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六一集)  2012/10/1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6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八四頁,倒數第叁行,科題,「護法久住」:

  這是世間第一樁好事,也是第一稀有難逢的真實功德,做好事、積功德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佛菩薩能不能住世,正法能不能久住,全靠護持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如果沒有當時那些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的護持,佛的弘法、傳法沒有那麼樣的順利,可能遭到很多障礙,也許佛法就中斷了。佛法能夠綿延到現在,還是得力於國王大臣,國家護持、國家擁護來推動,這就很順利了。

  在中國我們看到,達摩祖師把禅宗傳到中國,得不到帝王護持。梁武帝跟他是見面了,見面話不投機,梁武帝就請他出去,以後就不再見面。我們知道梁武帝也很後悔,面子下不來,面子問題很大。我想這都是「大人作略」,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後人看的,好像唱戲、舞臺表演一樣。梁武帝是當時佛門第一大護法,爲佛教建寺院,建了四百八十座,都是很有規模的道場;歡喜人出家,誰出家他都供養,度幾十萬人出家,真興旺!這麼個大護法。達摩祖師來了,當然先要跟他見面。見面沒想到梁武帝對自己護法的功德很滿意,也傲慢,問達摩祖師,他一生所做的這個事業,功德大不大?問這個話。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,說真話,告訴他,並無功德。這一個答覆,梁武帝就受不了了,很生氣。當然那是帝王,也不能發作,停了一會叫送客,送客就是請他走,不必再談了,就把他送走了。梁武帝沒有問一下,說並無功德,爲什麼?問一問嘛,把話講清楚、講到底。問都不問就把他送客送掉了。福德跟功德在形相上是相同的,著相就叫福德,不著相就叫功德,他著相了。你這一解釋不就皆大歡喜嗎?達摩祖師可能等他問下一句再給他解釋,誰知道他不問就送客了。以後,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。

  他也知道這是印度一個高僧,很想跟他再見面,他不好意思,就是面子下不去。面子害死人,世世代代爲了面子,不通忏悔、不能夠滅罪的人不曉得有多少。再大的罪孽,只要認錯、只要忏悔,統統都能夠忏除。所以一切都要問清楚、問到底。梁武帝沒有護持,你看,禅宗到第六代才興旺。如果梁武帝當時護持他,達摩到中國來就興旺了。這一個送客就耽誤五代。所以護持佛法不容易。護法的人一定要懂佛法、通佛法,他的護持是正確的,不會産生過失。如果是不懂、不通,怕的是障礙佛法,護法而障礙佛法,這個過失就大了;還不如不護持,不護持不造這個罪業。所以古時候護持有內護、外護,內護比外護還重要。內護是哪些人?老和尚內護,過來人,他知道,方丈、維那、首座、監院,這些人是內護。這些人通宗通教,都是修學成就的人,他來護持,來幫助底下一代,成熟下一代。外護,國王大臣。內外護持健全,佛法就興旺了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當令是法。】

  普通的,這個『是法』就是佛法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。狹義的,這是專指這部經,「是法」專指這部經,專指淨宗法門。要

  【久住不滅。】

  護持的條件,必須依教奉行,這叫真護。特別是內護的,你不能依教奉行,自己做不到也影響別人,別人看你的榜樣,你沒有做,人家也不認真做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就做出來了,點點滴滴都做出榜樣給學生看,學生相信了,學生尊重、學生恭敬,他學習。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就不要說,說了做不到,學生起懷疑,你在欺騙我,你說的是假的。一樁、兩樁事情欺騙,所有的你說的他都不相信了,這個過失就很大。必須自己要做到,然後自己說到。就像佛經上釋迦牟尼佛常說的「我知我見」,我親自看見,我行,我做到了,我都把我知我見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所以教學,身教第一,言教是輔導,言語是輔助,最重要是身,做典型、做模範。

  世出世法都一樣。叁代以前,是聖人之治,聖人怎麼樣治國、平天下?完全是自己帶頭,自己真做到了,那些諸侯王國看到了不能不佩服,不能不向你學習。所以,這個能做的一個帝王,真正不折不扣做出來,他就被大家尊爲天子、尊爲老師,向他學習。聽從他的教誨,有疑難問題向他請教,爲天下共主。這都是人家自動德行感化的,因爲他並沒有統治權。中國,秦才真正統一,秦以前沒統一。大家尊重你。所以『久住』有久住的道理,『不滅』有不滅的道理。下面這句話,四個字:

  【當堅持之。】

  堅決,持是保持。叁樁事情,第一個是佛的經典,一定要保持,最重要的。第二個是佛的遺迹,佛菩薩過去曾經弘法住持的道場,這個要尊重。現在雖然都變成觀光旅遊的地方,行,同樣是弘法,用觀光旅遊從事於機會教育。每一個觀光客到這裏來旅遊,把這些文物一樁一樁講清楚、講明白,他聽了會覺悟。因爲佛這些統統有表法的作用,那都是教育。第叁個,古人所說的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要沒有修行人,法就滅了。遺迹在、經典在,沒有修行人,這個法還是不能久住,還是會滅亡。所以,培養繼起的人才。這叁樁事情做到了,法就久住不滅。典籍的保存、文物的保存、人才的培養,前面兩種比較容易,後面這一種難!沒有後面那一種,前面兩種保不住。所以歸結到最後,人才第一,真正依教修行的人。

  現在人才沒有了,老師沒有了,學生真正想學,到什麼地方學?其實最原始的那個人,他沒有老師,他怎麼學成的?我們得想想這個道理。世世代代這些聖賢留給我們的智慧、方法,那都是經驗累積成就的,八個字,兩句話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你就成功了。你沒有老師,你沒有道場,你沒有人護持,你能懂得這八個字,堅持到底,你就久住不滅。只要能夠堅持這兩句話的人,這個人就是有善根的、有福德的,沒有善根福德他做不到。真能堅持的人,戒定慧叁學具足,都在這兩句話當中。「一門深入」就是持戒,「長時薰修」就是修定,有戒、有定,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大徹大悟。這就是說明,沒有好老師不要緊,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把那些訣竅都教給我們了。問題是我們要懂,我們要相信,我們對他懷疑那就完了。

  在我們眼前爲我們示現的一個典範,劉素雲居士,好多人都認識,她沒什麼稀奇。她怎麼成就的?十年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人家問她,你怎麼成就的?她就說,我的基礎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其他什麼長處也沒有。我得到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光碟,最初還不是光碟,是錄音帶,一盤一盤的錄音帶,得到這麼一套東西。一天聽一個小時的,把這一個小時重複聽十遍,每天聽經聽十個小時,實際上就是聽一個小時的,重複十遍。這是什麼?叫長時薰修。聽一遍不行,聽十遍聽出味道出來了。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,一般人聽個一遍、兩遍,叁遍不想再聽了。這個沒有耐心,這不是如來傳法的人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我們有不少同學,十幾個同學,我告訴他們,我們聽老師講經,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機,錄音機都沒有。用什麼方法?就是複講,跟同學們在一起,把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。一遍不夠,我告訴同學至少要叁十遍,你才真的接受了,吸收進去。遍數不多不行,叁十遍你吸收進去了。這是死功夫,叫硬功夫,一點訣竅都沒有,老老實實。現在方便,講經都留下光碟,這個光碟能不能看叁十遍?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從頭到尾講一遍超過一千個小時,每一個小時你都能聽叁十遍,你能不得定嗎?肯定得念佛叁昧。得到念佛叁昧,你能不開悟嗎?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要有恒心、有耐心,把心定在一處。大小乘佛經上都說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這比什麼都重要!

  要這樣才能訓練成一個真善知識,好老師,老師這麼出來的。原始的老師這麼出來的,我們現在找不到老師了,自己要做原始老師。然後再能教個叁、五個人,十來個人,人當然愈多愈好,十來個就到飽和點,再多教不出來了,怕起反作用。所以古人教學,確實只有十幾個學生,十幾個學生,將來能成就叁、五個就不得了了,成績就非常可觀了。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,人才第一。人才到哪裏找?找不到,回頭來找自己,別人不肯幹,我肯幹,別人怕,我不怕。別人怕什麼?怕搞這一行將來找不到工作,將來沒飯吃,怕這個。開頭的十年,真的,不是假的,沒人知道你,大概只有幾個人知道你,真正發心來供養你,這個要感恩。

  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十年,沒人知道。臺北有個甘老居士,年齡跟我母親差不多,她發心照顧我。我們不能要別人有經濟上的負擔,所以她找了十五個道友,她認識的,都是修念佛法門的,同參道友。一個人每個月拿十塊錢,臺灣錢,一個月湊一百五十塊錢,每個月給我寄來。一百五十塊錢在當時,合美金不到五塊錢,那個時候好像一比叁十幾,一塊錢大概是叁十塊錢,不到五塊錢。我一個月生活費用,十年沒中斷。我們這個心定下來了,這是護法。因爲我們所認識的,都是清寒、一般人家,收入都很低,生活都相當困難,不是大富長者,大富長者一個月五塊錢美金算什麼。在那個時候一個月五塊美金是很重的負擔,所以十五個人來負擔就沒事了。這我們得感恩,要了解,幫助我們的人不能讓他有超重的負擔。自己認識這條路,決心走這條路,愈深入你的信心愈堅定,也愈歡喜。到這條路走通了,慢慢護持人就多了。不管有多少,我們要堅持走正道,不能走邪道,正道就是依教奉行。

  【無得毀失。】

  毀失,特別是在戒律,是在正念,必須要遵守經典上的教誨,與經典相違背的,邪知邪見、邪行。

  【無得爲妄。】

  妄是講知見,毀失是講戒律。

  【增減經法。】

  佛經上沒有的,你加一些進去,佛經上有的,你把它減少一些,這個不可以,決定不能做。這個事情曆代有人做,什麼人?祖師大德,那都是開悟了的人,都是證果的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