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0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人一生能不能成就,必須要遵守的標准。世出世間法,哪一個成就的人不是孝子?「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」,淨業叁福裏頭第一句。不孝父母的人不會成就,不敬師長的人也不會成就。今天找一個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的也不容易找到,對父母孝順的陽奉陰違,有其名無其實。父母的話不聽,那老師的話更不必說了,幾個人真正聽老師的,依教奉行,一生不變?難,太難了!從哪裏看?你就細心看看他有沒有這叁個毛病,情執、傲慢、懷疑。你細心觀察,只要有這叁個,就可以說這個人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。找一個人,情執放下了,傲慢放下了,懷疑放下了,到哪去找?

  早年我在美國、加拿大,地區很大,十個大城市,每年我都要去轉一圈,給他們講經,帶他們念佛,很孤單。回到臺灣我就看老師,我總是勸他多培養幾個能講經教學的學生,讓我們在海外能有幫手。老師起初聽到點頭,我每次回來都會求老師,最後老師告訴我,我不是不想教,你替我去找學生。這句話一說,以後我再不敢講了。我到哪裏去找?找不到!這是真的。這個話是早先老師就告訴過我,學生求老師難,可遇不可求;老師求個真正傳人,能傳法的學生更難。不是不教,一生遇不到。遇不到是什麼?衆生沒福,這是真的。老師確實苦口婆心,總希望正法代代相傳。相傳的人有這叁個病,就是他身體不健康,真的東西得不到。縱然很用功,也都是經典上的皮毛常識,他聽懂這些,契入境界不可能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我們在所在之處,對年輕的在家出家同學都勸導、都鼓勵,真正放下萬緣,來做正法久住的工作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德、第一大功德。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誰做不到?就是不能把煩惱習氣放下。哪個人放下,哪個人就是真佛弟子,他就真做到了。從哪裏放起?就從這叁個心放起,叁毒的中心點,從這下手。用什麼方法來輔助你?有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它能幫助你。你把這叁樣東西百分之百做到,不管你是在家出家,身分沒有關系,你肯定是一代宗師,佛法、正法就傳下去了。這叁樣東西真難,凡聖差別就在此地,放下是聖人,放不下是凡夫,凡夫不能繼承如來家業。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得非常認真,不能等閑視之,真正把如來家業擔當起來,這是救護十法界未來一切衆生,功德之大,你自己想想就知道了,利益無邊!真發這個心,決定能成佛,決定能往生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『應勤修行』以下,就是這四句,「表爲究竟二利,自覺覺他」,二利就說這個,「但當遵順佛語,堅持經法,精勤修習,仰報佛恩」。這四句是必須具有的條件。你不遵從、不隨順。佛在這裏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得真幹,真把它落實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修行。修行,在起心動念之處,沒有邪思、沒有邪行。隨順貪瞋癡,這就歪了、邪了。不但是邪,貪瞋癡叫叁毒煩惱。情執是貪毒的核心,最難斷的,傲慢是瞋毒的核心,懷疑是癡毒的核心,怎麼樣把它拔掉?方法是真有,真正能夠落實,百分之百落實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這就拔掉了,這叁個心就拔掉了。這叁個心拔掉之後,貪瞋癡叁毒很容易放下;放下貪瞋癡,自性裏面的戒定慧現前了。所以古人講,「轉煩惱成菩提」,大乘教又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的反面就是菩提,一體兩面,它是一不是二。正面的是戒定慧,負面的是貪瞋癡,如果說貪瞋癡斷掉了,那戒定慧也斷了。所以轉,轉煩惱成菩提,這就對了。確實是一體,一個迷、一個悟,貪瞋癡是迷,戒定慧迷了就是貪瞋癡,貪瞋癡覺悟了就是戒定慧,迷悟而已!我們要悟不要迷,讀經幫助你開悟。如果能行,奉行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幫助你開悟的速度就提高了,你很快速就能開悟。

  所以要隨順佛語,要堅持經法,決定不動搖。這部經法出來之後,反對的人很多,聲浪很大,不敢講絕後,它真是空前。過去曆代有過這個事情,沒有這麼強烈,人沒有這麼多,聲勢沒有這麼大。那我們的護持就是堅定不動搖,無論什麼人反對,我們堅持,我們遵守佛語,堅持經法,精勤修習,仰報佛恩。我們一個目的,求生淨土,別無所求。當然,我們自己的本願,極樂世界修成之後,在十方世界專弘此經。這部經的確叁個真實,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。

  經文上,『隨順我教,當孝於佛,常念師恩』這叁句,「均指尊師重道」,這個遵字改過來了,尊師重道,「依教奉行。力誡行人,不可師心自用」。學道、學儒、學佛最怕就這四個字,師心自用。師心自用什麼意思?就是固執成見,自以爲是。一定要虛心,要謙虛。師心自用是傲慢,這裏頭有情執、有傲慢、有懷疑,師心自用裏頭叁種煩惱的心統統具足。「違背本師,離經叛道」,本師是釋迦牟尼佛、是阿彌陀佛、是一切諸佛如來。你所想的、你所理解的、你所行的跟經義相違背,這叫離經叛道,離經叛道都是無間地獄。自己離經叛道罪就很重了,如果再教人,那這因果就可怕了。自己知見不正,帶著一群衆生都走上邪知邪見,這因果要負責。所以這個經文要有意思艱深難懂的地方,甯可不說,也不能充面子。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是知也。我們沒證果,我們沒見性,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,經義太深了,我們怎麼會知道?連黃念老注解這個經,都要以經來注經,以祖師大德的注疏來注經,不敢師心自用,就是怕自己誤入歧途,背上這個罪名,違背本師,離經叛道,這八個字罪名就能下阿鼻地獄。

  古大德跟現在人不一樣,現在人因爲迷得重,他不在乎,師心自用的人很多,到處都看得到,真正孝順父母、常念師恩的人不多見。所以,在社會上交結朋友也要重視這個,如果這個人孝順父母、尊師重道,決定是好人,你跟他不會學壞;如果是違背的,瞧不起父母尊長的,我們對這個人敬而遠之,跟他走近沒好處,還是跟佛菩薩交朋友好。經典上全是佛菩薩,讀經就是跟經典做朋友,跟諸佛菩薩交往。時間愈長愈好,會給我們很多的啓示,一遍一遍讀,遍遍不一樣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