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。他们做得如法不如法?如法。他们所增所减没有离开佛法,这部经上没有,那个经上有的,拿过来,增加一点;都是佛说的,不是自己增减的,这个可以,这就是会集的意思,行。这个经上佛讲这一段很难懂,那部经上讲的这一句比较容易懂,我就采容易懂的,来换这个难懂的。这就是这个注解以经来注经,就是这个原理原则。会集五种原译本的艰涩、不好懂的经文,夏莲老全部舍掉了;容易懂的、容易明了的,不损坏全经思想、体系、结构,把它重新做一番整理。你要问释迦牟尼佛,佛都会点头,整理得很好。多次讲的,不是一次讲的,整理成一本方便。
我们讲这个《无量寿经》,这一次是第十二次。我不做这个工作了,希望后人把这十二种的讲义重新做个整理,做个会集本。方便大家,有此必要。每一次讲的,同样的部分不要,看哪一遍讲得大家欢喜,就要这一遍,其他都可以舍弃。这次没有讲到的,别的讲到了,对我们学习有好处,就把那个拿来补充。做成一个本子,这是有必要的,这个与经上所说的没有违背。
我们看念老的注解。第一句他就说,「当知普利之道」,这个是「当令是法,久住不灭」这基本原则就是普利。佛讲经为的什么?世世代代承传为了什么?为了要普遍利益众生。众生确实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不一样,想法、看法不一样,所以教学的方便当然也不一样。居住的地理环境不一样,同样对於人思想、言行都有影响,如何能适应,这就是普利。佛菩萨讲经说法,他把普利摆在第一,所以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随顺众生当中,用真实智慧来引导他,引导他弃恶扬善,引导他改邪归正,引导他转凡为圣,这叫契机。净宗契理就是一桩事情,往生净土,以这个为契理。不能帮助他在一生当中回归到净土,真正往生,那我们对他的帮助就失败了,这一生没能完成,这就是遗憾。当然,给他种了善根,加强了善根,但是这一生没成就。所以佛的遗教,真正就是两句话,「当令是法,久住不灭」。这对我们来说,这个责任非常之大,无比的沉重,真正做佛弟子,要常常想到这两句。
下面四句是重要的行法,你能做到下面四句,这个目标就达到了,久住不灭就达到了。我们是不是如来真正弟子,这个六句是标准,常常用这个标准来量量自己合不合格。这个人真精进,这个人不懈怠,每天做反省的功夫。
下面这个八句,底下一段,「常念修善求生」。请看经文:
【常念不绝。则得道捷。我法如是。作如是说。如来所行。亦应随行。种修福善。求生净刹。】
念老注子说得好,说得非常好。「右经八句」,念这个八句经文,「实为全经之总结,净宗修行之纲要」,也就是净土宗修行,最重要的、最高的指导原则。「世尊此会所说之长行,於此告终」。这是在这一次的法会,《无量寿经》这一会,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所说的话到这儿是终结。所以这个八句是总结,全经的总结。所以念老说,「故知此八句,实为净宗之末后句」,末后句是最重要的一句,「全经之结束语」。这八句是全经的总结,这就说明它的重要。这八句里头有理、有事,彰是非常明显表示出来,「正助并显」,有正修、有助修。
「如来秘藏,和盘托出」。诸佛如来自行化他,普度众生,全部都呈现出来了,也就是说没有私毫保留。其他经教里头,最后有保留,为什么?你听不懂的地方、太深的地方、你不能理解地方,佛不说。这部经不然,全说出来。为什么?这个法门,男女老少、贤愚不肖各各都能成就,上面度等觉菩萨,下面度地狱众生,真叫普利。普利众生之道,道是道理、是门道,也当方法讲,没有一法能超过这个法。这个法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,所以佛说这个法毫无保留,和盘托出。
第一句说『常念不绝』,念老在注解里说,「常念首指常念本经」。这个经本,这部经就做为我们早晚课诵的经本。我知道,有人一天念五、六遍的,有人念十遍的、十几遍的,好,多多益善。「如本经《往生正因品》中」,第二十四品,「劈头第一句便云:闻此经典,受持读诵,书写供养,昼夜相续,求生彼刹。正是此处常念不绝之意」。常常想著读诵受持,常常想著流通十方,流通后世。怎么个流通法?书写。古时候没有印刷术,经典全靠书写。现在看到书写,我们就不必呆呆的去写经,不需要。印刷,印得愈多愈好,印出来供养一切大众。能够看的人,能够读的人,希望人手一册,这属於法供养。外财的法供养,还得有内财供养,内财是我们自己依教奉行,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,这叫内财供养。让大家来向我们学习。弥陀弟子一定是快乐人生,极乐世界,快乐。如果我们现在学的时候学得不快乐,到极乐世界哪来的快乐?我们现在身心不清净,到极乐世界怎么能生净土?极乐世界的清净、平等、快乐我们现前要得到,要从我自己做到,在生活当中把这些统统表现出来。
中国老祖宗教我们的四科,简单,佛教给我们加了一科,五科。老祖宗教给我们人道,没有求超越轮回,教给我们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。这是我们的祖德,祖宗之德,世世代代承传。承传是要把它做到,这才什么?标准的中国人。古时候,社会上称中国人是礼义之邦,太平盛世。佛教给我们的,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普贤十愿,五科,这五科是成佛之道,出世法,大圣。中国老祖宗是世间法,世间的圣人。我们都要做到,但是一定要世法做基础。世法,根是孝道;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。在古时候父母做出榜样。真正教孝,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,家长教儿女尊师重道,互相教,才能把人教出来。父母跟师长密切合作,全心全意把下一代教好,这个国家就久住不灭,国久住不灭,家也久住不灭。尊师重道教好了,佛法就久住不灭,你说这个多重要!所以,最后完全落实在自己,把这个希望寄托给别人,最后都失败,都变成失望。一定要勉励自己发愤努力,学圣、学贤,学菩萨、学佛,这就对了。
「《非是小乘品》云」,这里头说,「於此经中,生导师想」。导师是佛,佛门里面称佛为导师,他指导我们、引导我们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为圣,这是导师。我们在世间找不到老师,经典是老师,所以用这部经典做导师。导师是谁?是阿弥陀佛,你真找到好老师。释迦牟尼佛做助教,阿弥陀佛是老师,你能不成就吗?展开经卷,如同老师在面前,真诚恭敬。真诚恭敬心生不起来,这些经教你接收不了,你入不进去,真诚恭敬心就契入了。印光大师说得非常好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你入一分;十分诚敬你入十分,你得十分利益;没有真诚恭敬,佛菩萨示现在你面前也没用。所以,疑真的是菩萨最大的忧患、最严重的障碍,不是从外头来的。
修学圣教,断疑生信第一要紧。这个事真难!因为疑是与生俱来的烦恼,你说它有多深!大乘经教上说,众生在一念不觉那个时候,这最初一念不觉,就把疑带在里头。我们也可以说,就是因为有疑才有一念不觉,要没有疑,哪来的一念不觉?疑是什么原因?没原因,它也不是自然,它也不是因缘,什么都说不上。这一念里头带了四个烦恼,我见,后面是贪瞋痴。我见是贪的根,我慢是瞋的根,我疑是痴的根。贪瞋痴三毒有根,要知道,把它拔除从哪里拔起?从根拔起。所以,佛给我们讲诸法实相,诸法实相这个名词意思非常之广,佛各个宗派都讲诸法实相,意思不一样。佛陀在世,印度许许多多宗教,乃至於哲学,也讲诸法实相,意思很多。我们今天一般都是以天台所说的为标准,华严所说的为标准,再修净土,净宗所说的。实相就是真相。所以这个经是我们的导师,这个经就是阿弥陀佛。
「又《受菩提记品》云:由於此法不听闻故,有一亿菩萨,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有众生,於此经典,书写、供养、受持、读诵,於须臾顷,为他演说。彼人临终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,满中大火,亦能超过,生彼国土」。这都是世尊在这一会里头所说的,决定不是假的。菩萨,因为没有听说过这个法门,都会退转,由此可知这个法门重要。菩萨修行会退转,那我们退转不是家常便饭吗?还有什么好说的。如何能保持不退转?读这部经,天天要读,遍数愈多愈好,一天能念十遍。全心全力印经流通,现在流通光碟好,成本很低,那个容纳很多。我们现在做的《大经解演义》,一千二百个小时,大概只有小指甲这么大的一个晶片,一千二百个小时全部经都在里头,成本很低。这个送人是无上高贵的礼物。你再送他一本书,他可以读这个书再听讲。你就度了他,他将来成佛感激你,要不是你,他怎么成得了佛!要认真去做,努力去做,这个好事情。送礼,这是大礼,比什么都重要的。
「於须臾顷,为他演说」,我们送他这个东西,《大经解演义》,里头就是演说。你能把这个介绍给他,就是你对他演说,自他不二。他说就是我说的,弥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释迦牟尼佛说的就是我们说的。这个样子就当令是法,久住不灭了。做这个机器,上一次我提议了,不晓得有没有真干,要做太阳能充电。万一将来电没有了,我这个小机器,有太阳的时候晒它几个小时,我就听个几天了。我那个电从太阳那里来,不需要靠电源,很容易做得到。
我们真能够依教奉行,临命终时,你看看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,满中大火,这是大三灾,大三灾的火灾。这个火能烧到初禅天,初禅天都被烧毁了,你也能超过,往生极乐世界。这是读经、讲经的功德,我们拿著讲经的光碟、讲经的这个小机器送人,就是我讲经给他听。现在方便,讲很累,把别人讲的变成我讲的,这个多自在。将来自己就是大难现前的时候也没事,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。我们要把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,当然也能把别人的功德变成自己的。
「世尊悲心无尽」,这个世尊是释迦牟尼佛,「普摄无余」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