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这经上告诉我们,无数次的教导我们,念佛。念阿弥陀佛,我们的心就跟阿弥陀佛相同;念阿弥陀佛,我们的福慧就跟阿弥陀佛相同,这还得了!所以一切念头是以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最善。我们身上哪里不舒服的话,放下贪瞋痴慢疑,一心念阿弥陀佛,不要去想身体,自然没事了。这个治疗的方法妙绝了!医生认为这是奇迹,科学家知道什么原因,因为物质是由念头产生的,所以念头可以控制物质。

  物质这桩事情搞得最清楚,我看的报告是德国的科学家普朗克,爱因斯坦的老师,他一生专门研究物质,物质到底是什么?我们中国人所谓的「上天不负苦心人」,真的在他一生当中把这个谜底揭穿了,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,是人意念当中产生的幻觉。他们把物质分析,分析到最后物质不见了。这桩事情佛在经典上说过,也用分析法,分析到最小的物质,佛经上的名词叫极微色,色就是物质,极微,也叫做极微之微。这个佛说不能再分了,再分就没有了。极微之微被科学家找到了、发现了,他们的名词叫微中子,真的是极微之微。微中子体积多大?科学家告诉我们,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,它的体积等於一个电子,原子里头的电子,等於一个电子,也就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,这微中子。这个东西再分没有了,没有了,看到是什么?看到是念头波动的现象。这才晓得,原来物质现象是念头波动现象所产生的,科学家发现。那个跟佛经上讲的一样,佛经上告诉我们,「色由心生」,色就是物质现象,从哪里来?心生出来的。所以大乘佛法的总结,全体是心,整个宇宙就是念头,是念头变的。

  所以念头,能够把念头集中,这个念头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。一个人的念头集中,可以改变星球在太空运行的轨道,有这么大的能量。我们现在问题就是念头散漫,像光一样,这一盏灯光四面八方照,四面八方统统照,散的。如果把这个光集中起来变成一条线,激光,激光能够穿透钢板,有那么大的能量。可是散开,它就没有了,一张纸它都透不过去,集中起来的时候能穿透钢板。我们这个念头集中还得了!所以佛怎么知道的?佛就是用念力,集中,佛能集中,集中就是禅定,禅定就是集中。佛说的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你心不要分散,不要胡思乱想,集中在一点,那个能量就大!念佛的人,佛教导我们怎么集中?就集中在一句佛号上,它就产生不思议的力量。佛在经上说的这个,现在科学家做证明。智慧是自己本有的,不是外头来的。外面来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,向外所求的这些知识有局限性,不能解决问题,解决问题后头都带著后遗症。不像智慧,智慧能解决问题,没有后遗症。中国人、印度人自古以来求智慧,不重视知识。现在人重视知识,没有智慧,所以他的心是散乱的,他有妄想,他有杂念,妄想、杂念非常之多。

  这下面说,华严圆摄诸教,《华严》的经义通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。所以《华严》称为根本*轮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概论,佛法概论。展开来说,这个诸教可以说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,都离不开《华严》。但是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《普贤行愿品》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这个意思就深了,《华严》最后尚且归净土,归到这部经上,那这部经比《华严》还高。今经正是华严中本,这是前清彭际清居士说的,这是佛门的大德,宗教显密圆融。於此经末,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经,学到最后了,长行就学到此地,下面是偈颂,这是长行最后,这个经的末后,以求生净刹,普劝有情,同归极乐。

  「今所劝者,正是弥陀之本愿」,阿弥陀佛没有别的,就是希望我们赶快发心到极乐世界去。「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」,一切诸佛的本心,一切诸佛的本愿,没有别的,就是劝我们到极乐世界;我们到极乐世界,佛就称心如意。「世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,实欲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,而得真实究竟之大利」。名,没有比这个更大的;利,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。世间人追求的是小名小利,辛苦得不得了。真正念佛人,他所追求的是大名大利,大名,名闻十方世界,名闻虚空法界。「信愿行中,愿为机枢。出生死海,唯赖愿王」,在修行的核心,枢纽就是愿。我们必须要愿生净土,愿意追随弥陀、亲近弥陀,做弥陀弟子。这比什么都重要,你有这个愿,你就决定得生。

  「方便多门,禅密教观,八万四千,门门皆可,但归元无二。诸方便中,究竟方便唯在往生」。说到明心见性,方法太多了,大乘教里面讲八万四千,每一个门道都可以明心见性,都可以成佛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佛说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禅密教观,「教观」,我们有参考资料,「教相与观心」。这个教观,教是教相,观是观心。「教相者释迦一代之教法」,这他教学的方法,「由自己之宗义而分别判断」。像释迦一代时教传到中国来,中国的祖师把它分为八个宗派,这是从教相上分的。华严宗、天台宗、三论宗、法相宗,各人有各人的分别、判断,但是统统都能成就。「观心者,观念自宗所立之真理」。每一个宗虽然讲的不一样,但是它都是通的。好像我们一个器皿,八面玲珑,你在每一个方位上看,它不一样,但是它是一体,进门去完全相同。在门外,它的门很多,门窗很多,都是真理,问题是你怎么入进去,进去就是证得。

  「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教相,以一心三观为观心」,这举天台的一个例子,「乃至如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十住心为教相门,以阿字不生为观心。此二门虽通诸宗,而天台一家之发挥,冠於诸宗」。它讲得清楚、它讲得明白,所以讲到教观,大家都喜欢用天台的讲法。后面这天台说法,「止观大意曰」,《教观纲宗》,都是天台的,「略述教观门户大概,今家教门」,这个今家是指智者大师,天台宗的祖师。「以龙树为始祖」,天台宗的始祖;「慧文」,二祖,「但列内观视听而已。洎乎南岳天台」,这个地方天台就是指智者大师,「复用法华三昧,发陀罗尼,开拓义门,观法周遍」。这里注解讲了,「义门即教门」,也就是教学的方法,采用《法华经》,贤首的《华严》,智者的《法华》。过去译经,依照这个经的义理、方法来修行,都能明心见性,所以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

  「教观纲宗曰:佛祖之要教观而已」。这个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佛教。佛是释迦牟尼佛,祖是历代祖师,佛跟祖师代代相传的是什么?教观而已。教学的方法,解门,观心是行门,解行相应。这个观,用哲学的名词,人生观、宇宙观,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,要依教理,要依教学方法,这叫真学佛。那不懂得教,也不懂得观,这不是学佛,没学佛。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,确确实实我们看到人家称为佛教,有六种不同的形式。有教有观的,这是真正释迦如来的佛学,就是它有教学的理论、有教学的方法,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你,把你许许多多错误的看法、想法纠正过来,让你看到宇宙人生真相。真相大白之后,你就不迷了。破迷开悟,你就得乐了。

  这个乐如世间,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不相干,贫富贵贱不相干。不是说这个乐,你有很高的地位、很多的财富,不是这个。孔夫子没有财富,也没有地位,可以说他是平民,他的乐一般人不懂,他真乐!学生当中颜回,颜回之乐是出名的,快乐,每天快乐无比,什么都没有,贫穷到吃饭的时候饭碗都没有,用竹子编个篓子装饭;喝水,杯子没有,葫芦瓢,穷到这种程度。「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」,夫子称赞他,「回也不改其乐」。他乐的什么?乐的是道,他对宇宙人生真相,他明白、他知道是怎么回事情,所以快乐无比!释迦佛有,他父亲是国王,他不出家他是太子,他继承王位,可是十九岁放弃了、不要了。放弃富贵,他当然有乐,他会比皇宫里的那个快乐更快乐,他不会去找苦吃。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知道,佛教人离苦得乐,不会教你离乐去吃苦,哪有这种道理!这个乐是真乐,你必须要真正契入,不契入,你不知道。

  所以佛祖之要教观而已,这就是真正佛法。「观非教不正」,教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的经教,你要不依经教的标准,你走歪了、走邪了。「教非观不传」,教怎么传下来?教要真正修行,要真正觉悟,这观是觉悟,才能传得下去。如果他没有真修,光是依照文字来讲解,这个不行,讲错了。现在有一种,学校里有开佛经课程,我年轻的时候还教了五年。台湾那个时候,中国文化学院,现在已经提升到大学了,文化大学。我那五年是教佛经哲学,我跟方老师学的那一套在学校就用上了。有没有真修真学?没有。胆子大,年轻,误人子弟。必须真修悟入,这才能传。

  像惠能大师,你看五祖忍和尚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契入了。说出他的心得报告,那就是他的毕业论文,二十个字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,能生万法」。五祖一听,行了,不必说了,衣钵给他,叫他赶快走,就毕业了。这五句话,观,他真的入境界。神秀跟他十几、二十年,没有入境界,讲文字不是讲道理。观是讲道理,这道理跟文字相应。所以观非教不正,教非观不传。「有教无观则罔」,罔是什么?迷惑。有教无观,天天学经教,没有入境界,迷惑。「有观无教」,有观无教是盲修瞎练,「则殆」,殆是危险,不知道你偏差错到哪里去了。所以教观是一体,不能分离的。

  现在有变成学术的佛教,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,世间法,这是有教无观则罔。这是有讲、有听的,没有修的、没有证的,把佛经当作一门知识来研究。这是很多学校开这个课程,老师不是修行、不是证果的人。另外一种就是宗教的佛教,现在我们一般所看的,把释迦牟尼佛当作神来看待,把菩萨、阿罗汉都当作神明,多神教。全错了,真冤枉!不能不承认,大家都这么说。还有最近新兴的,有企业的佛教、有观光旅游的佛教、还有邪教的佛教,这么多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