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灭了,这小乘。大乘,这是初地,「得无生法忍」,这是从别教说的,圆教初住,别教初地。中国禅宗上所说的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是别教初地,圆教初住菩萨。
下面举几个经上所提到的,《增一阿含经》第一卷,经文上说,「三万天人得法眼净」,这是小乘。《无量寿经》下卷,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里面有,有好几种是上下两卷,「得清净法眼」,这就是法眼净的意思。《无量寿经》是大乘,大乘其实两种都有,我们学习先得的是小乘的法眼净,再继续修,得大乘的法眼净。《维摩经.佛国品》里面说:「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」。尘、垢都是烦恼的代名词,尘、垢都是染污,见思烦恼是染污,尘沙烦恼也是染污。远尘离垢,从事上讲,就是要断分别执著,也就是见思烦恼跟尘沙烦恼,远离尘沙,远离见思,垢是见思,最严重的染污。这两种烦恼断了,我们就知道,他的果位超过阿罗汉,十法界里面的佛,远尘离垢。但是他还是用的妄心,没有用真心。所以他要用真心,把妄心放下,妄心是什么?起心动念。
十法界里面佛就修这个法,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练不起心不动念。看得清楚、听得明白,那是什么?那是慧。不起心不动念那是定,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本定。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第四句讲的,那就是自性本定,自性没有动过。妄心动,妄心是阿赖耶,妄心不是真的,不动就没有了;动才有,不动就没有了。可是它相续在动,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了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,前念跟后念没关系,你不要把它看成一桩事情,那你就错了。前念跟后念相似,绝对不一样,一定有差别。我们的烦恼习气重,多观想观想这桩事情,会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习气。你常常观想的时候,你明白了,整个宇宙是这么个样子的,假的。把《大般若经》所说的,「一切法,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你就看破了。真看明白、看清楚了,你在一切法里头决定不会起心动念,不会分别执著,为什么?那是错误。无量劫来我都在错误生活当中,现在我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不再犯错误,用真心不用妄心。
真心里面的性德自然流露,在中国,就是传统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是正常的,不用学自然流露出来,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。迷了之后,我们把它搞反了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跟它全违背了,这叫造业。古圣先贤的教诲就是时时刻刻提防,让我这个妄念不能跟这个标准距离太远,稍稍越一点没关系,不能太远,太远就错了。太远,太远在六道里头就搞三恶业,三恶道去了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。用妄心行得正,不违背这个原则,你不会堕三恶道。你享受的人天福报,还在迷,真正看穿了,人天福报是假的,是一场梦。三善道是美梦,三恶道是恶梦,全都是在作梦;清醒过来,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真醒过来了。醒过来什么?十法界没有了,一真法界现前,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,你自自然然契入这个境界。梦醒了,醒过来境界就是这个,就是诸佛如来实报土。
「大经」,大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「慧远疏」就是隋朝慧远大师《净影疏》。净影是寺庙,净影寺,慧远大师一生住在这个道场,后人对他老人家的尊敬,不称名,称地,净影大师,这样称他。他这个疏里头说,「见四真谛,名净法眼」,这也是从小乘说的。《注维摩经》第一卷,这僧肇大师的注解,说「法眼道,须陀洹道也。始见道迹,故得法眼名」。这个都是说的小乘,证得须陀洹果。须陀洹是见道位,他见道了,见到四谛法。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证须陀洹,小乘初果,我们称他为圣人,他不是凡夫了。虽然这个小小圣,小乘一年级,他决定不会再堕落成凡夫。这比二十八层天都殊胜,二十八层天它有轮回。
须陀洹果也有轮回,但是他轮回就两道,人间、天上,人间寿命到了他生天,天寿命到了他又到人,他不会堕其他道。他不可能堕三恶道,也不会变成罗刹、修罗,不会,所以他是圣人。而且在六道里头他有定期了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无论世间有没有佛法,他都能成阿罗汉。换句话说,他往返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轮回,他生到四圣法界去了。天上、人间,天上寿命长,人间寿命短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也很辛苦,也很累,哪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么舒服、这么自在!那个很难,往极乐世界去很容易。这些帐我们都得会算才行,那是难行道,信愿持名是易行道。
「同《嘉祥疏》曰」,同是都是《维摩经》,嘉祥大师的注解,「云法眼净者,小乘亦法眼,大乘亦法眼」。「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」,这叫法眼,「大乘法眼是初地得真无生法」,见到真正一切法不生不灭,这叫法眼。这个初地是别教初地,在圆教,初住菩萨就见到了。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是圆教初住,你看他真见到了。他的报告第二句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这叫本不生灭,就是不生不灭他见到了。这叫得法眼净,这是大乘。
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「尘垢通指烦恼」。经文上『远离尘垢』,把这三大类烦恼统统都包括在其中。「如《维摩经》云: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。正同此经。法眼净者,《维摩经嘉祥疏》云:云法眼净者,小乘亦法眼,大乘亦法眼,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,名法眼,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无生法,故云法眼。今此经指小乘法眼净。如憬兴曰:法眼净者,即预流果」,初果也。又《净影疏》,就是慧远大师的注子,本经慧远大师注子,「见四真谛,名净法眼」,都是讲小乘初果。这是闻经得益的第一类人,小乘人。能够帮助小乘证果,证得初果。
第二,「得解脱益」。
【二十亿众生。得阿那含果。】
『阿那含』是三果。
【六千八百比丘。诸漏已尽。心得解脱。】
我们看注解,「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」。『诸漏已尽,心得解脱』。「如《维摩经》云:八千比丘不受诸法,漏尽意解。肇公注曰:漏尽者,九十八结漏既尽故,意得解脱,成阿罗汉。是指烦恼断尽,心意解脱,证阿罗汉之果」。这里面讲到九十八使,在参考资料里有,叫「九十八结漏」,结、漏都是烦恼的代名词。「九十八随眠」,随眠是梵语意译的,也翻作使。这个使是什么意思?差使。像现在的刑警队一样,刑警队来找你,你犯了法了,你有麻烦了。把这个九十八种的烦恼,你要是犯了,就好像刑警队跟在你后头,要来抓你了,取这个意思。所以,统统都是烦恼的异名。
「因此,九十八随眠即指九十八种烦恼,又称九十八使、九十八结」,结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。九十八从哪里来的?下面说,「也就是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」,这是思烦恼,思惑;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,这是见惑。见惑把它归纳为这五类,思惑有八十一品,归纳为贪瞋痴慢疑,佛教学就方便了,称它为十种随眠。眠是睡著了,迷惑,头脑不清楚。这十个字有一个,我们就称迷惑颠倒;十个都有,那可不得了,十个都有就三途地狱去了。愈轻愈好,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不好的东西,自性里头没有的。迷了自性,性德变异了,产生变化,变成这个东西,这个不正常。把这十个字放下,你就恢复正常,身心正常,在小乘是罗汉,在大乘是菩萨,恢复正常。恢复正常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傲慢、不怀疑,下面五种见惑放下,知道身不是自己。
身真的不是自己,是阿赖耶在波动状况之下产生的幻相,我们自己取它为自身。阿赖耶的相分,所有物质现象都是阿赖耶的相分,我们在相分里头取这么一点点,认为这是我的身,这个错了。如果这个身是我的身,那扩大了,阿赖耶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我的身,这就对了。因为阿赖耶是我自己的妄心,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,阿赖耶是能变,万物是所变。可是能变所变的体是真性、是自性,所以不离自性,自性才是真正自己。自性遍法界虚空界,在净土里面就叫常寂光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是一切万法的本体。所以你真正明白、了解了,一切万法跟我什么关系?同体,你说多亲。
说父子亲,父子不同一个身体。佛法了解,万物跟我是同体,上面是诸佛如来,下面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依正庄严跟我同体。这什么?这是伦理,佛教的伦理,伦理是关系。你真正懂得了,自性里面的慈悲心自然就流出来了,平等的慈悲、无缘的慈悲,无缘没有条件的,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。你对於宇宙之间任何一法,你没有不爱的,为什么?它是自己,是自己的真性变现出来的现象。无论是自然现象、是心理现象、是物质现象,全是自性变现的,你要是真正认识这一点,就是大乘的法眼净。小乘认识四谛法,就是世法跟佛法的因果,他认识了。大乘的法眼净是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,一切法是自己自性变现的,关系跟自己是一体,这个法眼净得到了。我们今天是听说,没证得,因为我们看人,还是喜欢这个、讨厌那个。法眼净是知道有这么回事情,还没得到;真得到,没有分别了,平等心现前。
我们修行,佛法里面提倡的六和敬,六和敬不容易,头一个「见和同解」,只要这一条解决了,后头很容易,自然就做到了。见和同解就是法眼净。小乘须陀洹,你看看,不执著身是我,身见破了;边见破了,没有对立,跟人不对立,跟事不对立,跟一切万物不对立。为什么?知道是一体。成见没有了,成见就是见取见、戒取见;见取见,果上的成见,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。这个东西断了,不再有成见,可以随缘了,什么都好,什么都欢喜,不再执著这个好、那个不好,这个念头没有了。最后一个邪见,所有错误的看法统统都没有了,六和敬僧团就真成立了。所以真正六和敬,最低限度的是须陀洹果。
须陀洹,本能两种恢复了,第一个是天眼,第二个是天耳。天眼恢复了,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,他看见。墙壁没有障碍,我们在三楼,看下面二楼、一楼清清楚楚。天耳,音声,不要用手机了,你的朋友在美国,他说什么你听得很清楚,不需要手机。所以科学,佛法真科学,不需要这些工具。还不会听错,为什么?能看得清楚,有天眼,朋友在美国,你能够看他现在在干什么、他在说什么,你能见、能听,须陀洹。如果再升一级,斯陀含,二果。二果能力又加了两个,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别人想什么他知道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也晓得,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,也知道别人。三果是阿那含,有神足通,神足通他就能变化,他就能分身,他有这个本事。他分身也很管用,同时有个几百人邀请他吃饭,他都可以答应你。明天真的,每一家他都出现,他都陪你吃饭、陪你聊天,分身。他出去旅行不需要工具,他能够飞行。飞行你看不见,他念头想到哪里,身就到了。几千里之外,他只一瞬间,速度非常快。阿罗汉是四果,漏尽通证得了,六种神通圆满了。阿那含有五通,跟阿罗汉比就差个漏尽通。
所以这十种随眠,也叫做十使,前面九十八使,也叫九十八结,称十结、十使都行,都是这个意思。「配属於三界五部」,这就讲九十八从哪来的?这见道,见道就是见道苦集灭道这个四谛及修道,这样就变成九十八。怎么变成的?其中欲界,见苦,先给你讲苦集灭道四谛,见苦所断的有十种,就是前面讲的这十样,他是具足的。见集及见灭所断的有七种,因为他没有身见,没有边见,没有戒取见。见道里面所断的有八种,他没有身见,没有边见,其他都有。以及欲界修惑所断的有四种,贪、瞋、痴,慢。故欲界烦恼总共有三十六种。色界跟无色界没有瞋恨,所以瞋恨在烦恼里面是很麻烦的事情。四禅天、四空天没有瞋恚,他还有贪,他还有疑,他没有瞋恚。「於五部各有三十一种」。因此,三界总计就有九十八种。此即在见惑下面八十八使之外,另加修惑十种随眠,变成九十八,九十八是这么来的。
下面讲「结漏」,结漏也是术语,结与漏都是烦恼的异名。烦恼系缚身心,就好像结,用个绳子把你捆绑起来,打上结,你解不开,取这么个意思。漏,好像我们茶杯底下破了,装上水全漏掉了,你的功德保留不住,全漏跑掉了。所以都是烦恼。烦恼,你看,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日夜漏泄,把功德全漏掉了。眼看见色就生贪瞋痴慢,有喜欢的、有讨厌的。功德是清净心,漏掉了。耳听到外面声音,有喜欢的、有讨厌的,这就漏掉了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无漏了,我一样都没有漏掉,清净平等觉。这不容易。
净土好修,净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。见色,阿弥陀佛;闻声,阿弥陀佛;好的,阿弥陀佛;不喜欢的,阿弥陀佛。全都归在一句阿弥陀佛上,功德圆圆满满统统保持住了,一样也没有漏掉。阿弥陀佛没有了,全漏掉了。所以,净土容易修,净土容易成就。宗门大德常常提醒人,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妄念起来不怕,为什么?妄念不起来,你成圣人,你不是凡夫了。外面妄念一定会起来,就怕觉迟,一觉悟,我们净宗是什么觉悟?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觉悟。没有阿弥陀佛,你的七情五欲跟著起来,这就全漏跑掉了。所以这个法门修行容易在此地,念念不离阿弥陀佛,什么都是阿弥陀佛,你是圆满功德,你真无漏。你才晓得净宗之妙,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。这么多人喜欢修,这么多人一生成就,不是偶然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