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七五集) 2012/10/2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7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九九頁,我們從第七行當中看起:
從「善導大師謂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爲喜忍、悟忍與信忍。喜忍者,大師謂念阿彌陀佛而生歡喜心也。是故經中念佛生喜,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歡喜也。末後複勸谕行人,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,且應自他俱利,廣宏此經,勸導持名,輾轉度脫,出離生死。如是之人,世尊贊之爲真善友,即真善知識也。此乃世尊極贊之辭,蓋善知識即同如來」。所以這個贊歎也贊歎到極處。這個法門,前面講過叁種難,難值、難聞、難信,這叁種難都突破,突破了,我們能信、能願,不但是肯念這句佛號,而且是歡喜念這句佛號,從這個佛號當中真正得到了法喜,非常難得。
這些就是我們真正得生的憑證,我們的堅定信心就由此産生了,決定得生。佛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有這麼一個堅定的信心,往生極樂世界是自己造成的。佛有這個宏願,我們有這個心,與佛的心願相應,彌陀必定來接引。可是後面佛還勸我們,自己得度了,取得了往生的把握,在這時候,我們要幫助有緣的衆生,這就是「且應自他俱利,廣弘此經」。尤其在這個時代,一直到往後世尊末法九千年中,說實實在在的話,只有這部經,只有這個法門,能幫助人脫離六道輪回,脫離十法界,往生佛國。除此之法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那些法門,過去人根性利,在這個世間真正大善知識多,沒有問題。現在這個世間跟過去不能比,不要比得很遠,比我們上一代,我們心裏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,差很遠!我們上一代的人,無論在德行、在根基、在修學的環境我們統統比不上。再往上一代,我們更比不上。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必須清楚。
所以《大藏經》我們是印了很多,希望這個經不要失傳,流傳給後世。但是後世,德行怎樣才能建立起來?德行裏頭最重要的就是誠敬。誠敬從哪裏生的?從孝親尊師生出來的。今天的社會沒有人講孝親,我們要特別強調孝親,別人在旁邊恥笑,說我們的頭腦有問題,現在是什麼時代,還講這些話?認爲這是封建時代,迷信。現在講人權,小孩也講人權。父母管教兒女,我們在外國,中國人初到外國不知道,對小孩又打又罵。鄰居看到打電話給警察,告訴警察,隔壁鄰居虐待兒童,侵犯人權,罪名就來了。形成什麼樣子?父母不能教兒女,老師不能教學生。於是我們就明白了,下一代德行跟國文程度一定比現在差,一代不如一代。我們如果以民國初年那個標准來看,今天大學中文系畢業的,只能等於民初小學;小學大概還是叁、四年級,五、六年級高小比不上,高小要超過現在大學文學系,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所以將來經書有,看不懂了,又何況佛在大經大論上都說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什麼人說?真有修行的人說。真有修行的人,我相信有,在哪裏?躲到深山裏面去了。你要真正想找真正修行人,要不怕吃苦頭,到深山裏面去求、去打聽。這些人名聞利養邊都不沾,都是修苦行,多半我看是住山洞。這種人少了,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也少了,真是鳳毛麟角。我們相信,這祖宗之德,叁寶的福佑,佛法的根一代一代的應該可以傳下去,我們知道有這些人。這個信息告訴大家,要找真善知識。這個求真善知識的人,一定是孝養父母,尊師重道,舍棄名聞利養,不怕苦難,真正是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,才能把正法傳下去。總得幾代之後,慢慢發揚光大。
佛在此地特別勸導我們,要廣弘此經,也就是這個本子。爲什麼?末法真正得度,了生死出叁界,只有這個法門。《無量壽經》本子很多,這個本子確實是最圓滿、最善本,我們要有慧眼,要能認識。批判的人很多,如果不信,可以把九種本子找來,這個不難,可以找到,你自己對照著看。然後在九種本子裏頭,你喜歡哪一種本子,你自己去選擇,這是最公平的方法。夏蓮老會集的時候也曾經說過,希望用這個本子帶動你去讀誦五種原譯本,跟前面兩種會集本,還有一個節校本,做客觀比較,最後你再選擇。這個指導是值得贊歎的。一定要「勸導持名」,勸信,勸他發願、勸他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。「輾轉度脫」,我勸他,希望他再勸別人,自己成就了,不要忘記有緣衆生。有緣就是他能信、他能願,這就是有緣人。這樣的人,世尊贊他爲『真善友』,真善知識,真善知識即同如來。
「此末後四句,正是世尊對後世能逢此經能聞此法之一切衆生之期望與訓誨」。釋迦牟尼佛對什麼人懷著期望?就是對有緣遇到這部經的,遇到這個人能信、能發願,肯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世尊所期望的。我們今天也是佛期望的當中之一,「故我等實應哀切領受,刻骨銘心」。我們用什麼來報佛恩?要用真誠的態度。哀切這兩個字用得好,在現在這個時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有緣,這個緣,像佛在經上所說的,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供養無量如來。今天得佛力加持,我們對這個經、對這個法門能信、能解,肯發願求生,而且有熱烈的期望,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。絕不可以等待來生,那是個非常可怕的妄想,因爲一轉世,不知道轉到哪裏去了,來生再遇到,不曉得是哪一劫,時間太長了。
「恪遵遺教,勤修堅持,切莫辜負慈恩」,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殷切對我們的期望,不辜負夏蓮居老居士十年會集成這個經本,黃念祖老居士六年爲我們搜集一百九十叁種的參考資料,這都是稀有難逢。所以這部經,希望每天讀誦,每天聽聞,老實念佛,放下萬緣,真正求生淨土。
我們繼續看下面一段,「本經之末,世尊重勸念佛」,這是十方如來的本心,「一時和盤托出」。和盤托出的意思就是完全沒有保留,連盤子都托出來了。這一品中「福慧始聞」,這有幾句重要的話,沒有福、沒有慧你聽不到,聽到肯定是當面錯過,爲什麼?你沒有重視它。「微妙法」,這個法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微妙法,真的是稀有難逢。「救世行」,修學這個法門就能救世。我們相信,今天整個世界社會動亂,如果有人宣講這個法門,到處都有人宣講,這個世界很快恢複安定和諧。「智慧大海」,人不能沒有智慧,沒有智慧就顛倒了。知識有沒有不要緊,沒有關系,不能沒有智慧。智慧是正確的判斷、正確的選擇,這是智慧。「難中難」,前面講了,難遇,你能遇到不容易,有機會搞清楚、搞明白了也不容易。遇到了,遇到了不理解,聽不懂,不能相信,這真難,絕對不是聽一、二遍就行了。現在世間聰明人很多,學東西聽一遍、兩遍,這我聽過了,知道了,不願意再聽了。喜歡聽沒有聽到的東西,所以每一樣東西學一點點,學一點皮毛。他是不是懂了?沒懂!章嘉大師的標准。《金剛經》聽過一遍,我聽過了,這個東西我看過了。人家要看一千遍,要聽一千遍,他一遍就了了,就他知道了。這就是難中難。下面最難的是「行超普賢」,「均指此信願持名之無上妙法」。
「至於念佛法門之妙,縱以無量身,一一身有無量口,一一口有無量舌,一一舌出無量音,窮未來劫,演說不絕,亦難道得少分」,這些話都是佛的話。法門,經義之妙,其妙無窮,說不盡。看一遍、兩遍就懂了,哪有這種人!善根種了,他還得要長劫輪回,下一次再碰到,碰到時候能不能相信,很難說。真的是經曆無量劫,供養無量佛,也聽無量遍,那個善根、福德才真的種下去了。我們要了解這樁事情,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善根福德不淺,抓緊這次機緣,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。那你要下定決心,像蓮池大師所說,「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,八萬四千行,饒與他人行」。我不再走冤枉路,我這一生就這一門,就這一部經,就這一句名號,其他的統統放下,徹底放下。那你就決定得生,你的功德就圓滿了。「故不多說,唯恭錄靈峰大師《要解》中二則,以歸結本品之解」。做爲這一品集注的總結,用蕅益大師這兩段話,《要解》裏頭的。
「《要解》雲:由無量光義,故衆生生極樂即生十方」。《要解》是真講得好,難怪印光大師贊歎,說即使古佛再來,給《彌陀經》再做一個要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早年我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就這個問題來問過我,他有懷疑。他說,印光大師對《要解》的贊歎是不是言過其實?意思就是贊歎太過分了。我給他說,印光大師的贊歎恰如其分,一點都不過分,他贊歎得太好了。由於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的意思,所以衆生生到極樂世界即生十方,十方一切諸佛刹土。「見阿彌陀佛,即見十方諸佛」。這經文說得很詳細的,一生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,你就變成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不是你修來的,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。雖是加持,管用,不是虛假的加持,是實際的。這一加持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,相彷佛了。
阿彌陀佛能分無量身,做什麼用?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人。每一天到極樂世界的人無量無邊,諸佛刹土無邊,諸佛世界無邊,諸佛世界裏衆生無邊,都接受一切諸佛教誨,諸佛都勸大家往生極樂世界,你就想想,每天往生極樂世界人有多少。阿彌陀佛發願,每一個往生人他都去接引他,阿彌陀佛要多少身?無量無邊身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威神的加持,我們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也能夠分無量無邊身,每天到諸佛刹土裏面供佛、聞法。這就是即生十方,一切諸佛刹土你一個都沒有漏掉。供佛修福,聞法修慧,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?福慧雙修。而且非常快速你的福慧就圓滿了,福慧圓滿就成佛了。我們念佛,叁皈的時候常念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二就是智慧、福德這兩種,足就是滿足、圓滿了。智慧圓滿,福德圓滿,這人就成佛了。菩薩有福慧,還沒有圓滿,圓滿就成佛。到極樂世界很快就圓滿了。到極樂世界,你每天去聽經,聽多少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