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不還宿債。
禁戒能修成就,那麼對于世間就永遠沒有相生,因淫心已斷。亦永遠沒有相殺,因殺心已斷,既然沒有偷竊劫盜,包括妄言惡口,那就自然不賒不欠,不負債還債,亦沒有宿債了。
是清淨人修叁摩地。父母肉身。不須天眼。自然觀見十方世界。睹佛聞法。親奉聖旨。得大神通。遊十方界。宿命清淨。得無艱險。
像這一個叁業已除,持戒清淨的人,再精進勤修正定,即以父母所生的身體,不須等到證得天眼通,就自然可以看見十方世界的佛菩薩,親聞妙法,親蒙佛加持授記,得大神通,可以神遊十方世界,來去自在,毫無阻礙。宿命清淨,永不墮落叁途,艱難險阻之處了。
是則名爲第二增進修行漸次。
這就是第二步的修行漸次。
修行最要緊是嚴持戒律,在未受戒前不知道而犯戒,不算犯戒,但在受戒後就要改過自新,不可重犯。有人說:那不受戒就不怕犯戒了。但不受戒,則對學佛修道上不相應,還不會進步呢!所以在佛教上對于受戒和守戒是很重要的。
雲何現業。阿難。如是清淨持禁戒人。心無貪淫。于外六塵不多流逸。
什麼叫做違逆現業呢?阿難,這個持清淨禁戒的行者,心中已經沒有貪淫的意念,就不會隨著外邊的六塵,到處奔波流逸。
因不流逸。旋元自歸。塵既不緣。根無所偶。返流全一。六用不行。
因爲不隨塵境轉移,六根六塵不相對,于是就會反流,返歸本有元明,全體歸于一聞性,見、聞、覺、知、嘗和嗅等六根,皆不起作用。
十方國土。皎然清淨。譬如琉璃。內懸明月。身心快然。妙圓平等。獲大安隱。一切如來密圓淨妙。皆現其中。
這時只見十方國土,皎然清淨,就像看見琉璃瓶內,高懸明白一樣。身心也覺灑脫,無挂無礙,無拘無束,身量與心量,周圓沙界,有情與無情,同體不分。心佛與衆生,融合無二,獲大平等,得大安樂。所有十方諸佛之秘密、圓滿、清淨、神妙境界,皆顯現于心鏡之中。
是人即獲無生法忍。從是漸修。隨所發行。安立聖位。是則名爲第叁增進修行漸次。
這個人就證得無生法忍,不見有少法生,也不見有少法減。再以這不生不滅的因地心,漸次進修,依所行持的成就,次第安立各種聖位名稱,這就是第叁步的增進修行漸次。
阿難。是善男子。欲愛幹枯。根境不偶。現前殘質。不複續生。
阿難,這善男子,欲海已幹,愛河枯竭,根與塵不相爲偶,當生已是最後身相,永不再有舍生受生了。
執心虛明。純是智慧。慧性明圓。蓥十方界。幹有其慧。名幹慧地。
到這境地,已能保持自心的靈明洞徹,純是自性智慧,光明圓滿,普照十方世界,沒有塵障,沒有根礙,只有智慧,故名幹慧地。
欲習初幹。未與如來法流水接。
欲愛最微習氣,雖然得到初步幹枯,但無明還未破除,故還不能與諸佛如來的真如法性相接合。
即以此心中中流入。圓妙開敷。從真妙圓。重發真妙。妙信常住。一切妄想滅盡無余。中道純真。名信心住。
現在講十信住。就用這個幹慧心,依照中道觀智,逆流而入,用中心如如妙智,觀中道如如妙理。這時圓通的妙理,猶如蓮花開放,從真妙圓明之心,再發出更真妙的智光,就能把一切妄想,掃除淨盡,也即能破一分無明,顯一分法身,自己親證到這個境界,才知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。這時純是中道理體,信心堅固,不再退失,這就是信心住。
吾人爲何有妄想?就因爲有欲愛有貪心。欲愛即無明。要除妄想,就要先破無明。無明破了,沒有欲愛,沒有貪心,自然沒有妄想。
真信明了。一切圓通。陰處界叁。不能爲礙。如是乃至過去未來。無數劫中。舍身受身一切習氣。皆現在前。是善男子。皆能憶念。得無遺忘。名念心住。
既然有了真信,就有真慧,有真慧就能明了一切事理,皆圓通無礙。故五陰不能遮蓋,十二處不能局限,十八界不能阻礙,一切諸法皆能圓融通達,不能障礙。這樣就能知過去、未來,以及無量無數劫中,怎樣受生舍生,一切欲愛習氣,每一生有每一生的習氣,如殺盜淫妄等惡習氣,亦有念經持咒,行善積德等好習氣。總之,這些習氣,就在自己面前,好像電影一樣的,一幕一幕影現。能夠清楚地記憶,不會有絲毫遺忘,這就是念心住。
妙圓純真。真精發化。無始習氣通一精明。唯以精明進趣真淨。名精進心。
因妙圓之正信,已純是真智,契合中道理體,成爲真實真精,就能把無始以來的習氣,發化通融爲一精明,精明即如如智體,真淨即如如理體。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,這就叫做精進心。
心精現前。純以智慧。名慧心住。
既得真淨理體,自然心精現前,就能純以智慧用事,把一切無明習氣,皆化成智慧,這就叫做慧心住。
執持智明。周遍寂湛。寂妙常凝。名定心住。
執持明照的智慧,周遍于寂湛理性中,這些寂智妙理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時常凝然不動,即有定力,這叫做定力住。
以上五位屬五根,下五位屬五力。如果木之根種植于地,結根既久,自有不拔之力。
定光發明。明性深入。唯進無退。名不退心。
定力既深,就發出智慧光明,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,再沒有阻礙,此時達到有進無退,叫做不退心。
心進安然。保持不失。十方如來。氣分交接。名護法心。
心既不退,安然前進,保持不失,就能和十方法身如來,氣分相交接。內護心法,外護佛法,佛護持你成道業,你亦能護持佛法,發揚光大,這叫做護法心住。
覺明保持。能以妙力。回佛慈光。向佛安住。猶如雙鏡。光明相對。其中妙影。重重相入。名回向心。
始覺的智慧,保持不失,就能以智光的妙力,回轉諸佛的慈光,入于自己心中,自己的心光又回到佛的心中。心佛不二,猶如兩鏡相對,鏡中有鏡,影中有影,重重疊疊,互相攝入,這就叫做回向心。
心光密回。獲佛常凝無上妙淨。安住無爲。得無遺失。名戒心住。
佛光與心光,密通冥應,不是外人能見能知,兩光互攝,凝然常定,與無上淨妙戒體,一同安住,無作無爲,莫有一念落于煩惱,這境界就叫戒心住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