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四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有兩句話,這個答案就是完整的,「子不教,人心壞了;家不齊,社會亂了」。這就是答案,現在家沒有了。古時候的家跟現在的家不是一樣的。古時候的家是個團體生活,就像現在講的社團,是個社會團體。它不是簡簡單單夫妻帶幾個小孩,不是的。它是多少代同堂不分家的,大家族,中國自古以來是大家族。在中國現在,你在地圖上能看到,鄉下,城市之外的,這個村莊李村,那就原來他李家一家人;那個村是王村,那是王家一家人。這一家人一般來說大概叁百人左右,一家人,自己上面有父母、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、有高祖父母,都在,下面有兒子、有孫子、有重孫、有玄孫九代,這樣的家庭,所以人多。

  中國自古是以農立國,農耕需要人才、需要人手,所以人多好辦事,耕種容易。這麼大的一個團體生活要沒有規矩,那這家就亂掉了,所以家有家道。家道必須要遵守的,人人都要遵守,家家都要遵守。家道是什麼?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是道,道把它落實到生活就叫德。沒有落實在這生活上,那是道,落實在我們真正做到了就是德,我得道了,我沒做到,我沒得道,就是道。人人都遵守,所以有家道、有家規,規是依照道德製定的,一家人男女老少統統要遵守,家才能整齊,才不亂。有家學,家學就是家庭子弟學校,人口這麼多,小孩多要辦學,這辦學講私塾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。有家業,家庭所經營的事業,各種行業都可以經營,經營的這些事業不相同,所以家裏頭家規就不一樣。統統記在家譜裏頭,家譜是家庭曆史,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重視家庭曆史,愛祖先,愛祖先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!文化大革命我們在海外,心裏天天惦念的、記挂的就是家譜,這個東西如果要沒有了,我們的家源頭找不到,每個中國人都擔心這個事情。所以還剛剛開放,我們回到老家頭一個就問這樁事情,家譜還在不在?問了幾年沒消息,爲什麼?不敢講。

  我到二00五年回到老家,七十年沒有回去,回到老家看看,還有一些我們同輩分的族兄弟,有叁十多個人,聚餐在一起吃飯就問大家,有沒有人知道家譜還在不在?有一個人說有,還在。在哪裏?他說在他家裏。怎麼會到你家裏?祠堂被毀的時候,他把它偷出來了,裝在一個箱子埋在地下,他家裏沒有一個人知道,不敢講。我說現在可以拿出來。拿出來給我們看不錯,是一套完整的線裝書,很大的本子線裝書,叁十多冊。我們趕快帶到臺灣去印了叁百套,就這一套,如果丟掉之後就沒有了,根找不到。我們一看黃帝的後代,所以我們從家譜上可以能看出來,大概中國漢族都是一家人,都是黃帝後代。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,二十五個人有十四個人有姓,在那個沒多久的時候形成十四個姓氏,我們是這裏頭的一支。從黃帝到我這個輩分一百叁十六代,那現在我們的輩分就很高,像尚群就是我底下的一代,他的兒子又下面一代,我這個下面大概,我現在底下有四代。所以家,叫家和萬事興,這一家最重要就是和睦相處,這叫家齊,家齊國就治了。

  從前社會上各行各業,最舒服的、最自在的是做官,爲什麼?做官待遇不錯,地位很高,別人很尊敬你,沒事幹。爲什麼?人人都被家人教好了,社會上沒壞人,沒有案件。一個月有叁、五個不得了,你這個地方怎麼會有這麼多事情?通常一個月、兩個月一樁事情都沒有。所以這些做官的人沒事情幹,讀書,因爲他們都是讀書人,在家裏寫文章,著書。《四庫全書》集部裏頭,一大半都是他們的作品,他沒事幹。所以沒有人不羨慕這個行業,都喜歡做官。做官要考試,要參加考試,縣考秀才,省考舉人,中央政府考進士,進士的主考官是皇上親自來考試。考取了,這就任命你做地方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或者做助手,這叫功名。現在這個社會顛倒,各行各業最辛苦的是做官,爲什麼?辦不完的案子,這多苦!

  我在澳洲,陸克文擔任總理,邀請我到坎培拉去訪問,我去看他,在國會大廈他請我吃飯。我跟他開玩笑,他見我面,端了比這個杯子還大,濃咖啡,告訴我一天要喝五杯。我說怎麼了?你有什麼毛病?提精神,事情太多。我跟他開玩笑,我說現在社會變了,從前你這個地位人羨慕,現在這個地位我害怕,太苦了,你看辦不完的事情。每天這五大杯咖啡人怎麼能受得了?身心都不健康。我給他講,現在社會幹我這一行最快樂,沒有一點壓力,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幹自己喜歡幹的事,你說多自在、多快樂。所以我真的勸過他,別幹了,跟我一起,幹我這一行搞教育,搞傳統教育,我們來救救底下一代,這是個好事情。那個人是很聰明的人,他的姐姐、哥哥跟我都很熟,一家都是好人,真想爲社會做一點好事,很難得。

  我們看接下來這幾句,「今我念佛,以佛果覺,作我因心。故我因心,頓同果覺。蓋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,故雲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。如來乃善中之王,德中之尊。故我等首應隨行。但如來諸善齊修,萬德莊嚴,是故我等於世尊余德亦應隨行,善知機宜,應緣修習,正助相資,速得圓滿」。對於社會、對於衆生有利益的好事,我們不攀緣,有緣就做,沒有緣不要去找事。所以我們這些年做的事都不是自己找的,都是緣成熟了。我到澳洲,澳洲移民部長,我在澳洲講經的時候跟他認識,他就很希望我到澳洲去,他知道我在新加坡做團結宗教的工作,做得很好,希望我到澳洲,幫助澳洲團結宗教、團結族群,緣!

  我的簽證是他批的,申請澳洲永久居留他簽的,在香港領事館辦的。他打電話給領事,我這個案件兩個星期辦好。領事很不滿意,問我們跟部長是什麼關系?拿他的上司來壓他,所以他很不高興,但是他還是照辦。兩個星期簽證辦好了,約我去拿,不是在櫃臺,是領事的辦公室。告訴我,他說法師,你拿的這個簽證,是我們國家發給亞洲人第一個。我也不知道是什麼簽證,好像是類似國家尖端人才。我七十五歲申請的,一般人都不要了,發這麼個簽證給我。所以到澳洲很管用,非常禮遇,辦什麼事情都方便,政府支持。我們到那個地方去之後,才知道澳洲確實很有智慧,把團結宗教、團結族群這個事情交給大學去執行,這個很好,大學不袒護哪一方,它公平的。所以這些事情格裏菲斯大學它來做,我跟學校就發生關系。昆士蘭大學負責做和平的工作,社會和諧。我跟這兩個學校發生關系,常常跟校長、一些教授往來,了解一些狀況,幫助他做這個工作。

  九一一事件發生了,幾個月之後,我記得是第二年春天,昆士蘭大學校長找我,邀請我跟他們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一次座談會,討論化解沖突問題。我們才知道,大學裏面有和平學院,以前沒聽說過,才知道全世界只有八個,只有八個學校設有和平學院,它有學位,有博士、有碩士,畢業的學生多半在聯合國工作,從事國際調解糾紛,這也很難得。我們這認識了解,我把我們老祖宗解決沖突、化解糾紛,那些經驗給教授們報告,提供他們參考,他們聽到很歡喜。第二個星期又約我,學校就正式聘請我做和平學院教授,送給我學位,博士學位,我都不願意接受。我說你打個電話來,反正我沒事幹,我們是不受任何壓力,什麼時候有事情什麼時候都可以來,沒有時間限製,非常自在,我說我都很樂意跟你們教授聊天,幫助你們解決問題。他說不行。我說爲什麼?他說希望我代表學校、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。聯合國邀請的這些人都是專家學者,都有博士學位,都有教授身分,他說這個你一定要接受。是這麼個原因我才接受了,我說這是好事情。這緣找來的,不是我找它的。

  這第一次參加聯合國的會議是在曼谷大學,我跟泰國結的緣就是那一次。到泰國跟他們的副總理、叁軍總司令查瓦利將軍見了面,虔誠的佛教徒。我在泰國住了一個星期,他請我吃飯,兩次在他家裏,所以也變成好朋友。二00六年我們在聯合國辦活動,就是泰國大使推薦的,建議聯合國邀請我做主辦單位。所以都是這些關系串關系,這麼串上的。一直到現在,圖文巴的宗教覺悟了,我們不能只顧自己,我們爲社會、爲國家、爲人類做點好事,希望大家住在這個地球上,都跟兄弟姐妹一樣,都能互相尊重、相親相愛、互助合作。都有這麼個想法,從哪裏做起?從圖文巴這個市做起,市長歡喜,真正做出來,你看這不是順水推舟!真正做出來,我們到聯合國去做報告。上一次的緣是泰國推薦的,這一次我們到聯合國找誰?上一屆秘書長退了,換新的。那我們到泰國辦這個活動五月間,遇到聯合國十七個國家的代表,在曼谷的時候我們碰到頭,他們對我們上一次的活動記憶猶新,希望我再去辦一次。正好圖文巴這個緣成熟,可以介紹給聯合國。

  這都是什麼?緣,世尊的余德,不是我去找的。我們哪裏去找事?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,絕對不會去找事。事情找來了這是好事,關於世界和平的大事。現在社會動亂,真的,許許多多人對於和平喪失了信心,這很可怕。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機會,要盡一點綿薄之力。現在人最重要的是要看樣子,沒有做出榜樣他不相信。我從二00叁年第一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頭一次不了解狀況,頭一次觀看,沒說話,就坐在底下聽、坐在底下看,第二次我就上臺有講演,第叁次以後就主題講演了。教科文組織在澳洲辦過一次,我幫助它做協辦單位。所以二00六年在巴黎,在總部我是參加主辦單位。明年這一次我是希望在圖文巴召開。當地人民真正團結起來了,宗教教育産生了很大的效果,確實宗教教育能帶給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這個很有意義。

  所以我想讓聯合國的大使、聯合國的秘書長,統統都到圖文巴參加這個會議,然後向全世界宣傳。我們相信,愛好和平這些人士都會到圖文巴去參學、去考察、去學習,所以這是大事,這是好事。沒有緣我們不聞不問,有這個緣我們不去,對不起佛菩薩。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除了圖文巴成就之外,馬來西亞的漢學院還沒有正式開課,但是這個理想、願望,首相支持。還有國內有一些論壇做得很有成就,都可以在這個大會裏頭報告,所以我們相信這個會議內容會很豐富。企業家采取中國傳統的方法來管理,得到很好的效果,在國內我知道有好幾家做得非常成功。這都可以來做報告,讓這個世界熱心於和諧工作的人,都可以去參觀,慢慢的推展。如果中國每個省都能有一個縣市來推動,我們相信,這個國家叁、五年之後,全國就安定了。一定要重視教學。

  所以末後這四句話,善知機宜,就是機會,有這個機會要抓住。應緣修習,正助相資。正是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這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這是正。幫助社會解決問題,幫助社會走向和諧這是助,這是助緣,我們都要幹,正助分明,互相資助。速得圓滿,很快我們就能夠達到圓滿。

  下面,「種修福善,即修善種福」,這個一定要做,這好事。「本經廣勸舍惡行善」,實際上舍惡行善就是修善種福。「《觀經》勸修叁福」,底下這段文,內容非常精彩、非常豐富,告訴我們,從哪裏修起。一定要記住,從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從這修起。一個人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他做得再好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假的是什麼?他將來的結果是在叁惡道,不是在叁善道,這就是假的。如果他來生在人天道,他做的是真的。所以這個東西能欺騙世間人,欺騙不了因果,欺騙不了佛菩薩,欺騙不了神明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