時的淨念現前。所以長夜化爲短時,睡眠化爲清醒。到此境界,凡有所聞皆是佛聲。所以在做早課時,經文咒語…

《《蜀中淨土》文選 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