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决定可能的事情。今天首要的就是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,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中的阿弥陀佛,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极乐世界,不在心外。这个说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我们密切的关系。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是我们心生心现的,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!所以对於往生净土、亲近弥陀没有丝毫怀疑。一心读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听这部经的讲解,放下万缘,一心皈依阿弥陀佛,皈是回头,依靠阿弥陀佛,生到极乐世界,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萨。
我们继续往下面看,「念佛不退、勤行不退」。我们行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,这是我们行动的标准,跟我们传统老祖宗教导我们的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完全相应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就是我们的心住在道上,我们的行动也在道上,这个道是菩提大道,中国人所讲的圣贤之道。我们的心安稳,没有任何忧虑,没有操心的地方,心安,理得到了,理得到了,心就安了。「又不退转即梵语之阿鞞跋致」,我们经上讲的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。
「本经中云住不退转,下复云得不退忍,均据《唐译》」。五种原译本。经文从哪里来的?《唐译》本里。「至於《魏译》则只云得不退转」,没有说得不退忍。「净影师疏曰:大乘众生,闻弥陀威德广度,坚心愿求,故得不退」。这部经真的好!讲得详细、讲得明白,让我们智慧程度不高的人,也能够听明白,也能够听懂,这真是稀有难得。听到阿弥陀佛,这个老人的历史、老人的渊源、老人的心愿、老人的勇猛精进,参访诸佛刹土,考察诸佛刹土里面一切庄严,取长舍短,总结成四十八愿。从四十八愿,从无量劫修行功德之中,流出了极乐世界。以极乐世界来帮助一切有缘众生,在这个好环境里头成就他,一直到究竟圆满成佛。我们都看到了,不再怀疑了,一心归命,坚心愿求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故得不退。到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。
「闻此多益」,利益太多了。「誓欲济度」,也发心跟阿弥陀佛一样。「名誓自庄」,这是誓愿自庄,自己庄严自己。「盖谓闻名求生志愿坚决,故得不退」,三种不退同时得到。「誓欲利他,故名弘誓功德以自庄严」。一到极乐世界,得佛加持,就有这个能量。这个能量不仅《无量寿经》讲,《弥陀经》讲,《观经》讲,其他大经大论附带说的很多。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分身无量无边,同时到十方世界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供佛是修福,听经闻法是修慧,福慧双修,这是自利。同时又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,在十方世界教化有缘众生,一个不漏。见闻欢喜就叫做有缘。从理上讲,一切众生跟我们本来是一体,哪有没有缘的道理!这是缘,决定有缘。
那现在有些众生看到我们不欢喜,说话他不相信,他不听,这又是什么原因?这个原因决定是习性造成的,不是本性。《三字经》上说,「性相近,习相远」,过去生中遇到过,我对他不好,他对我也不好,这么个缘。今生又碰到了,老习气现前,还是看不顺眼。但现在我们学了菩萨,我们懂得了,懂得这关系要改进,决定可以改进的,为什么?跟我有缘,用四摄法改进。四摄的摄就是摄受众生,如何令一切众生看到我生欢喜心,听我说话就相信,骗他,他也相信,四摄法管用。四摄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,这个布施跟六波罗蜜布施的目的不一样,这个布施的目的就是令他生欢喜心,他的事;六度的布施与他不相干,与自己,把自己的悭贪心舍掉,目的在此地。菩萨六波罗蜜舍自己的悭贪,四摄法的布施目的是让他生欢喜心,不一样。
接著爱语,言语柔和,做错事情也不需要责备他,用软语去劝导,心服口服。我年轻的时候有个毛病,坐的椅子是靠背椅,这个身体仰下去,那个椅子前面两只脚离地了,习惯。这个毛病,彭孟缉先生把我改过来了。我在办公室好像是看报纸,我们工作不多,我也是这种姿态。他从背后来了,看到了,拍著我的肩膀,我一回头,他是长官,来了,赶快站起来。告诉我,非常柔软,这个姿势不好,你容易跌倒,翻过来会受伤。你看看,和颜悦色的,我就接受了,毛病就改掉了。他如果教训我一顿,骂一顿,不服,我还是要翘,翘得更高。从这个地方,我们看到他有德行,他对於部属爱护,看到过失,不是狠狠教训一顿、骂你一顿,不是的。说出来是替你著想,我们心服口服,永远改掉,再也没有这个错误发生。这种叫爱语。下面利行、同事。同事,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解释,同甘苦共患难,叫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,对方心服口服,互相照顾、互相依靠,成为一个和合的僧团。和合僧团是要有佛法理论做依据,它不是偶然的。
所以弘誓功德以自庄严,这八个字讲得好。「今经据《唐译》为住不退转」,这个经文上用的是住不退转,这个字是《唐译》本的原文。「涵义稍深。但不妨仍引《净影疏》以指其中之初步者」。《净影疏》里头所说的意思浅,我们能懂,我们能学,我们能得利益。弘誓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四十八大誓愿。功德,功是功夫,修行要真功夫;德是性德,经上所说的,全是性德的流露。我们说得浅一点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是德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能遵守而不违背,这就叫德,这就是功德。以这个功德庄严自己,这个人是个有德行的人。在佛法里面,净业三福是德,六和是德,三学、六度、普贤十愿,经中所说的是道,我们依照去修行,它就是德。德什么?我得到了。三福我得到了,我做到了,没做到,你没得,要做到。六和敬,我做到了,我得到了。我们净宗学人修六和敬,只要真正把三福搞懂、搞明白了,起心动念不离三福,不离六和,不离三学、六度,不离十大愿王,那叫真正六和敬,六和的僧团出现了。这个东西没有落实,不叫六和敬。所以人不学不知道,一定要学。这大乘第一个得不退转的利益。
第二,「得不退忍」,这是功夫高的。大乘差别很大,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是大乘。初信位菩萨也是大乘,没有得不退忍,前面讲不退转,得到了。不退忍,通常讲七地以上。我们看注解,『忍』者,忍这个忍字怎么讲,「《大乘义章九》曰:慧心安法,名之为忍」。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,我们用智慧的心安住在法上。我们学净宗,我们安住在什么法上?我们就安住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上,这就是法,是真实智慧的安住。智慧是什么?不动摇,你明了,不是迷信。什么都不知道,你安在什么?人家劝你,还有好的,比这个好得多,这个不行,又动摇了,学别的去了,这就是没安住。要安住於法,这叫忍。这定了,不动了。
就像《观经疏》上所说的,《观经四帖疏.上品上生章》,善导大师举个例子,说你现在学这个法门,有一尊阿罗汉来教你,说他有更好的法门,比这个法门高,你要不要跟他学。你心里有主宰,我不跟他学,这个法门佛教我的。说你遇到一尊菩萨,大菩萨来劝你,菩萨有微妙法门,高过这个法门,你也不接受。最后佛来了,佛说我还有更高的法门,比这个还快、还稳当,你也不接受。到最后阿弥陀佛来了,阿弥陀佛说,我还有比这个更容易、更快速、更稳当的方法,也谢谢阿弥陀佛,我就这一法就够了。这叫慧心安法,不再动摇了。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什么力量也不能改变,那这个就叫做忍,这叫不退忍。
「又」,这个又就是《大乘义章》第十一卷里头有两句话,「於法实相,安住为忍」。前面是「慧心安法,名之为忍」。当然还是慧心,没有智慧是不行的。慧心是什么?对一切法的实相明白了。实相是什么?体是真空,相是妙有。真空,是说它没有现象。体,自性没有物质现象,不是物质,没有精神现象,它不是精神,也没有自然现象,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什么都不缺。换句话说,惠能大师开悟讲的这个五句话非常好,把实相讲清楚了。换句话说,能大师真正安住於实相,这就是明心见性,所以五祖衣钵就传给他。第一个是自性清净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从来没有染污,现在也没有染污,未来也不会染污。所谓染污是妄心,不是真心,是你的假心,这个东西有染污,真心没有染污。那我们就要知道,清净平等觉是本有的,只是迷失了,迷而不觉。今天我要觉悟了,觉而不迷,清净平等觉就现前,那就成佛了。假的要舍掉,不要放在心上。我们今天只承认一句阿弥陀佛是真的,除阿弥陀佛之外全是假的,这就行,这就能生极乐世界,这就能见阿弥陀佛。什么都可以放弃,都可以不要顾虑,得到阿弥陀佛就得到一切。
能大师第二句话说,自性是不生不灭的,我们对这个要承认,要肯定,要不怀疑。这句话说的什么?没有生死。人在世间最害怕的就是生死,没有生死,不生不灭,这是自性,这真正自己。生死是什么?生死是假相,身体,身体假相,它有生有灭。而且生灭不稀奇,因为它刹那生灭,一秒钟已经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,我们没发现。所以人从生到死,假的,真正给你讲生灭,一秒钟已经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。这个生灭在相续,前念灭,后念又生。人死了,念头灭了没有?没灭,不知道到哪一道又去找身体去了,他迷惑颠倒,到处跑。看到有缘的,什么缘?有恩、有怨、有债,这都是缘。这种缘重的,他就注意了,他就投胎了。没有缘的?没有缘,没看见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有缘就看见,就看到光,这叫投胎。怎么回事情?为什么会投胎?习气。
经教、古大德都说,我们要记住,说「爱不重不生娑婆」。你来投胎,怎么投胎的?没有别的,就是爱。男的来投胎,爱上他妈妈;女的来投胎,爱她的爸爸。这么来的。他要不爱,他不来投胎。都是过去有恩、有怨、有债务,所以碰到了,他就见到,他就见到光,他就来了。那个时间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他来投胎。一入到胎里面去,就迷了,迷失自性。实际在胎里头,还是非常灵巧。为什么?母亲起心动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