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學的是哪一種?用這個標准好,有教有觀,這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教。這就是有講經、有聽經,有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修行,有證果,往生就是證果,這才是佛所傳的正教。淨宗學人心淨佛土淨,心地清淨,萬緣放下,信願念佛,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,這個是佛教,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現在真正佛教很少,真的沒看到。
我這一生叁個老師,少一個都不行,我都不會成就。方老師接引我入門,讓我知道佛教是什麼。當初最初的認識,佛教是哲學,釋迦牟尼佛是教育家,我們是用這個眼光看他。一生教學,他的身分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義務工作者,一生教學不收學費,盡義務。多元文化,他的學生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信仰,信什麼教都可以來學。他沒有叫你去改信宗教,沒有,爲什麼?它本身不是宗教,它是教育。像一個大學,不管你信什麼宗教,你分數考取了,統統收。這在經典裏面我們看到,有不少是外面宗教的信徒,宗教的傳教師,佛都教,不必改變宗教。信宗教與學佛兩回事情。學佛是跟佛學智慧,這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現在教跟觀沒有了,建一個寺廟還收門票,釋迦牟尼佛要曉得做何感想?擺上他的像放在那裏收門票,在世一生教學沒有收過一分錢學費。所以我們學佛要把佛究竟是什麼,得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能搞顛倒了。
這個下面,「玄義十」,第十卷下,玄義是《法華玄義》,這裏面講的,「今釋此叁教,各作二解:一約教門解。二約觀門解。教門爲信行人,又成聞義」,這是教門。教門他聽明白了、他聽懂了,成就聞慧。「觀門爲法行人」,又叫成慧門,成慧的意思,觀門是真幹,依照這個理論去修行,成就智慧。你看看,教門如果沒有修行,他成就的是知識,成聞慧門,知識。「聞慧具足」,那就是聞是有教,慧是有行。「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見種種色」,好像人有眼睛,太陽明照,你看得清清楚楚,有聞有慧,有教有修。
底下括弧裏頭說,「自依聖法而行,謂之法行」,這解釋上面的,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。那我們這個經裏面所說的叁種淨業,也叫做叁福,這必須要做到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頭一條。如果沒有做,光聽講,懂得,這是有教無行,得不到真正利益。有教有行,我真把它做到了,得真正利益。這個利益是世間孝子、是世間的好人,中國人講聖賢君子,聖是做到頂點,賢是次一等,最低限度是君子,好人。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那是真正佛弟子。叁皈是覺正淨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落實在哪裏?落實在戒律,戒律能夠幫助你做到。圓滿落實在教觀,教觀幫助你圓滿達到。戒律幫助你紮好根基,得真幹,不真幹不行。第叁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行菩薩道,自行化他。自己得到利益,不要忘了衆生,要全心全力去教化衆生。這是什麼?這報佛恩,佛的願望,一切衆生都成就。我成就了,我要幫助佛教化衆生,接引衆生,衆生真正能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是圓滿功德。所以,「信行者爲鈍根而成聞慧,法行者爲利根而成思慧」。聞慧是解,思慧是悟,一個聽經他聽懂,他能解、能行,悟是開悟了。所以「教門爲信行人,觀門爲法行人」,依照佛的佛法去修行。這是教觀名詞的含義。
這下面說,諸方便中,究竟方便唯在往生,這一句非常重要!八萬四千法門,究竟方便是最方便的、最容易行的一條道路,成佛之道,就是往生極樂世界。「修行他法」,修別的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「欲於今生超脫叁界,則爲難行道」,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個事情麻煩!「唯此求生淨刹稱爲易行。淨宗正修,首推持名」,淨土宗的修行,就是教我們信願持名,持名就是念佛。一定要真信,這個法門的理太深,不懂理,信可以,只要你相信你就會有成就,明白理成就很快,不明白理成就也快。所以理明不明白沒有關系,理明白了,我信心堅定;那個不明理的人,他信心也堅定。所以他成就是平等的,一樣的成就,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「但習余門,而能發願求生,亦爲彌陀攝受,而橫出叁界」。不是修淨土的,修其他法門的,我也想往生行不行?行。無論學哪個法門,你到最後,說我想到極樂世界,我把我所修習的這個功德回向極樂世界,求生極樂世界,行。淨土法門非常廣大,阿彌陀佛統統攝受。就在臨終最後那一念,這一念有人勸他,求生極樂世界好,他念頭一轉,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能成功。再告訴諸位,不管信什麼宗教也能成功,這妙不可言!爲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無論信仰什麼教,只要認真修行都是好人,宗教裏頭沒有教你做壞人的。可是傳教確實像我們剛才看到的,信解的人多,契入的人少,所以雖然講經講教,講不圓滿,這裏面不免産生很多誤會。這個誤會造成了障礙,也造成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沖突。實在講宗教跟宗教沒有沖突。佛教跟這個世間、跟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沖突,爲什麼?佛法肯定宇宙之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同一個生命共同體,怎麼會有沖突!所以無論修什麼教,最後你覺得極樂世界不錯,阿彌陀佛那裏很好玩,我去一去,行不行?行,沒有不行的。你到極樂世界參觀一下,再到你那個天堂看看,你喜歡哪個地方你自己可以挑選,法門真廣大!真正不可思議!
我們這一生遇到了千萬別錯過,所以一定要真正用功夫,多用一點時間來學習這部經典。這個經典真正搞懂了,至少你是個信行人,你不迷惑,你認識佛教,你認識淨土,你不懷疑它,你不會毀謗它。自己成就,我相信你也會帶著你的家親眷屬,你喜歡的人,你都希望他到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天天在一起,不到極樂世界,以後見不到面了。六道裏頭各人走各人的,再也遇不到了,遇到也不認識,可是極樂世界認識。到極樂世界還有個好處,家親眷屬淪落在六道裏頭,無論在哪一道你都能看到他,你也有能力幫助他,這個功德利益到哪裏去找?找不到第二家了。
極樂世界是大同世界,極樂世界是和諧社會,極樂世界是學校,沒有聽到那個地方有天王、有上帝、有天主,沒有,佛經你去查,從來沒說過,那裏頭沒有士農工商。它那個社會非常單純,查遍一切經只有兩種人,一個是阿彌陀佛,一個是菩薩。我們去都是菩薩身分,阿彌陀佛是老師,菩薩是學生,它是學校,到那邊是學習、是上課。但是到那個地方,確實自性智慧流出來了,不思議的智慧、不思議的神通,能力恢複了。六種神通,佛說是我們的本能,每個人都有,只是迷了,覺悟之後統統都恢複了。有天眼通,那個天眼不是普通天眼,能夠看整個宇宙。看整個宇宙,就像看眼前手掌上東西一樣,清清楚楚。宏觀能看整個宇宙,微觀,就是今天講的量子力學,極其細微的東西都看得清楚。看到宇宙的源起、看到生命的源起,看到在六道輪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你全能看到。這些衆生跟我們什麼關系,恩怨情仇全部看明白了。到那個時候看明白就曉得,過去糊塗幹這些事,現在覺悟了,這些人統統把他度到極樂世界去,都是有緣人。
這是極樂世界人的生活,極樂世界那邊人每一天的活動,很熱鬧。這樣熱鬧,沒起心、沒動念、沒分別、沒執著,就妙!這個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「隨緣妙用」。妙是什麼?你自己永遠在定慧當中。定,自性本定;慧,是自性本具的真實智慧,統統現前。「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刹總收前文」,這一部經到此地這一句做總結,勸我們斷惡修善、求生淨土做爲總結。下面是偈頌,長行文到這個地方就結束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