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七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六七集)  2012/10/1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56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九十页,从第三行看起,流通分的第四大段,「叹德流通」。

  【福慧始闻第四十七】

  这是品题。念老有个简单的介绍,「世尊於说长行后,复以偈颂,重申前意」,把前面所说的做个总结,用偈颂来做总结。「於中复标明是非」,总结里头特别把是非说清楚、说明白。「拣非显是」,非我们要把它挑出来,显示正法,我们应当学习。「於显是中赞叹三事」,第一个「信往生」,第二个相信「佛智难思」,第三个相信「念佛得度」。这里面佛智难思,我们从前面一直学下来,深深体会到,佛智是自己本有的智慧,不是从外得的,真正不可思议。非常可惜,我们被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障碍住了,完全透不出来;所透出来变质了,都变成邪知邪见。自己不知道,知道就好了,知道就能回头,就是因为不知道,怎么说也不知道,佛菩萨苦口婆心告诉我们,我们还是不知道。原因我们知道了,什么原因?如果我们真的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知道了。为什么?它就现前了。所以这个意思很深,这个意思多少是要晓得一点,纵然做不到,我们知道这个原因,知道自己怎么堕落的,知道自己是怎么轮回的,这个搞清楚了。搞清楚就有警觉性,问自己还要不要搞?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警觉性提不起来不会反省,一直随著这个浪冲下去了。

  我们现在看这三段,这一品经里头三段,第一段「标佛说颂」。

  【尔时世尊而说颂曰。】

  用偈颂,佛告诉我们。

  下面第二段,「昔修福慧闻经」,这里头分成两段,第一段「福慧始闻」。这个经,没有福报、没有智慧听不到,听到也是白听,听完之后不会再去想它,若无其事。这样的人很多很多,这都是福慧不足。第一首偈:

  【若不往昔修福慧。於此正法不能闻。已曾供养诸如来。则能欢喜信此事。】

  念老注解,「首四句,正明本品之品名,福慧始闻」,品题跟这个完全相应,「亦即经中,当有众生,植诸善本,已曾供养无量诸佛,由彼如来加威力故,能得如是广大法门,摄取受持」,这经中所说的。植种善本就是植诸善本,也就是『往昔修福慧』。如果没有过去世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缘,那就是第二句所讲的,『於此正法不能闻』,听了也是耳边风,就是印象不深。印象不深,我们的习气很重,这个经听到耳朵里头,敌不过习气,被习气完全遮盖住了。所以提起来,这话我听过,只是听过而已,什么意思没去想过。当然每听一遍,在你阿赖耶识里头就多薰一遍,要薰多少遍你才成就会相信?要修无量遍,绝对不是少时间的。中国古人所说的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这话是真的。不断重复一千遍,印象就不一样了,才能够引起注意。

  这部经要念多少遍?一般标准的数量是三千遍。我见到有个同修,他念了六千遍才能背诵,真的把这部经背下来了。五、六十岁的年龄,用了四、五年的时间,把它念了六千遍,不能说没有恒心,不能说他没有毅力。但是经是能背了,意思不懂,听经他没有听三千遍。所以习气、毛病改不掉,而且不好的习气非常坚固,依旧还造业,很可惜!像这样的人,能够把《无量寿经》念六千遍也不是简单事情。这就是什么?真诚心、恭敬心没有。如果有真诚恭敬,不必去求解经义,念熟了之后,经义自然会起来。为什么?智慧现前。一心专念,心清净,得定,定能够发慧,道理在此地。六千遍念得是很熟了,我们相信他六千遍里面都有杂念在里头,不是清净心,不是真诚恭敬心,真诚恭敬心决定得利益。他什么毛病?傲慢心很重,嫉妒心很重,好强好胜的心重,这没办法,改不掉。样样都是要走第一,都是把别人压下去。这个毛病应该也是无始劫以来薰习而成的,所以改不掉,对他学佛造成严重障碍。这个人还在,能不能往生?我们在旁边侧面旁观,他不能往生。什么原因?他不肯认错,他不通忏悔,不能改过自新。这什么?面子问题,错了也不承认。真正忏悔改过,有救!经文上这些话我们要记住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「其中植诸善本,即是往昔修福慧」,这是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懂得修福、懂得修慧。修福心量要大,量大福大;修慧,心地要清净、要平等,清净心、平等心生智慧。「若非宿修,则於此正法不能闻矣」。这个法称为难信之法,为什么难信?原因就在此地。贪瞋痴慢疑、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没有彻底放下,这是一切原因的根本原因。为什么这是根本原因?因为全是假的,你以假当真,自私自利,根本就没有我!经上说得很好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罗天王比不上一个须陀洹,凭什么?须陀洹身见破了、边见破了,所以称他为圣人,圣就是真正明白人。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罗天王福慧也是了不起,但是身见没破、边见没破。边见没破,会跟人事物对立,这是妄心边事,不是真心;真心没有对立,真心里头无我,所以没有自私。

  我们要用这些经中的标准时时刻刻自己反省,才会有进步。反省发现自己有这个过失,改。是改了,但是事情发生又犯了,这是什么原因?习气太重,虽然下了决心去改,到时候还是会犯,明知故犯。你就知习气的力量多大,外面诱惑的力量多大,这两个力量一配合,我们自己就完了,不知不觉就随顺了。这个随顺是随顺烦恼、是随顺轮回,甚至於随顺恶道,非常可怕。

  『已曾供养诸如来』,就是前面所说的「已曾供养无量诸佛」。无量诸佛在哪里?就在眼前,你不知道供养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不就是无量诸佛在眼前吗?可是自己怎么样?觉得修得不错了,看到一切众生,不行,他不如我;看到蚊虫蚂蚁,那是畜生,有意无意还伤害它。这哪里是供养?如果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修供养无量诸佛这桩事情一点都不难。用什么供养?用真诚心、孝顺心、恭敬心供养,圆满的供养。不在供养的物品,不在供养的形式,是你那一念的真诚的孝敬,那是真供养。

  佛法,真明白之后,晓得它不难;你认为难就难,你认为不难它真不难。所以只怕你没有遇到,遇到不明了,不明了是你对它的恭敬心不够。这个东西真的,印光大师的话千真万确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」。诚敬心不足。诚敬心不足也有原因,为什么?我们对父母诚敬心不足,对什么人还有足够的诚敬心?没有了,父母是第一个。所以人只要不孝,一切都完了,讲孝悌忠信是口头的,不是真的,心里头没有。心里头有,形式上就有;形式上有,心里没有,心里没有是真没有,形式上那是骗人的,那不是真的。

  父母哪有不爱儿女的?但是现在不爱儿女的父母很多。这个原因很复杂,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,是重要的因素。现在社会不重视孝顺父母,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讲了,你也看不到一个真正孝子,到哪里去学?天生的孝顺,慢慢长大,在这个社会里头去陶冶,逐渐逐渐的那个孝就没有了。一天比一天淡薄,一年比一年淡薄,大概长到二十岁之后就没有了。现在速度很快,可能十几岁就没有了,所谓他懂事了,懂事是什么?孝顺骗人的。这才是当前社会混乱的第一个因素。发现了也没有办法,这个价值观如何能扭转过来?转不过来了。

  现在我们常常听说,儿子问父母要钱,不给钱就把他杀掉,时有所闻。这个事情在因果上讲得通,因果上讲的,父子的关系是四种缘,这佛门讲的,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。如果这个小孩是报仇来的,过去你把他杀了,这一下他到你家来,他来干什么?就是来杀你的,他来报仇的。所以因果上讲得通,他是来讨债的。今天的社会,几个人做人能够对一切众生布施恩惠?布施恩惠,将来子子孙孙里头孝子多,他来报恩的;几个人能够舍财救济一切众生?那将来还债的多,不是讨债的。说来说去责任还是要自己负,修.蓝博士说得很好,每个人对自己一生的际遇、一生的造作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。决定不能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罪过很重。统统是自作自受,只是一般人看不到。

  「如是之人,广种善根,复因如来威力加被,故则能欢喜信此事」。我们对这些经文感触很深,我们这么多年的修学,从怀疑到相信,从相信逐渐逐渐到深信,从解浅义逐渐看到意义的深广,我们相信这都是诸佛如来加持。我们有这个愿心,真正明白佛法之后,有一个使命感。这么好的东西,不能让它在我这一代消失,我要把它发扬光大,我要把它传下去,这是个使命感。这个使命感的根源就是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我这么做,我对得起父母,我对得起老师。老师当年教我,为我开特别班,一分钱学费也没有收,热心教导我,为什么?为我们有这一点点孝敬的心。这一点孝敬的心就能承担这个使命,发扬光大,利益现代众生,传给后世,利益未来众生,除这个之外没事。这个承传,首先自己得受用,才知道它真好,它不是假的。自己不得受用,对它打问号,这里有怀疑。自己得受用,就一定是依教奉行,才得受用,阳奉阴违不得受用;阳奉阴违增长无明、增益烦恼,到最后守不住的时候就崩溃了。所以能够欢喜信这桩事情。

  「如《金刚经》曰: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」。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五百年是一个阶段。这个五百岁,第一个五百岁,佛说叫戒律成就。离佛不很远,持戒就能证果。这个成就是证须陀洹以上,通常到阿罗汉,这算成就。第二个五百年,人的根性就比不上第一个五百年,滑坡,走下坡,不是走上坡。根性不如,持戒不能成就了,要修定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,正法,人心都淳厚,社会风气好,为什么?人少,人口少,风气纯朴,持戒能成就。第二个五百年,人口增加了,人跟事愈来愈复杂,持戒不行了,得修定,能成就。第三个五百年,修定也不能成就了,弟子们多半趋向多闻,研究经教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