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六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七六集)  2012/10/2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7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一百零二頁,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,或者從當中看,從當中看好了:

  「肇公注曰」,這是僧肇大師的注解,《維摩經》的注解。「漏盡者,九十八結漏既盡故,意得解脫,成阿羅漢也。是指煩惱斷盡,心意解脫,證阿羅漢之果」。這一小段裏面,經文,『二十億衆生,得阿那含果』,這是證叁果的,『六千八百比丘,諸漏已盡,心得解脫』,這是證阿羅漢果的,小乘人得的利益。九十八結漏就是見思煩惱。叁界見思煩惱無量無邊,佛把它歸納爲見惑八十八、思惑八十一。阿羅漢斷思惑,這是斷盡了,見思煩惱斷盡了,意得解脫,就是心開意解,成阿羅漢。下面念老給我們說,是指煩惱斷盡,心意解脫,證阿羅漢之果。「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,均指聲聞乘」。法眼淨是阿那含證得的,諸漏已盡是阿羅漢所證得的,得小乘利益。

  下面,「或問」,或者有人會提出問題,「聞此大乘無上經典,爲何得小乘法益」。這個問題,我們相信有很多人有這個問題,決定不是少數,聽這部大經,爲什麼會得小乘利益?小乘在極樂世界有沒有?經上常有菩薩、聲聞,怎麼會沒有小乘!實際上這些小乘全都轉小爲大,他還帶著小乘的習氣,所以說他作小乘。下面《淨影疏》,就是小慧遠法師,《無量壽經義疏》裏面說得好,解釋得好,「小乘衆生,聞說娑婆穢惡可厭,深心厭離,故得小果」,原因在這個地方。在小乘教裏面薰習的時間太長了,習氣不是那麼容易斷掉的,所以帶著濃厚的小乘習氣。他依舊是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。也不錯,他們往生的是方便有余土,不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還沒有到這麼高的境界。

  可是我們知道往生的人,本人是這個境界,人天的境界多。我們去往生,人天境界、二乘境界,無論什麼樣的境界,甚至於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四十八願裏頭說,只要認錯,知道自己錯了,後不再造,只要能夠忏悔,真正生起信願持名的大心,阿彌陀佛全都攝受。就是說,在臨命終時,佛一定來接引他,甚至於十念都能往生。這是說這個法門,真正是究竟圓滿、無比的殊勝。到極樂世界,彌陀第二十願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人天往生是阿惟越致菩薩,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這都是地獄罪業,無間地獄罪業,一念忏悔,一念回心,都能往生,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那這些須陀洹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這些人往生,就不必說了,當然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得平等法,阿惟越致是平等法,十方佛土沒有,一切法門也沒有,所以這個法門無比殊勝。

  下面一段講「大乘得益」。這裏頭分叁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,「得不退轉」。

  【四十億菩薩。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。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。】

  「右段」,右面這段經文,「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」。『不退轉』,是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進,他的智慧善根福德天天增長、天天進步,「不更退失轉變」,他不會退失,他不會改變。「不退轉」,我們也有參考的資料,這是從《佛學大辭典》節錄下來的。「叁不退」,第一個是「位不退,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。二行不退,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。叁念不退,於正念不退轉也」。下面分開來給我們說。「此叁不退配於菩薩之行位,依諸宗而異」,每個宗派說法並不完全相同。「據法相大乘,則依萬劫修因,入十住之位,雖識觀成就,無複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,謂之位不退」。這個地方所講的十住,是別教十住位,不是圓教。圓教初住菩薩就是阿惟越致,叁種不退都證得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
  第一個位不退,一般都是講的小乘初果,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。在這個地位上,把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。佛教初學爲方便起見,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爲五大類,第一個就是身見,第二個是邊見,第叁個是見取見,第四個是戒取見,第五個是邪見。所謂見,見解上的錯誤,你對人、對事、對一切萬物看錯了,叫見惑。見惑斷盡就證初果,地位雖然不高,他是聖人,他決定不會再退轉作凡夫,叫位不退,聖人的果位不退。那這些修行人,實際上有沒有退?有退,進進退退。但是他退,最低的地位,就是這個位不退,他只到這爲止,不會退到凡夫。也就是說,他走到四果,也許退下來了,他退到初果,不會再退了,這是他的底限。說起來好像不難,做起來真不容易,幾個人能把身見破除,這就難了。什麼人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,這一關不能突破就是六道凡夫,這是佛的名字弟子。名是什麼?有名無實。初果以上,小乘,初信以上,大乘,這是如來真實弟子。就好比一年級,正式是一年級的學生,入學了。我們一年級還沒有進去,這是幼兒園,不算正式學生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,知道之後才知道淨宗的可貴。我們要沒有淨宗,這一生能夠證得須陀洹、證得初信位能有幾個人?換句話說,都不能成就。

  初果、初信菩薩地位不高,剛剛入門,他叫證果。大乘教裏面我們學過,如來正法住世,什麼叫正法?有講經的,有聽經的,有修行的,有證果的,就叫正法。證得初果也是正法。如果連初果都沒有,初信位的菩薩都沒有,那就叫像法,不叫正法。如果有講經的、有聽經的,沒有修行的,不能夠依教修行,當然更不能證果,這叫末法。末法有講、有聽的,不能行了。如果這個地方,講經的沒有了,聽經的沒有了,這叫滅法。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、滅法,這個說法好。那淨土宗,淨土宗往生就是證果。那我們就可以說,淨宗道場就是正法道場,爲什麼?有人往生,往生是證果。有講經,有聽經,有修行,有證果的。世尊末法九千年,九千年當中正法住世只有這一門,其他的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證果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第二種,行不退,行是菩薩行。菩薩四攝六度,教化衆生,衆生不聽,不但不聽,衆生還毀謗,還羞辱、批評。菩薩看到這個樣子退心了,還是退到阿羅漢好,衆生太難度了,這叫行退了,菩薩行退了,也很多。不聽話,不好教,算了,不教你了,我先自己成就。淨宗裏頭不少!看到這個情形,我先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,不管你們了,你們教不聽,這行退了。第叁種,念不退,是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明心見性。叁大類的煩惱都放下,見思放下是阿羅漢,塵沙放下是菩薩,無明放下成佛,這是無明放下了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圓證叁不退。圓滿證得叁種不退,念不退、行不退、位不退,他全證得了,這是誰?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所得到的。

  念老在此地注解裏頭給我們說,所修的功德善根、智慧福德愈增愈進,天天有增長、天天有進步,不更退失轉變。「又表勤行修習,如念佛不退、勤行不退」,勤行是勤行菩薩道。菩薩道是什麼?我們淨宗學會早年在美國成立,我寫了一篇緣起,提出五個科目,做爲淨宗學人修學的基礎。這五個科目,第一個就是淨業叁福,我們要守定了,不退轉。淨業叁福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第二條「慈心不殺」,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,第叁條是「修十善業」。所以我們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看作儒釋道的叁個根,這叁個根是淨業叁福第一福。第一福是根本的根本,沒有這個根本,就什麼都落空了。今天佛法衰了,人心壞了,世界亂了,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就是《弟子規》沒有了,《感應篇》沒有了,《十善業》沒有了,就造成今天社會混亂、地球災變頻繁,就這麼來的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由此可知,紮叁個根重要,補習這一堂課比什麼都重要,真正要學佛,不從這紮根,不能成就。

  真正能往生的人,叁個根沒學過,一生造作惡業,最後念佛往生。有沒有這種人?有!他爲什麼能往生?不要忘記經上佛告訴我們的,這個人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這一生當中遇緣不善,糊塗了,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告他,把他宿世的善根,他得諸佛如來加持引發出來了,是這個原因。否則的話,《彌陀經》上一句話就講不通了,經上明明講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臨終忏悔,一念、十念往生,他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多是什麼?過去生中累積的,生生世世累積的,我們不知道,佛知道。他到臨終那一刹那才放光,善根福德現前,得佛力加持,不是偶然的。

  那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供養無量諸佛?自己好好去想一想,有可能。從什麼地方看出來?你聽到這一個法門,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,聽到《無量壽經》,你能夠生歡喜心,這可不簡單。你看多少人聽這個經,他不但不生歡喜,他還要毀謗,恨不得把這個經全燒掉,有,有這些人。我們能生歡喜心,這就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逐漸往外透了,這是很好的信息,說明我們跟淨土有緣,跟阿彌陀佛有緣。如何把這個緣大幅度向上提升?真信真願,一向專念。那就是把過去生中阿賴耶識這個種子,淨宗的種子、阿彌陀佛的種子,大幅度向上提升,你就決定得生。記住一句話,世尊常說,大小乘經裏頭都說,叫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淨宗念佛成佛這一法不例外,也是從心想生,所以信心要堅定,決定不懷疑。

  今天早晨有同學要到臺灣去,我告訴他,你到臺灣勸導大衆專念阿彌陀佛,不要想災難,把災難這樁事情,從你意識裏面把它清除掉。從心想生,心想災難,災難就現前;心想彌陀,彌陀就現前;心想極樂,極樂就現前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爲什麼不想極樂世界,爲什麼不想阿彌陀佛,去想什麼災難,不是自找苦吃嗎?這樁事情說的人多了,往後愈來愈多,決定不受影響,我們災難就免除!他有災難,我沒有災難。我的能量要是超過他,他沾光,這地方沒有災難。我的能量不如他,災難還是有,災難雖然沒有化解,災難減輕了,這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