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這經上告訴我們,無數次的教導我們,念佛。念阿彌陀佛,我們的心就跟阿彌陀佛相同;念阿彌陀佛,我們的福慧就跟阿彌陀佛相同,這還得了!所以一切念頭是以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最善。我們身上哪裏不舒服的話,放下貪瞋癡慢疑,一心念阿彌陀佛,不要去想身體,自然沒事了。這個治療的方法妙絕了!醫生認爲這是奇迹,科學家知道什麼原因,因爲物質是由念頭産生的,所以念頭可以控製物質。
物質這樁事情搞得最清楚,我看的報告是德國的科學家普朗克,愛因斯坦的老師,他一生專門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?我們中國人所謂的「上天不負苦心人」,真的在他一生當中把這個謎底揭穿了,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,是人意念當中産生的幻覺。他們把物質分析,分析到最後物質不見了。這樁事情佛在經典上說過,也用分析法,分析到最小的物質,佛經上的名詞叫極微色,色就是物質,極微,也叫做極微之微。這個佛說不能再分了,再分就沒有了。極微之微被科學家找到了、發現了,他們的名詞叫微中子,真的是極微之微。微中子體積多大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,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,原子裏頭的電子,等於一個電子,也就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,這微中子。這個東西再分沒有了,沒有了,看到是什麼?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這才曉得,原來物質現象是念頭波動現象所産生的,科學家發現。那個跟佛經上講的一樣,佛經上告訴我們,「色由心生」,色就是物質現象,從哪裏來?心生出來的。所以大乘佛法的總結,全體是心,整個宇宙就是念頭,是念頭變的。
所以念頭,能夠把念頭集中,這個念頭的力量是無法估計的。一個人的念頭集中,可以改變星球在太空運行的軌道,有這麼大的能量。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念頭散漫,像光一樣,這一盞燈光四面八方照,四面八方統統照,散的。如果把這個光集中起來變成一條線,激光,激光能夠穿透鋼板,有那麼大的能量。可是散開,它就沒有了,一張紙它都透不過去,集中起來的時候能穿透鋼板。我們這個念頭集中還得了!所以佛怎麼知道的?佛就是用念力,集中,佛能集中,集中就是禅定,禅定就是集中。佛說的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你心不要分散,不要胡思亂想,集中在一點,那個能量就大!念佛的人,佛教導我們怎麼集中?就集中在一句佛號上,它就産生不思議的力量。佛在經上說的這個,現在科學家做證明。智慧是自己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外面來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,向外所求的這些知識有局限性,不能解決問題,解決問題後頭都帶著後遺症。不像智慧,智慧能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。中國人、印度人自古以來求智慧,不重視知識。現在人重視知識,沒有智慧,所以他的心是散亂的,他有妄想,他有雜念,妄想、雜念非常之多。
這下面說,華嚴圓攝諸教,《華嚴》的經義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。所以《華嚴》稱爲根本*輪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概論,佛法概論。展開來說,這個諸教可以說是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無量法門,都離不開《華嚴》。但是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個意思就深了,《華嚴》最後尚且歸淨土,歸到這部經上,那這部經比《華嚴》還高。今經正是華嚴中本,這是前清彭際清居士說的,這是佛門的大德,宗教顯密圓融。於此經末,我們現在學的這個經,學到最後了,長行就學到此地,下面是偈頌,這是長行最後,這個經的末後,以求生淨刹,普勸有情,同歸極樂。
「今所勸者,正是彌陀之本願」,阿彌陀佛沒有別的,就是希望我們趕快發心到極樂世界去。「釋尊及十方叁世如來之本心」,一切諸佛的本心,一切諸佛的本願,沒有別的,就是勸我們到極樂世界;我們到極樂世界,佛就稱心如意。「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實欲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,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」。名,沒有比這個更大的;利,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。世間人追求的是小名小利,辛苦得不得了。真正念佛人,他所追求的是大名大利,大名,名聞十方世界,名聞虛空法界。「信願行中,願爲機樞。出生死海,唯賴願王」,在修行的核心,樞紐就是願。我們必須要願生淨土,願意追隨彌陀、親近彌陀,做彌陀弟子。這比什麼都重要,你有這個願,你就決定得生。
「方便多門,禅密教觀,八萬四千,門門皆可,但歸元無二。諸方便中,究竟方便唯在往生」。說到明心見性,方法太多了,大乘教裏面講八萬四千,每一個門道都可以明心見性,都可以成佛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禅密教觀,「教觀」,我們有參考資料,「教相與觀心」。這個教觀,教是教相,觀是觀心。「教相者釋迦一代之教法」,這他教學的方法,「由自己之宗義而分別判斷」。像釋迦一代時教傳到中國來,中國的祖師把它分爲八個宗派,這是從教相上分的。華嚴宗、天臺宗、叁論宗、法相宗,各人有各人的分別、判斷,但是統統都能成就。「觀心者,觀念自宗所立之真理」。每一個宗雖然講的不一樣,但是它都是通的。好像我們一個器皿,八面玲珑,你在每一個方位上看,它不一樣,但是它是一體,進門去完全相同。在門外,它的門很多,門窗很多,都是真理,問題是你怎麼入進去,進去就是證得。
「如天臺宗以五時八教爲教相,以一心叁觀爲觀心」,這舉天臺的一個例子,「乃至如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十住心爲教相門,以阿字不生爲觀心。此二門雖通諸宗,而天臺一家之發揮,冠於諸宗」。它講得清楚、它講得明白,所以講到教觀,大家都喜歡用天臺的講法。後面這天臺說法,「止觀大意曰」,《教觀綱宗》,都是天臺的,「略述教觀門戶大概,今家教門」,這個今家是指智者大師,天臺宗的祖師。「以龍樹爲始祖」,天臺宗的始祖;「慧文」,二祖,「但列內觀視聽而已。洎乎南嶽天臺」,這個地方天臺就是指智者大師,「複用法華叁昧,發陀羅尼,開拓義門,觀法周遍」。這裏注解講了,「義門即教門」,也就是教學的方法,采用《法華經》,賢首的《華嚴》,智者的《法華》。過去譯經,依照這個經的義理、方法來修行,都能明心見性,所以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
「教觀綱宗曰:佛祖之要教觀而已」。這個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佛教。佛是釋迦牟尼佛,祖是曆代祖師,佛跟祖師代代相傳的是什麼?教觀而已。教學的方法,解門,觀心是行門,解行相應。這個觀,用哲學的名詞,人生觀、宇宙觀,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,要依教理,要依教學方法,這叫真學佛。那不懂得教,也不懂得觀,這不是學佛,沒學佛。所以今天在這個世間,確確實實我們看到人家稱爲佛教,有六種不同的形式。有教有觀的,這是真正釋迦如來的佛學,就是它有教學的理論、有教學的方法,用這些方法來幫助你,把你許許多多錯誤的看法、想法糾正過來,讓你看到宇宙人生真相。真相大白之後,你就不迷了。破迷開悟,你就得樂了。
這個樂如世間,與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不相幹,貧富貴賤不相幹。不是說這個樂,你有很高的地位、很多的財富,不是這個。孔夫子沒有財富,也沒有地位,可以說他是平民,他的樂一般人不懂,他真樂!學生當中顔回,顔回之樂是出名的,快樂,每天快樂無比,什麼都沒有,貧窮到吃飯的時候飯碗都沒有,用竹子編個簍子裝飯;喝水,杯子沒有,葫蘆瓢,窮到這種程度。「居陋巷,人不堪其憂」,夫子稱贊他,「回也不改其樂」。他樂的什麼?樂的是道,他對宇宙人生真相,他明白、他知道是怎麼回事情,所以快樂無比!釋迦佛有,他父親是國王,他不出家他是太子,他繼承王位,可是十九歲放棄了、不要了。放棄富貴,他當然有樂,他會比皇宮裏的那個快樂更快樂,他不會去找苦吃。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,佛教人離苦得樂,不會教你離樂去吃苦,哪有這種道理!這個樂是真樂,你必須要真正契入,不契入,你不知道。
所以佛祖之要教觀而已,這就是真正佛法。「觀非教不正」,教是什麼?釋迦牟尼佛的經教,你要不依經教的標准,你走歪了、走邪了。「教非觀不傳」,教怎麼傳下來?教要真正修行,要真正覺悟,這觀是覺悟,才能傳得下去。如果他沒有真修,光是依照文字來講解,這個不行,講錯了。現在有一種,學校裏有開佛經課程,我年輕的時候還教了五年。臺灣那個時候,中國文化學院,現在已經提升到大學了,文化大學。我那五年是教佛經哲學,我跟方老師學的那一套在學校就用上了。有沒有真修真學?沒有。膽子大,年輕,誤人子弟。必須真修悟入,這才能傳。
像惠能大師,你看五祖忍和尚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契入了。說出他的心得報告,那就是他的畢業論文,二十個字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。五祖一聽,行了,不必說了,衣缽給他,叫他趕快走,就畢業了。這五句話,觀,他真的入境界。神秀跟他十幾、二十年,沒有入境界,講文字不是講道理。觀是講道理,這道理跟文字相應。所以觀非教不正,教非觀不傳。「有教無觀則罔」,罔是什麼?迷惑。有教無觀,天天學經教,沒有入境界,迷惑。「有觀無教」,有觀無教是盲修瞎練,「則殆」,殆是危險,不知道你偏差錯到哪裏去了。所以教觀是一體,不能分離的。
現在有變成學術的佛教,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,世間法,這是有教無觀則罔。這是有講、有聽的,沒有修的、沒有證的,把佛經當作一門知識來研究。這是很多學校開這個課程,老師不是修行、不是證果的人。另外一種就是宗教的佛教,現在我們一般所看的,把釋迦牟尼佛當作神來看待,把菩薩、阿羅漢都當作神明,多神教。全錯了,真冤枉!不能不承認,大家都這麼說。還有最近新興的,有企業的佛教、有觀光旅遊的佛教、還有邪教的佛教,這麼多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