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蜀中淨土》文選 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皆化爲彌陀佛號了。”凡夫在初下手時,大都離不開六塵境界,這就要用佛境來轉。久之,即能將塵境轉成佛境了。

  大勢至菩薩,修證圓通,是用“根”修的。但他用的是“根性”而不是“六根”。都攝六根,歸于一性,即是妙有法門。只見佛境,不見凡境,妄念不起,淨念現前。到此方知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了。

  (叁) 心佛一如、淨念相繼

  上面說到都攝六根,淨念現前,但不能持久,妄念又生,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。再念再念,念到不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。“能所雙亡,心佛一如”,即能淨念相繼了。但是說來很簡單,做起來並不太容易。因爲我們凡夫,從無始以來,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,不知不覺,妄想就來了。倘若勉強克製,還會發生毛病哩!菩薩深明這種道理,所以用念佛方法,使六根漸離六塵,而達到一心不亂。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訣:即:“熟處轉生,生處轉熟”。心意攀緣塵境,原是熟路,現在系心佛境,不使向外攀緣,久而久之,就把馳向塵緣之路淡忘而生疏了,這就是熟處轉生。念佛,最初念不慣,本是生路,勉強的念,用心的念,念習慣了,不知不覺就要念了,這就是生處轉熟。熟處轉生,自能都攝六根。生處轉熟,自能淨念相繼了。

  上來所講的話,是對修行用功的人說的,現在我再勸一勸初發心的人:諸位在社會上,已經過了半輩子了,是不是感覺人生空虛,認爲人生不過如此呢?倘能感覺人生空虛,已與佛法接近了。人們年青的時候,總是迷執著一切真實;如結婚、生子、名利、權勢等等。到了幾十歲以後,才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樂,都非實在,真如做夢一樣,所以感到人生空虛了。此時正好走入佛門,填補其空虛。否則,即會走入歧途,甚至流于“斷滅空”,以爲死了就好了。其實這更錯誤,死了那能好呢?倘或落到叁惡道去,其苦更甚了。死後的事,雖然不能見個明白,但我可以舉出那些頑劣的冒失鬼,作個比例;比如大家都要講求衛生,他說他不怕害病,亂吃東西,一旦真害了病,還不是痛苦呻吟呼爺喚娘嗎?又如那些好勇鬥狠的人,拿刀弄槍,不怕吃官司,一旦真的吃了官司,杻械枷鎖,關入牢獄,那苦頭不是很厲害嗎?等到吃了官司,後悔就來不及了。何況淪入叁塗,後悔還來得及嗎?趁著現在沒死,趕快念佛!千萬不可心粗膽大,硬說:“我不怕地獄”!

  念佛的具體方法,就是上邊說的都攝六根,把凡夫的熟處轉生,把彌陀的生處轉熟。進一步將六境轉成佛境,轉入轉深,即轉到本性了。本性即是本具真心,本具真心即是佛性。念到這個境界,就是一即佛即心,即心即佛”了。懂得這個道理更好,不懂也沒關系,只要你深信切願,念來念去,自然會念到這個境界的。但是這個境界還有心與佛的影子存在。再進一步,念到心佛合一,心佛一如,即是淨念相繼,純歸中道了。最初下手時,當然有能念之心,與所念之佛。念到能所雙亡,雜念不生,即是淨念現前。再進到心佛一如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一片佛心,無有間斷時,即是淨念相繼,入于叁摩地了。亦即證入“無生法忍”了。楞嚴經謂之“圓通”。此即“知真本有,達妄本空”的究竟功夫。我們要本著這個要領,好好念佛就對了。

  

  

  竭誠盡敬與都攝六根

  (昌臻法師在樂至報國寺2003佛七開示)

  念佛的方法,簡單的說,就是上面所說的:"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"。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六個窗口。我們一天到晚都通過這個窗口在接受外界的信息,所以思想裏頭妄念紛飛呀。現在就是要你把這六個窗口一下關閉。攝,就是收攝,就是關閉,把這六個窗口關閉住。關閉住就是一心,這個就叫"一心"。"淨念相繼",淨念就是念佛。佛念起來了,妄念就控製下去了。這就是"不亂"。這個做到了"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",就是"一心不亂"。這個六根裏頭,最困難的是意根和耳根。意根啊,當然我們大家都有體會,你早晨只要一醒來之後,腦子裏頭沒有停過,很不好控製啊。耳根也不好控製。眼根好控製,我閉著眼睛念佛嘛,就不曉得外面的境界了。耳朵不行啊,你閉著眼睛,人家在說話,你的心念就被聲音拉去了。所以,"心念耳聞",把這兩根收到了,其他的四根沒得問題。要掌握這個方法,就是"心念耳聞"。心頭念得清清楚楚,耳朵聽得清清楚楚。就是說:念頭從心頭起,心頭清清楚楚的;口頭念得清清楚楚的;耳朵聽得清清楚楚;又回到心頭,回到八識田裏。從心頭起,然後又回到心裏頭、回到八識田作爲金剛種子。我們到了臨命終時,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念佛,妄念沒有起來,就往生了。所以這個非常關鍵啊。我們就是要這樣子念。心頭念得清清楚楚,耳朵聽得清清楚楚,然後就回到八識田。如果聽不清楚,妄念來了!馬上你要注意聽!聽清楚了,妄念就被趕跑了。

  關于念佛有沒得秘訣,我想引證兩位大德的開示。一位就是印光大師。他這樣說,如果有人說:我有念佛的秘訣,我單獨傳授給你。他說這個肯定是外道!印光大師說:佛的悲心,唯恐我們沒有搞清楚。所以淨土法門,從理論、原則到具體的方法,說得一清二楚。難道他還保留一手嗎?那就不是佛。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去想什麼秘訣。但是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有沒有秘訣?有!秘訣就是四個字:竭誠盡敬!這話怎講呢?就是:誠懇到了極點、恭敬到了極點。這個就是秘訣。在戰爭年代,頭頂上敵人的飛機在投炸彈,我們趴在地上的,我是親身經曆過這一段生活的,那念佛當然就至誠懇切。還有,五逆十惡的人,臨終看到拿鏈子來套他了。平時當然說這都是迷信、假的。那陣念起佛來當然就至誠懇切到了極點。至誠懇切到了極點,這個就叫一心嘛。妻室兒女呀,在臨命終時都帶不走的。到了臨命終時,國家元首也好、億萬富翁也好,跟一無所有的叫化子,沒得區別。可能叫化子還好過一點,因爲叫化子他東西少,挂念還少些。所以谛閑法師說:念佛的秘訣就是一個"死"字,生死心要切。我們這些人平時都是把這"死"字忘了嘛。以爲還要活好多年。但是,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啊。古書上有兩句話:"昨日街頭猶走馬,今朝棺內已眠屍"。昨天還在街上騎著馬遊街,今天,已經睡到棺材裏頭了。常有的事啊,這並不稀奇啊。這個就是我講的第叁個問題。就是念佛的方法。方法沒有什麼別的,不要去亂聽。什麼什麼秘訣啊,那些都是外道,欺騙人的。我們相信大德的開示,至誠恭敬的念佛。

  

  都攝六根的方法 反聞自性的功夫

  《蜀中淨土》編者按

  在“蜀中淨土”網站留言簿上,署名爲“誠謙”的同修提出了如下問題:

  “我今天看了《楞嚴經》,其中,文殊菩薩評價了二十五種修法,說觀音菩薩修行法門“反聞自性”是娑婆衆生修行最好的法門,而淨土宗又認爲按照大勢至菩薩“都攝六根”修持淨土乃最方便法門,亦即念誦“阿彌陀佛”就可以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等凡夫愚頑之輩,究竟應當選擇何種法門修行

  ”

  以下是借用《略述淨宗信願行》一書中的一段文字,對這個問題做出回複。借此可以讓我們從理念上融通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圓通境界,從事修上落實古德所謂“以都攝六根的方法修反聞自性的功夫”,令我們對持名念佛産生決定的信心,令自己的淨業得到高度成就。

  諸佛如來出興于世,因順衆生的根機,隨緣施設教化。或有佛刹,以佛光明而作佛事;或有佛刹,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;或有佛刹,但以衆香作佛事;乃至或以園林臺觀、虛空等作佛事。娑婆衆生耳根偏利,與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,耳根功德最全,具有圓通常之德用。是故釋迦牟尼佛以音聲作佛事,講經說法,不疲不厭。文殊菩薩楞嚴選根偈雲: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,欲取叁摩提,實以聞中入。”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,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後,表明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被明選,勢至法門被暗選。觀音的反聞聞自性,入流亡所,破六結證叁空,上根利智或有可能;勢至的都攝六根,系念佛號,如子憶母,從事持達理執,卻是利鈍全收的勝異方便。在稱念佛名的行持中,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善巧整合而用,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。

  勢至念佛圓通從根大修證,唯攝一精明,不令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緣六塵(色聲香味觸法),由是六識不起,六根自然而攝。在念佛行持中,以念佛之心,專注于佛名號,即攝意根;口須念得清清楚楚,即攝舌根;耳須聽得明明白白,即攝耳根。此叁根攝于佛號,則眼絕不會亂視,念佛時眼宜垂簾,不可睜大。眼既攝矣,鼻也不會亂嗅,則鼻亦攝矣。身須恭敬端肅,則身亦攝矣。六根既攝而不散,則心無妄念,不緣五欲六塵,唯佛是念,方爲淨念。若能都攝六根而念,是名淨念相繼。淨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的佛種子,由之顯現佛界勝境,臨終任運往生淨土。能常淨念相繼,則一心不亂,與念佛叁昧,均可漸得。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真實不虛。

  觀音耳根圓通從耳根聞性入手,旋轉往昔馳骛聲塵的顛倒聞機,回光反聞能聞之性,不循聲出流而入本聞妙性之流,次第解結證真,契入圓通。在念佛行持中,聞佛名號,稱念佛名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能念心外,無有佛爲我所念;所念佛外,無有心能念于佛。能所情消,有無見盡,清淨本然之體朗然現前,可謂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,卻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。耳根圓通即波究水,就路還家,反聞聞自性,反念念自性,性成無上道,契機妙法,頓超直入。誠可謂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門。

  稱念佛名,自念自聽,即是觀音勢至二種圓通方法的奇妙融合。由心啓音,耳根收音,回複內心,如是循環不已,朋從往來一句佛號。佛是本覺,念是始覺,以念啓聞,以聞修念,有念必…

《《蜀中淨土》文選 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