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ign="left">余塵尚諸學。明極即如來。
如有些許微塵未盡,尚在諸學地位,都要趕快破盡,直到生相無明都破盡了。這時候,明到極點,就是如來的本體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,要破盡了,才能成佛道。
大衆及阿難。旋汝倒聞機。反聞聞自性。性成無上道。圓通實如是。
在法會的大衆和阿難,都要旋轉你們的倒聞,不再向外馳求,回來反求諸己,反聞聞自性,自然能複性歸真,成就無上道果位。故耳根最易修,最易成,實在是圓通的法門。
既然圓通實理是修聞性,那聞性是怎樣修呢?我們現在參禅,就是修聞性,不要打妄想,要製心在一處來參話頭——“念佛是誰?”綿綿密密,甚至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,離了這個,便是錯過!這個是什麼?就是念佛是誰。用心來念,用耳來聽,聽來聽去,使心神和聞性都溶歸一處,不再向外分散,東跑西跑。只是流光內注,反聞聞自性,功夫久了,自然會成就。故大家要集中精神來修,不要錯過!
此是微塵佛。一路涅槃門。過去諸如來。斯門已成就。現在諸菩薩。今各入圓明。未來修學人。當依如是法。我亦從中證。非唯觀世音。
這是十方叁世微塵數如來,證入涅槃門的一條妙修大路。過去諸佛亦從這門路而修成就,現在諸菩薩,雖未成佛,但亦已得到圓滿寂明,未來的修道人,亦應該依這耳根法門來修,不單單諸佛和觀世音菩薩,就是我(文殊師利菩薩)亦是從耳根反聞而證圓通的。
誠如佛世尊。詢我諸方便。以救諸末劫。求出世間人。成就涅槃心。觀世音爲最。
我誠誠實實地來答佛所問,諸法門中,何門最易成就?同時爲救末劫衆生,出離生死苦海,亦爲聲聞緣覺諸小乘人,要回小向大,勤求無上菩提,成就究竟涅槃心。唯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,是爲第一。
自余諸方便。皆是佛威神。即事舍塵勞。非是長修學。淺深同說法。
其他廿四聖所修法門,都要仰仗佛的威神力加持,才得舍棄塵勞,成就佛果,故不是一般普通初學者所能修。同時對于深智如普賢、彌勒、舍利弗等,當然相應,但對初學淺智的人是不同說法的,只有耳根,人人現具,深淺可修。
頂禮如來藏。無漏不思議。願加被未來。于此門無惑。方便易成就。堪以教阿難。及末劫沈淪。但以此根修。圓通超余者。真實心如是。
頂禮佛,藏即法,無漏不思議即賢聖僧。廿五位聖者皆證無漏果位,及不可思議神通。即是頂禮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原叁寶加被未來一切衆生,對這個耳根法門不生疑惑。這法門既易修,又易成,是堪以教阿難以及末法一切墮落衆生,只要循耳根法門來修,就會超過其他法門而速獲圓通的。所以凡要修楞嚴正定,真實心的要訣就是這個耳根法門。
于是阿難及諸大衆。身心了然。得大開示。觀佛菩提及大涅槃。猶如有人因事遠遊。未得歸還。明了其家所歸道路。
這時阿難尊者及在會大衆,身心了然明白,得到佛及文殊菩薩的開示,知道成佛證入菩提及大涅槃的道理。譬如遠遊他鄉,還未歸來,但現在已明白回家的道路。這是說阿難尊者及諸大衆,雖未證無漏果位,但已明白怎樣修證無上覺道的道路。
普會大衆。天龍八部。有學二乘。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。其數凡有十恒河沙。皆得本心。遠塵離垢。獲法眼淨。
整個大會群衆,天龍八部鬼神,有學羅漢,二乘緣覺聲聞,以及一切初發心菩薩,總共有十恒河沙這樣多,都悟得本有真心,遠離一切塵垢,得到法眼清淨。這即是“想相爲塵,識情爲垢;二俱遠離,則汝法眼,應時清明。”
性比丘尼聞說偈已。成阿羅漢。無量衆生。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,聽了這篇偈頌,就成就初果阿羅漢。還有無量無邊衆知,同時皆發無可比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即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菩提心。
阿難整衣服。于大衆中合掌頂禮。心迹圓明。悲欣交集。欲益未來諸衆生故。稽首白佛。大悲世尊。我今已悟成佛法門。是中修行。得無疑惑。
這時阿難尊者在大衆中,整理一下衣服,合掌恭敬,頂禮佛足,感佛開示,明白旋流反聞,次第解結的事迹,故心裏亦得到圓明快樂。悲喜交集,又憐憫未來衆生和他一樣迷途未悟,爲了衆生之緣故,就稽首對佛說:大慈悲的世尊,我現在已明白成佛的法門,依照耳根去修行,絕對不疑惑而一定會成功的。
常聞如來說如是言“自未得度先度人者。菩薩發心。自覺已圓能覺他者。如來應世。”我雖未度。願度末劫一切衆生。
我時常聽世尊說:自己還未得度,而要先度別人,是菩薩的發心。自身已覺悟圓滿,又能使別人覺悟的,是如來入世所做之世。我雖還未得度,但我願意先度末劫一切的衆生。
世尊。此諸衆生。去佛漸遠。邪師說法。如恒河沙。欲攝其心入叁摩地。雲何令其安立道場。遠諸魔事。于菩提心得無退屈。
世尊,末法的衆生,離開佛太遠,就會有恒河沙這樣多的邪師,大說邪法。那麼,初發心的衆生,想要攝心修道,從耳根來修楞嚴正定,怎樣才能使得他們安立道場,離開邪魔的擾亂,使他們能安心修習,對菩提心能念念增長,不被邪魔所屈服而退失呢?
邪師專門講邪知邪見的事,以是爲非,以非爲是,好像淫欲是不好,但他們竟贊歎爲好,投人所好,令人迷惑。
菩薩有時教化衆生,因機逗教,亦用愛語,但這是慈悲心,不是私欲心。有時知道衆生貪于色欲,故偶然亦現身說法,好像中國唐朝,有魚籃觀音的故事。相傳在某時,村人都不信佛。觀音菩薩便化現一賣魚女人,生得十分貌美,人見人愛,尤其一般青年男人,更追逐裙下,要求和她結婚。魚籃說:“我一人只能嫁一夫,你們這樣多人,故要經過選擇。選擇的方法,是限叁天內誰能背誦普門品便算合格。”當時村裏最少有百余青年男子,他們都爭著背誦,結果叁天後,就有五十余人入選。人數太多,要再經選擇,這次是限七天內,要背誦金剛經。結果七天內又有二十余人合格。人數依然太多,故再限凡在十五天內能背誦妙法蓮華經者爲入選。這次只有一個姓馬的青年合格,因此就選爲新郎,擇日完婚。想不到洞房之夜,新娘心髒病發,便一命嗚呼!大家都十分悲痛,爲她料理後事。這時忽然來了一位老和尚,問你家爲何悲傷。大家將情形詳告。老和尚說:“不會死的,這只是觀音菩薩化身來教化你們!”衆人不信,便開棺檢驗,果然棺裏空空不見屍體,不知何時跑掉!結果村人都皈依佛教,馬新郎更感人生無常,便看破一切,舍俗出家修道。
爾時世尊于大衆中。稱贊阿難。善哉善哉。如汝所問安立道場。救護衆生末劫沈溺。汝今谛聽。當爲汝說。阿難大衆。唯然奉教。
佛雖然是如如不動,但爲利益衆生而請法,佛亦會生歡喜的,故稱贊阿難說:“善哉善哉!如你所問,要怎樣安立道場,來救護末劫的衆生,使不至沈淪陷溺于邪師說法,而失去菩提心。你聽我說吧!”阿難及大衆都唯諾願聽。
佛告阿難。汝常聞我毗奈耶中。宣說修行叁決定義。所謂攝心爲戒。因戒生定。因定發慧。是則名爲叁無漏學。
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