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淺釋

  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淺釋

  

宣化上人講述

  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九

  阿難。世間一切所修心人。不假禅那。無有智慧。但能執身不行淫欲。若行若坐。想念俱無。愛染不生。無留欲界。是人應念身爲梵侶。如是一類。名梵衆天。

  前邊所講六欲天雖是離欲,但還未能完全離盡,故叫做欲界。現在講色界,居于欲界之上,共二十八天。雖已完全離欲染,但尚有色質,故叫色界。生到色界的天人,純是化生,貌如童子,身白銀色,衣黃金色,全是男相,沒有女人。

  阿難!世間一切修行的人,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,以致錯亂修習,不修禅那,不得首楞嚴大定,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,但以世間的靜慮爲因心,不犯淫行。無論行住坐臥,心中皆不會起淫念。因此,心身清淨,愛染不生,不再留住欲界。這些人臨命終時,就會應念生于天界,身爲梵侶。梵即清淨,離欲清淨。這一類叫做梵衆天,身長四十裏,壽命二十小劫。

  欲習既除。離欲心現。于諸律儀。愛樂隨順。是人應時能行梵德。如是一類。名梵輔天。

  欲界的淫習既然除盡,離欲的清淨心就能顯現,對于梵生的儀式戒律,都能樂于遵守,隨順不犯,身心輕安,具梵天之德。這一類人就可以生到梵輔天上,身長八十裏,壽四十小劫。

  身心妙圓。威儀不缺。清淨禁戒。加以明悟。是人應時能統梵衆。爲大梵王。如是一類。名大梵天。

  由于修身而能攝心,身心如一,妙德圓滿,威儀不缺,不但禁戒清淨,還得明悟,既然福德圓滿,有威可畏,有儀可敬。這個人就能統領梵衆,爲大梵王。這一類叫大梵天,身長一百二十裏,壽命六十小劫。

  阿難。此叁勝流。一切苦惱所不能逼。雖非正修真叁摩地。清淨心中。諸漏不動。名爲初禅。

  阿難!這叁種天都稱作勝流,因其身勝、樂勝、能勝下界的各趣的衆生,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,雖然不是修真正的叁摩地,但因持戒的定力,心中常能清淨,已不爲欲界諸煩惱所搖動,這叫做初禅天。于九地中,是離生喜樂地,即離開欲界諸惡趣,而得清淨喜樂。但是因爲仍有覺觀之火,故到劫盡時,仍不免爲劫火所燒。

  阿難。其次梵天。統攝梵人。圓滿梵行。澄心不動。寂湛生光。如是一類。名少光天。

  阿難!其次是梵天,這裏指大梵天,因統理梵天天人,化他功深,自行更加純淨,具足戒定慧,故能圓滿梵生,心如止水,湛寂則生光,不過心光尚弱,還未能遍照,故叫少光天。身長一百六十裏,壽命二大劫。

  光光相然。照耀無盡。映十方界。遍成琉璃。如是一類。名無量光天。

  定功漸深,身光與心光,光光相照,照耀無盡,映到小千十方世界,遍地變成琉璃之色,這一類叫無量光天。身長叁百二十裏,壽命四大劫。

  吸持圓光。成就教體。發化清淨。應用無盡。如是一類。名光音天。

  吸取執持前天之無量光明,繼續進修,到定力更深,光更圓滿,就以光明爲教體,以光音作佛事,教化衆生,令心清淨,所有光明,都能應用無有窮盡,如是一類叫光音天。身長六百四十裏,壽命八大劫。

  阿難。此叁勝流。一切憂懸所不能逼。雖非正修真叁摩地。清淨心中。粗漏已伏。名爲二禅。

  阿難!這叁天又勝于初禅,以初禅乍離欲苦,成恐複墮,故有憂愁挂慮,須時時提高覺觀,修持禅定。現在二禅已離欲漸遠,沒有恐懼心,亦無一切憂慮,雖不是依不生滅爲本修因,而修正定,但于清淨梵行,已伏心中粗漏,叫做二禅。于九地中,叫定生喜樂地。雖然火災不能侵,但心有喜水,故仍難免要受水災。

  阿難。如是天人。圓光成音。披音露妙。發成精行。通寂滅樂。如是一類。名少淨天。

  阿難!二禅之光音天,光明圓滿,以光明成就音聲,來做教體,發出音聲,顯出妙理。現在叁禅天是依妙理,發出成爲更精進妙行,亦已舍去喜心,得到淨樂,恬然安靜,似乎得到寂滅樂之境界,但這只是初伏第六意識,非真正寂滅,這一類叫做少淨天。身長一千二百八十裏,壽命十六大劫。

  淨空現前。引發無際。身心輕安。成寂滅樂。如是一類。名無量淨天。

  少淨天雖近于寂滅樂,但未忘淨境,我執猶存,再進一步,定力轉深,淨境亦空,以空來引淨,淨同于虛空,虛空無邊,故淨境亦無邊,這時身心輕安如太虛空無挂無礙,成寂滅樂,這一類就叫無量淨天。身長二千五百六十裏,壽命叁十二大劫。

  世界身心。一切圓淨。淨德成就。勝托現前。歸寂滅樂。如是一類。名遍淨天。

  無量淨天之淨境只遍及于身心,再進一步,定力更深,這時正報之身心,和依報之世界,混成一體,打成一片,皆得虛寂圓滿清淨,純淨之德成就,有漏之樂無窮,就以爲是清淨家鄉,真實歸托之地,而不知道只是有漏,如是一類,叫做遍淨天。身長五千零二十裏,壽命六十四大劫。

  阿難。此叁勝流。具大隨順。身心安隱。得無量樂。雖非正得真叁摩地。安隱心中。歡喜畢具。名爲叁禅。

  阿難!此叁天又勝二禅之流,初禅只是苦惱不逼,不得隨順。二禅憂慮不逼,五識已伏,只得隨順。至此叁禅已得寂滅,六識已伏,不起現行作用,故得大隨順,身心安然,自在不動,受無量樂。雖非真得正修實證之叁摩地,但清淨心中,已安樂無苦,歡喜畢具,于九地中屬第四離喜妙樂地。離開初、二禅之喜,而得叁禅之妙樂,但出入息尚存,故劫壞時雖水災不能侵,但還難免風災。

  阿難。複次天人。不逼身心。苦因已盡。樂非常住。久必壞生。苦樂二心。俱時頓舍。粗重相滅。淨福性生。如是一類。名福生天。

  阿難!這叁禅的天人,既離初禅苦惱,二禅憂慮,故苦因已盡,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,再進一步定力更深,進入四禅天時,體會樂亦非長久,苦和樂是相對。待福樂享盡,樂極生悲,終歸于壞滅。因此能頓時舍離苦樂二心,粗重的煩惱就無從發生,這時便生起清淨之福德,叫福生天。身長一萬裏,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。

  舍心圓融。勝解清淨。福無遮中。得妙隨順。窮未來際。如是一類。名福愛天。

  定功更深,故苦樂二心都能舍棄圓滿,能舍和所舍都能忘掉,這時就能空不礙有,有不礙空,勝解清淨,福慧增長;于無遮止的淨福中,得妙隨順,窮未來際都能遂心滿意,得大自在,這叫福愛天。身長二萬裏,壽命叁百五十大劫。此天之福,于有爲界中,最爲圓滿。

  阿難。從是天中。有二歧路。若于先心。無量淨光。福德圓明。修證而住。如是一類。名廣果天。

  自此福愛天中就分爲二歧路:一爲直道,二爲曲道。若于前福愛天妙隨順心,能令所求如意,則現在定深發光,發無量光,並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薰習禅定福慧,使臻于圓滿淨明,依此修證而住,如是一類,以廣大福德,而感勝果,叫廣果天。于九地中,叫做舍念清淨地,因舍念清淨,沒有苦樂二念,故劫壞時,水火風叁災不能侵,身長四萬裏,壽命五百大劫。

  若于先心。雙厭苦樂。精研舍心。相續不斷。圓窮舍道。身心俱滅。心慮灰凝。經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滅爲因。不能發明不生滅性。初半劫滅。後半劫生。如是一類。名無想天。

  第二是曲道,若于前福愛天,雙厭苦樂的心,增修舍定,精研究竟,使舍無可舍,舍心亦舍,身心俱愍,渾成一空,令心如寒灰,意如枯木,凍結第六意識,如夾冰魚一樣,不能起現行,由于定力維持,形體可以經過五百大劫,不會變壞。但以生滅心爲本修因,故不能發明不生滅的自性。因既然有生滅,果心有成壞,故于五百劫最後劫中,初半劫還有定力,後半劫則禅定散亂,六識複起現行,從此無想報盡,仍入輪回,或隨地獄。因在舍定時以爲已得阿羅漢果,脫離分段生死,出定後才知道生死沒有斷盡,便毀謗叁寶,指如來诳妄說法,就墮落地獄,這一類叫無想天,是外道禅的極果。

  阿難。此四勝流。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。雖非無爲真不動地。有所得心。功用純熟。名爲四禅。

  阿難!此四勝流即福生、福愛、廣果和無想四天,世間一切苦樂境界不能動搖,叁災不能侵害。但是他們初生之時,宮殿園林,隨之而生,死時宮殿園林隨之而滅,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。以修習舍定時,認爲是涅槃,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。一有所得心,就是有爲法,故只得有爲功用純熟,不加勉強而能任運不動,而不是真的不動地,故通名四禅天。

  阿難。此中複有五不還天。于下界中九品習氣。俱時滅盡。苦樂雙忘。下無蔔居。故于舍心衆同分中。安立居處。

  阿難!在色界天中,複有五種“阿那含天”即不還天,是叁界聖人寄居之處。此天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,即與生俱來的貪嗔癡慢的微細思惑。這思惑于九地中,各有九品,合共八十一品。叁果聖人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,不起現行,習氣亦除,故說九品習氣俱時滅盡。因惑盡苦亡,故欲界已無蔔居之處,叁禅亦非遊樂之地。叁禅以下的境界,又不是他們的衆同分地,同時他們所修乃是苦樂雙亡的舍禅,故只好在色界天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,准備斷盡其余七十二品思惑,求出叁界,證阿羅漢果。

  阿難。苦樂兩滅。鬥心不交。如是一類。名無煩天。

  阿難!苦樂兩滅,苦樂是對立的,既不欣于樂,又不厭于苦,苦樂不交戰于胸中,故得清淨,心無煩惱,故叫無煩天。身長八萬裏,壽命一千大劫。

  機括獨行。研交無地。如是一類。名無熱天。

  機是弓發箭之處,括是箭承弓之尾端,機如心,括如境,現在機括既然獨行,即弓箭兩離,亦即心境脫節,鬥心不交,能研究鬥心之心亦滅,故謂研交無地,如是一類叫做無熱天。因爲除去一切鬥心的熱惱。身長十六萬裏,壽二千大劫。

  十方世界。妙見圓澄。更無塵象一切沈垢。如是一類。名善見天。

  因修禅定,得天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