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決定可能的事情。今天首要的就是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中的阿彌陀佛,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裏面的極樂世界,不在心外。這個說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密切的關系。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,是我們心生心現的,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!所以對於往生淨土、親近彌陀沒有絲毫懷疑。一心讀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聽這部經的講解,放下萬緣,一心皈依阿彌陀佛,皈是回頭,依靠阿彌陀佛,生到極樂世界,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薩。
我們繼續往下面看,「念佛不退、勤行不退」。我們行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這是我們行動的標准,跟我們傳統老祖宗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完全相應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這就是我們的心住在道上,我們的行動也在道上,這個道是菩提大道,中國人所講的聖賢之道。我們的心安穩,沒有任何憂慮,沒有操心的地方,心安,理得到了,理得到了,心就安了。「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」,我們經上講的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。
「本經中雲住不退轉,下複雲得不退忍,均據《唐譯》」。五種原譯本。經文從哪裏來的?《唐譯》本裏。「至於《魏譯》則只雲得不退轉」,沒有說得不退忍。「淨影師疏曰:大乘衆生,聞彌陀威德廣度,堅心願求,故得不退」。這部經真的好!講得詳細、講得明白,讓我們智慧程度不高的人,也能夠聽明白,也能夠聽懂,這真是稀有難得。聽到阿彌陀佛,這個老人的曆史、老人的淵源、老人的心願、老人的勇猛精進,參訪諸佛刹土,考察諸佛刹土裏面一切莊嚴,取長舍短,總結成四十八願。從四十八願,從無量劫修行功德之中,流出了極樂世界。以極樂世界來幫助一切有緣衆生,在這個好環境裏頭成就他,一直到究竟圓滿成佛。我們都看到了,不再懷疑了,一心歸命,堅心願求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故得不退。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
「聞此多益」,利益太多了。「誓欲濟度」,也發心跟阿彌陀佛一樣。「名誓自莊」,這是誓願自莊,自己莊嚴自己。「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,故得不退」,叁種不退同時得到。「誓欲利他,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」。一到極樂世界,得佛加持,就有這個能量。這個能量不僅《無量壽經》講,《彌陀經》講,《觀經》講,其他大經大論附帶說的很多。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分身無量無邊,同時到十方世界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。供佛是修福,聽經聞法是修慧,福慧雙修,這是自利。同時又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,在十方世界教化有緣衆生,一個不漏。見聞歡喜就叫做有緣。從理上講,一切衆生跟我們本來是一體,哪有沒有緣的道理!這是緣,決定有緣。
那現在有些衆生看到我們不歡喜,說話他不相信,他不聽,這又是什麼原因?這個原因決定是習性造成的,不是本性。《叁字經》上說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過去生中遇到過,我對他不好,他對我也不好,這麼個緣。今生又碰到了,老習氣現前,還是看不順眼。但現在我們學了菩薩,我們懂得了,懂得這關系要改進,決定可以改進的,爲什麼?跟我有緣,用四攝法改進。四攝的攝就是攝受衆生,如何令一切衆生看到我生歡喜心,聽我說話就相信,騙他,他也相信,四攝法管用。四攝法裏面第一個是布施,這個布施跟六波羅蜜布施的目的不一樣,這個布施的目的就是令他生歡喜心,他的事;六度的布施與他不相幹,與自己,把自己的悭貪心舍掉,目的在此地。菩薩六波羅蜜舍自己的悭貪,四攝法的布施目的是讓他生歡喜心,不一樣。
接著愛語,言語柔和,做錯事情也不需要責備他,用軟語去勸導,心服口服。我年輕的時候有個毛病,坐的椅子是靠背椅,這個身體仰下去,那個椅子前面兩只腳離地了,習慣。這個毛病,彭孟緝先生把我改過來了。我在辦公室好像是看報紙,我們工作不多,我也是這種姿態。他從背後來了,看到了,拍著我的肩膀,我一回頭,他是長官,來了,趕快站起來。告訴我,非常柔軟,這個姿勢不好,你容易跌倒,翻過來會受傷。你看看,和顔悅色的,我就接受了,毛病就改掉了。他如果教訓我一頓,罵一頓,不服,我還是要翹,翹得更高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看到他有德行,他對於部屬愛護,看到過失,不是狠狠教訓一頓、罵你一頓,不是的。說出來是替你著想,我們心服口服,永遠改掉,再也沒有這個錯誤發生。這種叫愛語。下面利行、同事。同事,我們今天可以這樣解釋,同甘苦共患難,叫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,對方心服口服,互相照顧、互相依靠,成爲一個和合的僧團。和合僧團是要有佛法理論做依據,它不是偶然的。
所以弘誓功德以自莊嚴,這八個字講得好。「今經據《唐譯》爲住不退轉」,這個經文上用的是住不退轉,這個字是《唐譯》本的原文。「涵義稍深。但不妨仍引《淨影疏》以指其中之初步者」。《淨影疏》裏頭所說的意思淺,我們能懂,我們能學,我們能得利益。弘誓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四十八大誓願。功德,功是功夫,修行要真功夫;德是性德,經上所說的,全是性德的流露。我們說得淺一點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是德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遵守而不違背,這就叫德,這就是功德。以這個功德莊嚴自己,這個人是個有德行的人。在佛法裏面,淨業叁福是德,六和是德,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經中所說的是道,我們依照去修行,它就是德。德什麼?我得到了。叁福我得到了,我做到了,沒做到,你沒得,要做到。六和敬,我做到了,我得到了。我們淨宗學人修六和敬,只要真正把叁福搞懂、搞明白了,起心動念不離叁福,不離六和,不離叁學、六度,不離十大願王,那叫真正六和敬,六和的僧團出現了。這個東西沒有落實,不叫六和敬。所以人不學不知道,一定要學。這大乘第一個得不退轉的利益。
第二,「得不退忍」,這是功夫高的。大乘差別很大,從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是大乘。初信位菩薩也是大乘,沒有得不退忍,前面講不退轉,得到了。不退忍,通常講七地以上。我們看注解,『忍』者,忍這個忍字怎麼講,「《大乘義章九》曰:慧心安法,名之爲忍」。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,我們用智慧的心安住在法上。我們學淨宗,我們安住在什麼法上?我們就安住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上,這就是法,是真實智慧的安住。智慧是什麼?不動搖,你明了,不是迷信。什麼都不知道,你安在什麼?人家勸你,還有好的,比這個好得多,這個不行,又動搖了,學別的去了,這就是沒安住。要安住於法,這叫忍。這定了,不動了。
就像《觀經疏》上所說的,《觀經四帖疏.上品上生章》,善導大師舉個例子,說你現在學這個法門,有一尊阿羅漢來教你,說他有更好的法門,比這個法門高,你要不要跟他學。你心裏有主宰,我不跟他學,這個法門佛教我的。說你遇到一尊菩薩,大菩薩來勸你,菩薩有微妙法門,高過這個法門,你也不接受。最後佛來了,佛說我還有更高的法門,比這個還快、還穩當,你也不接受。到最後阿彌陀佛來了,阿彌陀佛說,我還有比這個更容易、更快速、更穩當的方法,也謝謝阿彌陀佛,我就這一法就夠了。這叫慧心安法,不再動搖了。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什麼力量也不能改變,那這個就叫做忍,這叫不退忍。
「又」,這個又就是《大乘義章》第十一卷裏頭有兩句話,「於法實相,安住爲忍」。前面是「慧心安法,名之爲忍」。當然還是慧心,沒有智慧是不行的。慧心是什麼?對一切法的實相明白了。實相是什麼?體是真空,相是妙有。真空,是說它沒有現象。體,自性沒有物質現象,不是物質,沒有精神現象,它不是精神,也沒有自然現象,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什麼都不缺。換句話說,惠能大師開悟講的這個五句話非常好,把實相講清楚了。換句話說,能大師真正安住於實相,這就是明心見性,所以五祖衣缽就傳給他。第一個是自性清淨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從來沒有染汙,現在也沒有染汙,未來也不會染汙。所謂染汙是妄心,不是真心,是你的假心,這個東西有染汙,真心沒有染汙。那我們就要知道,清淨平等覺是本有的,只是迷失了,迷而不覺。今天我要覺悟了,覺而不迷,清淨平等覺就現前,那就成佛了。假的要舍掉,不要放在心上。我們今天只承認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,除阿彌陀佛之外全是假的,這就行,這就能生極樂世界,這就能見阿彌陀佛。什麼都可以放棄,都可以不要顧慮,得到阿彌陀佛就得到一切。
能大師第二句話說,自性是不生不滅的,我們對這個要承認,要肯定,要不懷疑。這句話說的什麼?沒有生死。人在世間最害怕的就是生死,沒有生死,不生不滅,這是自性,這真正自己。生死是什麼?生死是假相,身體,身體假相,它有生有滅。而且生滅不稀奇,因爲它刹那生滅,一秒鍾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我們沒發現。所以人從生到死,假的,真正給你講生滅,一秒鍾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這個生滅在相續,前念滅,後念又生。人死了,念頭滅了沒有?沒滅,不知道到哪一道又去找身體去了,他迷惑顛倒,到處跑。看到有緣的,什麼緣?有恩、有怨、有債,這都是緣。這種緣重的,他就注意了,他就投胎了。沒有緣的?沒有緣,沒看見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有緣就看見,就看到光,這叫投胎。怎麼回事情?爲什麼會投胎?習氣。
經教、古大德都說,我們要記住,說「愛不重不生娑婆」。你來投胎,怎麼投胎的?沒有別的,就是愛。男的來投胎,愛上他媽媽;女的來投胎,愛她的爸爸。這麼來的。他要不愛,他不來投胎。都是過去有恩、有怨、有債務,所以碰到了,他就見到,他就見到光,他就來了。那個時間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他來投胎。一入到胎裏面去,就迷了,迷失自性。實際在胎裏頭,還是非常靈巧。爲什麼?母親起心動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