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六一集) 2012/10/12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6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0八四页,倒数第三行,科题,「护法久住」:
这是世间第一桩好事,也是第一稀有难逢的真实功德,做好事、积功德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。佛菩萨能不能住世,正法能不能久住,全靠护持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如果没有当时那些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的护持,佛的弘法、传法没有那么样的顺利,可能遭到很多障碍,也许佛法就中断了。佛法能够绵延到现在,还是得力於国王大臣,国家护持、国家拥护来推动,这就很顺利了。
在中国我们看到,达摩祖师把禅宗传到中国,得不到帝王护持。梁武帝跟他是见面了,见面话不投机,梁武帝就请他出去,以后就不再见面。我们知道梁武帝也很后悔,面子下不来,面子问题很大。我想这都是「大人作略」,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后人看的,好像唱戏、舞台表演一样。梁武帝是当时佛门第一大护法,为佛教建寺院,建了四百八十座,都是很有规模的道场;欢喜人出家,谁出家他都供养,度几十万人出家,真兴旺!这么个大护法。达摩祖师来了,当然先要跟他见面。见面没想到梁武帝对自己护法的功德很满意,也傲慢,问达摩祖师,他一生所做的这个事业,功德大不大?问这个话。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,说真话,告诉他,并无功德。这一个答覆,梁武帝就受不了了,很生气。当然那是帝王,也不能发作,停了一会叫送客,送客就是请他走,不必再谈了,就把他送走了。梁武帝没有问一下,说并无功德,为什么?问一问嘛,把话讲清楚、讲到底。问都不问就把他送客送掉了。福德跟功德在形相上是相同的,著相就叫福德,不著相就叫功德,他著相了。你这一解释不就皆大欢喜吗?达摩祖师可能等他问下一句再给他解释,谁知道他不问就送客了。以后,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。
他也知道这是印度一个高僧,很想跟他再见面,他不好意思,就是面子下不去。面子害死人,世世代代为了面子,不通忏悔、不能够灭罪的人不晓得有多少。再大的罪孽,只要认错、只要忏悔,统统都能够忏除。所以一切都要问清楚、问到底。梁武帝没有护持,你看,禅宗到第六代才兴旺。如果梁武帝当时护持他,达摩到中国来就兴旺了。这一个送客就耽误五代。所以护持佛法不容易。护法的人一定要懂佛法、通佛法,他的护持是正确的,不会产生过失。如果是不懂、不通,怕的是障碍佛法,护法而障碍佛法,这个过失就大了;还不如不护持,不护持不造这个罪业。所以古时候护持有内护、外护,内护比外护还重要。内护是哪些人?老和尚内护,过来人,他知道,方丈、维那、首座、监院,这些人是内护。这些人通宗通教,都是修学成就的人,他来护持,来帮助底下一代,成熟下一代。外护,国王大臣。内外护持健全,佛法就兴旺了。我们看经文:
【当令是法。】
普通的,这个『是法』就是佛法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。狭义的,这是专指这部经,「是法」专指这部经,专指净宗法门。要
【久住不灭。】
护持的条件,必须依教奉行,这叫真护。特别是内护的,你不能依教奉行,自己做不到也影响别人,别人看你的榜样,你没有做,人家也不认真做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就做出来了,点点滴滴都做出榜样给学生看,学生相信了,学生尊重、学生恭敬,他学习。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就不要说,说了做不到,学生起怀疑,你在欺骗我,你说的是假的。一桩、两桩事情欺骗,所有的你说的他都不相信了,这个过失就很大。必须自己要做到,然后自己说到。就像佛经上释迦牟尼佛常说的「我知我见」,我亲自看见,我行,我做到了,我都把我知我见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教学,身教第一,言教是辅导,言语是辅助,最重要是身,做典型、做模范。
世出世法都一样。三代以前,是圣人之治,圣人怎么样治国、平天下?完全是自己带头,自己真做到了,那些诸侯王国看到了不能不佩服,不能不向你学习。所以,这个能做的一个帝王,真正不折不扣做出来,他就被大家尊为天子、尊为老师,向他学习。听从他的教诲,有疑难问题向他请教,为天下共主。这都是人家自动德行感化的,因为他并没有统治权。中国,秦才真正统一,秦以前没统一。大家尊重你。所以『久住』有久住的道理,『不灭』有不灭的道理。下面这句话,四个字:
【当坚持之。】
坚决,持是保持。三桩事情,第一个是佛的经典,一定要保持,最重要的。第二个是佛的遗迹,佛菩萨过去曾经弘法住持的道场,这个要尊重。现在虽然都变成观光旅游的地方,行,同样是弘法,用观光旅游从事於机会教育。每一个观光客到这里来旅游,把这些文物一桩一桩讲清楚、讲明白,他听了会觉悟。因为佛这些统统有表法的作用,那都是教育。第三个,古人所说的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要没有修行人,法就灭了。遗迹在、经典在,没有修行人,这个法还是不能久住,还是会灭亡。所以,培养继起的人才。这三桩事情做到了,法就久住不灭。典籍的保存、文物的保存、人才的培养,前面两种比较容易,后面这一种难!没有后面那一种,前面两种保不住。所以归结到最后,人才第一,真正依教修行的人。
现在人才没有了,老师没有了,学生真正想学,到什么地方学?其实最原始的那个人,他没有老师,他怎么学成的?我们得想想这个道理。世世代代这些圣贤留给我们的智慧、方法,那都是经验累积成就的,八个字,两句话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你就成功了。你没有老师,你没有道场,你没有人护持,你能懂得这八个字,坚持到底,你就久住不灭。只要能够坚持这两句话的人,这个人就是有善根的、有福德的,没有善根福德他做不到。真能坚持的人,戒定慧三学具足,都在这两句话当中。「一门深入」就是持戒,「长时薰修」就是修定,有戒、有定,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大彻大悟。这就是说明,没有好老师不要紧,诸佛菩萨、大圣大贤把那些诀窍都教给我们了。问题是我们要懂,我们要相信,我们对他怀疑那就完了。
在我们眼前为我们示现的一个典范,刘素云居士,好多人都认识,她没什么稀奇。她怎么成就的?十年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人家问她,你怎么成就的?她就说,我的基础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其他什么长处也没有。我得到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光碟,最初还不是光碟,是录音带,一盘一盘的录音带,得到这么一套东西。一天听一个小时的,把这一个小时重复听十遍,每天听经听十个小时,实际上就是听一个小时的,重复十遍。这是什么?叫长时薰修。听一遍不行,听十遍听出味道出来了。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,一般人听个一遍、两遍,三遍不想再听了。这个没有耐心,这不是如来传法的人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我们有不少同学,十几个同学,我告诉他们,我们听老师讲经,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,录音机都没有。用什么方法?就是复讲,跟同学们在一起,把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。一遍不够,我告诉同学至少要三十遍,你才真的接受了,吸收进去。遍数不多不行,三十遍你吸收进去了。这是死功夫,叫硬功夫,一点诀窍都没有,老老实实。现在方便,讲经都留下光碟,这个光碟能不能看三十遍?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从头到尾讲一遍超过一千个小时,每一个小时你都能听三十遍,你能不得定吗?肯定得念佛三昧。得到念佛三昧,你能不开悟吗?没有这个道理。所以要有恒心、有耐心,把心定在一处。大小乘佛经上都说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这比什么都重要!
要这样才能训练成一个真善知识,好老师,老师这么出来的。原始的老师这么出来的,我们现在找不到老师了,自己要做原始老师。然后再能教个三、五个人,十来个人,人当然愈多愈好,十来个就到饱和点,再多教不出来了,怕起反作用。所以古人教学,确实只有十几个学生,十几个学生,将来能成就三、五个就不得了了,成绩就非常可观了。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,人才第一。人才到哪里找?找不到,回头来找自己,别人不肯干,我肯干,别人怕,我不怕。别人怕什么?怕搞这一行将来找不到工作,将来没饭吃,怕这个。开头的十年,真的,不是假的,没人知道你,大概只有几个人知道你,真正发心来供养你,这个要感恩。
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十年,没人知道。台北有个甘老居士,年龄跟我母亲差不多,她发心照顾我。我们不能要别人有经济上的负担,所以她找了十五个道友,她认识的,都是修念佛法门的,同参道友。一个人每个月拿十块钱,台湾钱,一个月凑一百五十块钱,每个月给我寄来。一百五十块钱在当时,合美金不到五块钱,那个时候好像一比三十几,一块钱大概是三十块钱,不到五块钱。我一个月生活费用,十年没中断。我们这个心定下来了,这是护法。因为我们所认识的,都是清寒、一般人家,收入都很低,生活都相当困难,不是大富长者,大富长者一个月五块钱美金算什么。在那个时候一个月五块美金是很重的负担,所以十五个人来负担就没事了。这我们得感恩,要了解,帮助我们的人不能让他有超重的负担。自己认识这条路,决心走这条路,愈深入你的信心愈坚定,也愈欢喜。到这条路走通了,慢慢护持人就多了。不管有多少,我们要坚持走正道,不能走邪道,正道就是依教奉行。
【无得毁失。】
毁失,特别是在戒律,是在正念,必须要遵守经典上的教诲,与经典相违背的,邪知邪见、邪行。
【无得为妄。】
妄是讲知见,毁失是讲戒律。
【增减经法。】
佛经上没有的,你加一些进去,佛经上有的,你把它减少一些,这个不可以,决定不能做。这个事情历代有人做,什么人?祖师大德,那都是开悟了的人,都是证果的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