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滅了,這小乘。大乘,這是初地,「得無生法忍」,這是從別教說的,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。中國禅宗上所說的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菩薩。
下面舉幾個經上所提到的,《增一阿含經》第一卷,經文上說,「叁萬天人得法眼淨」,這是小乘。《無量壽經》下卷,《無量壽經》五種原譯本裏面有,有好幾種是上下兩卷,「得清淨法眼」,這就是法眼淨的意思。《無量壽經》是大乘,大乘其實兩種都有,我們學習先得的是小乘的法眼淨,再繼續修,得大乘的法眼淨。《維摩經.佛國品》裏面說:「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」。塵、垢都是煩惱的代名詞,塵、垢都是染汙,見思煩惱是染汙,塵沙煩惱也是染汙。遠塵離垢,從事上講,就是要斷分別執著,也就是見思煩惱跟塵沙煩惱,遠離塵沙,遠離見思,垢是見思,最嚴重的染汙。這兩種煩惱斷了,我們就知道,他的果位超過阿羅漢,十法界裏面的佛,遠塵離垢。但是他還是用的妄心,沒有用真心。所以他要用真心,把妄心放下,妄心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
十法界裏面佛就修這個法,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練不起心不動念。看得清楚、聽得明白,那是什麼?那是慧。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定,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。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第四句講的,那就是自性本定,自性沒有動過。妄心動,妄心是阿賴耶,妄心不是真的,不動就沒有了;動才有,不動就沒有了。可是它相續在動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,前念跟後念沒關系,你不要把它看成一樁事情,那你就錯了。前念跟後念相似,絕對不一樣,一定有差別。我們的煩惱習氣重,多觀想觀想這樁事情,會幫助我們放下煩惱習氣。你常常觀想的時候,你明白了,整個宇宙是這麼個樣子的,假的。把《大般若經》所說的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你就看破了。真看明白、看清楚了,你在一切法裏頭決定不會起心動念,不會分別執著,爲什麼?那是錯誤。無量劫來我都在錯誤生活當中,現在我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不再犯錯誤,用真心不用妄心。
真心裏面的性德自然流露,在中國,就是傳統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是正常的,不用學自然流露出來,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。迷了之後,我們把它搞反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它全違背了,這叫造業。古聖先賢的教誨就是時時刻刻提防,讓我這個妄念不能跟這個標准距離太遠,稍稍越一點沒關系,不能太遠,太遠就錯了。太遠,太遠在六道裏頭就搞叁惡業,叁惡道去了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。用妄心行得正,不違背這個原則,你不會墮叁惡道。你享受的人天福報,還在迷,真正看穿了,人天福報是假的,是一場夢。叁善道是美夢,叁惡道是惡夢,全都是在作夢;清醒過來,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真醒過來了。醒過來什麼?十法界沒有了,一真法界現前,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,你自自然然契入這個境界。夢醒了,醒過來境界就是這個,就是諸佛如來實報土。
「大經」,大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「慧遠疏」就是隋朝慧遠大師《淨影疏》。淨影是寺廟,淨影寺,慧遠大師一生住在這個道場,後人對他老人家的尊敬,不稱名,稱地,淨影大師,這樣稱他。他這個疏裏頭說,「見四真谛,名淨法眼」,這也是從小乘說的。《注維摩經》第一卷,這僧肇大師的注解,說「法眼道,須陀洹道也。始見道迹,故得法眼名」。這個都是說的小乘,證得須陀洹果。須陀洹是見道位,他見道了,見到四谛法。放下叁界八十八品見惑,證須陀洹,小乘初果,我們稱他爲聖人,他不是凡夫了。雖然這個小小聖,小乘一年級,他決定不會再墮落成凡夫。這比二十八層天都殊勝,二十八層天它有輪回。
須陀洹果也有輪回,但是他輪回就兩道,人間、天上,人間壽命到了他生天,天壽命到了他又到人,他不會墮其他道。他不可能墮叁惡道,也不會變成羅刹、修羅,不會,所以他是聖人。而且在六道裏頭他有定期了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無論世間有沒有佛法,他都能成阿羅漢。換句話說,他往返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輪回,他生到四聖法界去了。天上、人間,天上壽命長,人間壽命短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也很辛苦,也很累,哪有往生極樂世界這麼舒服、這麼自在!那個很難,往極樂世界去很容易。這些帳我們都得會算才行,那是難行道,信願持名是易行道。
「同《嘉祥疏》曰」,同是都是《維摩經》,嘉祥大師的注解,「雲法眼淨者,小乘亦法眼,大乘亦法眼」。「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谛法」,這叫法眼,「大乘法眼是初地得真無生法」,見到真正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叫法眼。這個初地是別教初地,在圓教,初住菩薩就見到了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是圓教初住,你看他真見到了。他的報告第二句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這叫本不生滅,就是不生不滅他見到了。這叫得法眼淨,這是大乘。
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塵垢通指煩惱」。經文上『遠離塵垢』,把這叁大類煩惱統統都包括在其中。「如《維摩經》雲: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。正同此經。法眼淨者,《維摩經嘉祥疏》雲:雲法眼淨者,小乘亦法眼,大乘亦法眼,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谛法,名法眼,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無生法,故雲法眼。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。如憬興曰:法眼淨者,即預流果」,初果也。又《淨影疏》,就是慧遠大師的注子,本經慧遠大師注子,「見四真谛,名淨法眼」,都是講小乘初果。這是聞經得益的第一類人,小乘人。能夠幫助小乘證果,證得初果。
第二,「得解脫益」。
【二十億衆生。得阿那含果。】
『阿那含』是叁果。
【六千八百比丘。諸漏已盡。心得解脫。】
我們看注解,「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叁果」。『諸漏已盡,心得解脫』。「如《維摩經》雲:八千比丘不受諸法,漏盡意解。肇公注曰:漏盡者,九十八結漏既盡故,意得解脫,成阿羅漢。是指煩惱斷盡,心意解脫,證阿羅漢之果」。這裏面講到九十八使,在參考資料裏有,叫「九十八結漏」,結、漏都是煩惱的代名詞。「九十八隨眠」,隨眠是梵語意譯的,也翻作使。這個使是什麼意思?差使。像現在的刑警隊一樣,刑警隊來找你,你犯了法了,你有麻煩了。把這個九十八種的煩惱,你要是犯了,就好像刑警隊跟在你後頭,要來抓你了,取這個意思。所以,統統都是煩惱的異名。
「因此,九十八隨眠即指九十八種煩惱,又稱九十八使、九十八結」,結也就是煩惱的代名詞。九十八從哪裏來的?下面說,「也就是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,這是思煩惱,思惑;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,這是見惑。見惑把它歸納爲這五類,思惑有八十一品,歸納爲貪瞋癡慢疑,佛教學就方便了,稱它爲十種隨眠。眠是睡著了,迷惑,頭腦不清楚。這十個字有一個,我們就稱迷惑顛倒;十個都有,那可不得了,十個都有就叁途地獄去了。愈輕愈好,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不好的東西,自性裏頭沒有的。迷了自性,性德變異了,産生變化,變成這個東西,這個不正常。把這十個字放下,你就恢複正常,身心正常,在小乘是羅漢,在大乘是菩薩,恢複正常。恢複正常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、不傲慢、不懷疑,下面五種見惑放下,知道身不是自己。
身真的不是自己,是阿賴耶在波動狀況之下産生的幻相,我們自己取它爲自身。阿賴耶的相分,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在相分裏頭取這麼一點點,認爲這是我的身,這個錯了。如果這個身是我的身,那擴大了,阿賴耶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我的身,這就對了。因爲阿賴耶是我自己的妄心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,阿賴耶是能變,萬物是所變。可是能變所變的體是真性、是自性,所以不離自性,自性才是真正自己。自性遍法界虛空界,在淨土裏面就叫常寂光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是一切萬法的本體。所以你真正明白、了解了,一切萬法跟我什麼關系?同體,你說多親。
說父子親,父子不同一個身體。佛法了解,萬物跟我是同體,上面是諸佛如來,下面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依正莊嚴跟我同體。這什麼?這是倫理,佛教的倫理,倫理是關系。你真正懂得了,自性裏面的慈悲心自然就流出來了,平等的慈悲、無緣的慈悲,無緣沒有條件的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你對於宇宙之間任何一法,你沒有不愛的,爲什麼?它是自己,是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現象。無論是自然現象、是心理現象、是物質現象,全是自性變現的,你要是真正認識這一點,就是大乘的法眼淨。小乘認識四谛法,就是世法跟佛法的因果,他認識了。大乘的法眼淨是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,一切法是自己自性變現的,關系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法眼淨得到了。我們今天是聽說,沒證得,因爲我們看人,還是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。法眼淨是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還沒得到;真得到,沒有分別了,平等心現前。
我們修行,佛法裏面提倡的六和敬,六和敬不容易,頭一個「見和同解」,只要這一條解決了,後頭很容易,自然就做到了。見和同解就是法眼淨。小乘須陀洹,你看看,不執著身是我,身見破了;邊見破了,沒有對立,跟人不對立,跟事不對立,跟一切萬物不對立。爲什麼?知道是一體。成見沒有了,成見就是見取見、戒取見;見取見,果上的成見,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。這個東西斷了,不再有成見,可以隨緣了,什麼都好,什麼都歡喜,不再執著這個好、那個不好,這個念頭沒有了。最後一個邪見,所有錯誤的看法統統都沒有了,六和敬僧團就真成立了。所以真正六和敬,最低限度的是須陀洹果。
須陀洹,本能兩種恢複了,第一個是天眼,第二個是天耳。天眼恢複了,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,他看見。牆壁沒有障礙,我們在叁樓,看下面二樓、一樓清清楚楚。天耳,音聲,不要用手機了,你的朋友在美國,他說什麼你聽得很清楚,不需要手機。所以科學,佛法真科學,不需要這些工具。還不會聽錯,爲什麼?能看得清楚,有天眼,朋友在美國,你能夠看他現在在幹什麼、他在說什麼,你能見、能聽,須陀洹。如果再升一級,斯陀含,二果。二果能力又加了兩個,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別人想什麼他知道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也曉得,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也知道別人。叁果是阿那含,有神足通,神足通他就能變化,他就能分身,他有這個本事。他分身也很管用,同時有個幾百人邀請他吃飯,他都可以答應你。明天真的,每一家他都出現,他都陪你吃飯、陪你聊天,分身。他出去旅行不需要工具,他能夠飛行。飛行你看不見,他念頭想到哪裏,身就到了。幾千裏之外,他只一瞬間,速度非常快。阿羅漢是四果,漏盡通證得了,六種神通圓滿了。阿那含有五通,跟阿羅漢比就差個漏盡通。
所以這十種隨眠,也叫做十使,前面九十八使,也叫九十八結,稱十結、十使都行,都是這個意思。「配屬於叁界五部」,這就講九十八從哪來的?這見道,見道就是見道苦集滅道這個四谛及修道,這樣就變成九十八。怎麼變成的?其中欲界,見苦,先給你講苦集滅道四谛,見苦所斷的有十種,就是前面講的這十樣,他是具足的。見集及見滅所斷的有七種,因爲他沒有身見,沒有邊見,沒有戒取見。見道裏面所斷的有八種,他沒有身見,沒有邊見,其他都有。以及欲界修惑所斷的有四種,貪、瞋、癡,慢。故欲界煩惱總共有叁十六種。色界跟無色界沒有瞋恨,所以瞋恨在煩惱裏面是很麻煩的事情。四禅天、四空天沒有瞋恚,他還有貪,他還有疑,他沒有瞋恚。「於五部各有叁十一種」。因此,叁界總計就有九十八種。此即在見惑下面八十八使之外,另加修惑十種隨眠,變成九十八,九十八是這麼來的。
下面講「結漏」,結漏也是術語,結與漏都是煩惱的異名。煩惱系縛身心,就好像結,用個繩子把你捆綁起來,打上結,你解不開,取這麼個意思。漏,好像我們茶杯底下破了,裝上水全漏掉了,你的功德保留不住,全漏跑掉了。所以都是煩惱。煩惱,你看,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日夜漏泄,把功德全漏掉了。眼看見色就生貪瞋癡慢,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。功德是清淨心,漏掉了。耳聽到外面聲音,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,這就漏掉了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無漏了,我一樣都沒有漏掉,清淨平等覺。這不容易。
淨土好修,淨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見色,阿彌陀佛;聞聲,阿彌陀佛;好的,阿彌陀佛;不喜歡的,阿彌陀佛。全都歸在一句阿彌陀佛上,功德圓圓滿滿統統保持住了,一樣也沒有漏掉。阿彌陀佛沒有了,全漏掉了。所以,淨土容易修,淨土容易成就。宗門大德常常提醒人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妄念起來不怕,爲什麼?妄念不起來,你成聖人,你不是凡夫了。外面妄念一定會起來,就怕覺遲,一覺悟,我們淨宗是什麼覺悟?一句阿彌陀佛,這就覺悟。沒有阿彌陀佛,你的七情五欲跟著起來,這就全漏跑掉了。所以這個法門修行容易在此地,念念不離阿彌陀佛,什麼都是阿彌陀佛,你是圓滿功德,你真無漏。你才曉得淨宗之妙,八萬四千法門裏頭找不到。這麼多人喜歡修,這麼多人一生成就,不是偶然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