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。他們做得如法不如法?如法。他們所增所減沒有離開佛法,這部經上沒有,那個經上有的,拿過來,增加一點;都是佛說的,不是自己增減的,這個可以,這就是會集的意思,行。這個經上佛講這一段很難懂,那部經上講的這一句比較容易懂,我就采容易懂的,來換這個難懂的。這就是這個注解以經來注經,就是這個原理原則。會集五種原譯本的艱澀、不好懂的經文,夏蓮老全部舍掉了;容易懂的、容易明了的,不損壞全經思想、體系、結構,把它重新做一番整理。你要問釋迦牟尼佛,佛都會點頭,整理得很好。多次講的,不是一次講的,整理成一本方便。

  我們講這個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次是第十二次。我不做這個工作了,希望後人把這十二種的講義重新做個整理,做個會集本。方便大家,有此必要。每一次講的,同樣的部分不要,看哪一遍講得大家歡喜,就要這一遍,其他都可以舍棄。這次沒有講到的,別的講到了,對我們學習有好處,就把那個拿來補充。做成一個本子,這是有必要的,這個與經上所說的沒有違背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。第一句他就說,「當知普利之道」,這個是「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」這基本原則就是普利。佛講經爲的什麼?世世代代承傳爲了什麼?爲了要普遍利益衆生。衆生確實,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不一樣,想法、看法不一樣,所以教學的方便當然也不一樣。居住的地理環境不一樣,同樣對於人思想、言行都有影響,如何能適應,這就是普利。佛菩薩講經說法,他把普利擺在第一,所以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隨順衆生當中,用真實智慧來引導他,引導他棄惡揚善,引導他改邪歸正,引導他轉凡爲聖,這叫契機。淨宗契理就是一樁事情,往生淨土,以這個爲契理。不能幫助他在一生當中回歸到淨土,真正往生,那我們對他的幫助就失敗了,這一生沒能完成,這就是遺憾。當然,給他種了善根,加強了善根,但是這一生沒成就。所以佛的遺教,真正就是兩句話,「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」。這對我們來說,這個責任非常之大,無比的沈重,真正做佛弟子,要常常想到這兩句。

  下面四句是重要的行法,你能做到下面四句,這個目標就達到了,久住不滅就達到了。我們是不是如來真正弟子,這個六句是標准,常常用這個標准來量量自己合不合格。這個人真精進,這個人不懈怠,每天做反省的功夫。

  下面這個八句,底下一段,「常念修善求生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常念不絕。則得道捷。我法如是。作如是說。如來所行。亦應隨行。種修福善。求生淨刹。】

  念老注子說得好,說得非常好。「右經八句」,念這個八句經文,「實爲全經之總結,淨宗修行之綱要」,也就是淨土宗修行,最重要的、最高的指導原則。「世尊此會所說之長行,於此告終」。這是在這一次的法會,《無量壽經》這一會,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所說的話到這兒是終結。所以這個八句是總結,全經的總結。所以念老說,「故知此八句,實爲淨宗之末後句」,末後句是最重要的一句,「全經之結束語」。這八句是全經的總結,這就說明它的重要。這八句裏頭有理、有事,彰是非常明顯表示出來,「正助並顯」,有正修、有助修。

  「如來秘藏,和盤托出」。諸佛如來自行化他,普度衆生,全部都呈現出來了,也就是說沒有私毫保留。其他經教裏頭,最後有保留,爲什麼?你聽不懂的地方、太深的地方、你不能理解地方,佛不說。這部經不然,全說出來。爲什麼?這個法門,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各各都能成就,上面度等覺菩薩,下面度地獄衆生,真叫普利。普利衆生之道,道是道理、是門道,也當方法講,沒有一法能超過這個法。這個法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,所以佛說這個法毫無保留,和盤托出。

  第一句說『常念不絕』,念老在注解裏說,「常念首指常念本經」。這個經本,這部經就做爲我們早晚課誦的經本。我知道,有人一天念五、六遍的,有人念十遍的、十幾遍的,好,多多益善。「如本經《往生正因品》中」,第二十四品,「劈頭第一句便雲:聞此經典,受持讀誦,書寫供養,晝夜相續,求生彼刹。正是此處常念不絕之意」。常常想著讀誦受持,常常想著流通十方,流通後世。怎麼個流通法?書寫。古時候沒有印刷術,經典全靠書寫。現在看到書寫,我們就不必呆呆的去寫經,不需要。印刷,印得愈多愈好,印出來供養一切大衆。能夠看的人,能夠讀的人,希望人手一冊,這屬於法供養。外財的法供養,還得有內財供養,內財是我們自己依教奉行,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,這叫內財供養。讓大家來向我們學習。彌陀弟子一定是快樂人生,極樂世界,快樂。如果我們現在學的時候學得不快樂,到極樂世界哪來的快樂?我們現在身心不清淨,到極樂世界怎麼能生淨土?極樂世界的清淨、平等、快樂我們現前要得到,要從我自己做到,在生活當中把這些統統表現出來。

  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四科,簡單,佛教給我們加了一科,五科。老祖宗教給我們人道,沒有求超越輪回,教給我們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這是我們的祖德,祖宗之德,世世代代承傳。承傳是要把它做到,這才什麼?標准的中國人。古時候,社會上稱中國人是禮義之邦,太平盛世。佛教給我們的,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五科,這五科是成佛之道,出世法,大聖。中國老祖宗是世間法,世間的聖人。我們都要做到,但是一定要世法做基礎。世法,根是孝道;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。在古時候父母做出榜樣。真正教孝,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,家長教兒女尊師重道,互相教,才能把人教出來。父母跟師長密切合作,全心全意把下一代教好,這個國家就久住不滅,國久住不滅,家也久住不滅。尊師重道教好了,佛法就久住不滅,你說這個多重要!所以,最後完全落實在自己,把這個希望寄托給別人,最後都失敗,都變成失望。一定要勉勵自己發憤努力,學聖、學賢,學菩薩、學佛,這就對了。

  「《非是小乘品》雲」,這裏頭說,「於此經中,生導師想」。導師是佛,佛門裏面稱佛爲導師,他指導我們、引導我們轉惡爲善、轉迷爲悟、轉凡爲聖,這是導師。我們在世間找不到老師,經典是老師,所以用這部經典做導師。導師是誰?是阿彌陀佛,你真找到好老師。釋迦牟尼佛做助教,阿彌陀佛是老師,你能不成就嗎?展開經卷,如同老師在面前,真誠恭敬。真誠恭敬心生不起來,這些經教你接收不了,你入不進去,真誠恭敬心就契入了。印光大師說得非常好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你入一分;十分誠敬你入十分,你得十分利益;沒有真誠恭敬,佛菩薩示現在你面前也沒用。所以,疑真的是菩薩最大的憂患、最嚴重的障礙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

  修學聖教,斷疑生信第一要緊。這個事真難!因爲疑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你說它有多深!大乘經教上說,衆生在一念不覺那個時候,這最初一念不覺,就把疑帶在裏頭。我們也可以說,就是因爲有疑才有一念不覺,要沒有疑,哪來的一念不覺?疑是什麼原因?沒原因,它也不是自然,它也不是因緣,什麼都說不上。這一念裏頭帶了四個煩惱,我見,後面是貪瞋癡。我見是貪的根,我慢是瞋的根,我疑是癡的根。貪瞋癡叁毒有根,要知道,把它拔除從哪裏拔起?從根拔起。所以,佛給我們講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這個名詞意思非常之廣,佛各個宗派都講諸法實相,意思不一樣。佛陀在世,印度許許多多宗教,乃至於哲學,也講諸法實相,意思很多。我們今天一般都是以天臺所說的爲標准,華嚴所說的爲標准,再修淨土,淨宗所說的。實相就是真相。所以這個經是我們的導師,這個經就是阿彌陀佛。

  「又《受菩提記品》雲:由於此法不聽聞故,有一億菩薩,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若有衆生,於此經典,書寫、供養、受持、讀誦,於須臾頃,爲他演說。彼人臨終,假使叁千大千世界,滿中大火,亦能超過,生彼國土」。這都是世尊在這一會裏頭所說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菩薩,因爲沒有聽說過這個法門,都會退轉,由此可知這個法門重要。菩薩修行會退轉,那我們退轉不是家常便飯嗎?還有什麼好說的。如何能保持不退轉?讀這部經,天天要讀,遍數愈多愈好,一天能念十遍。全心全力印經流通,現在流通光碟好,成本很低,那個容納很多。我們現在做的《大經解演義》,一千二百個小時,大概只有小指甲這麼大的一個晶片,一千二百個小時全部經都在裏頭,成本很低。這個送人是無上高貴的禮物。你再送他一本書,他可以讀這個書再聽講。你就度了他,他將來成佛感激你,要不是你,他怎麼成得了佛!要認真去做,努力去做,這個好事情。送禮,這是大禮,比什麼都重要的。

  「於須臾頃,爲他演說」,我們送他這個東西,《大經解演義》,裏頭就是演說。你能把這個介紹給他,就是你對他演說,自他不二。他說就是我說的,彌陀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就是我們說的。這個樣子就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了。做這個機器,上一次我提議了,不曉得有沒有真幹,要做太陽能充電。萬一將來電沒有了,我這個小機器,有太陽的時候曬它幾個小時,我就聽個幾天了。我那個電從太陽那裏來,不需要靠電源,很容易做得到。

  我們真能夠依教奉行,臨命終時,你看看,假使叁千大千世界,滿中大火,這是大叁災,大叁災的火災。這個火能燒到初禅天,初禅天都被燒毀了,你也能超過,往生極樂世界。這是讀經、講經的功德,我們拿著講經的光碟、講經的這個小機器送人,就是我講經給他聽。現在方便,講很累,把別人講的變成我講的,這個多自在。將來自己就是大難現前的時候也沒事,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我們要把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,當然也能把別人的功德變成自己的。

  「世尊悲心無盡」,這個世尊是釋迦牟尼佛,「普攝無余」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