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t">一時合掌。頂禮雙足。而白佛言。我等今日身心皎然。快得無礙。
于是,同時合掌,頂禮佛之雙足,對佛說:“我們今日,身和心都得到舒暢,快樂而無挂礙。”
雖複悟知一六亡義。然猶未達圓通本根。
雖然明白六解一亡的道理,但還未了達圓通的本根,故不知怎樣選擇。
世尊。我輩飄零。積劫孤露。何心何慮。預佛天倫。如失乳兒。忽遇慈母。
世尊!我輩有學聲聞,在生死苦海中,飄流無定,脫不出輪回;所以很多劫來都如孤兒一樣,無人照顧,露宿路邊,今日夢想不到能得和如來參預天倫之分,就如失乳的孤兒,忽然遇到慈母,再得沾法乳,使慧命可以延存。
若複因此際會道成。所得密言。還同本悟。則與未聞無有差別。
如果能藉著幸遇如來的機會,已得飽餐法乳,再能依教奉行,道業自然可以成就。如果只是聽佛的不常開演的微妙密法,而不去躬行實踐,反認爲自己本來可以開悟,那就不但徒聞無功,亦和未聞之前,沒有什麼差別了。
惟垂大悲。惠我秘嚴。成就如來最後開示。作是語已。五體投地。退藏密機。冀佛冥授。
“希望再發慈悲,賜給我秘嚴佛法,完成如來給我們最後的開示。”說完後再五體投地,頂禮佛足,然後退回自己的座位,心裏祈求佛能于冥冥中授以心傳心的密法。
爾時世尊。普告衆中諸大菩薩。及諸漏盡大阿羅漢。汝等菩薩及阿羅漢。生我法中。得成無學。吾今問汝。最初發心悟十八界。誰爲圓通。從何方便入叁摩地。
佛知道阿難要求冥授,但暫不答複,先問二十五聖,從哪一門得到開悟證果。
這時佛對會中諸大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說:“你們各位菩薩及大阿羅漢,生我法中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即在我佛法中,已經證得無學之位。我現在問你們最初發心,依因地心修而悟十八界。究竟以哪一個法門,最爲圓通?從哪一法門下手最爲方便,最易證入正定?”
憍陳那五比丘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在鹿苑。及于雞園。觀見如來最初成道。于佛音聲。悟明四谛。
憍陳那,譯作“最初解”。他是最初開悟的人。“雞園”:據說因野火燒林,當時有很多雉雞,以羽翅漬水而撲滅野火故得名,該地方又有靈氣,故修道者多喜居之。
時憍陳那五比丘,即從座位起立,頂禮佛足對佛說:“我等在鹿苑和雞園修道時,觀見如來最初在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而悟道,就到鹿苑來教化我們五位比丘。我們是聽佛的音聲,對我們說:叁轉四谛法門,而明白開悟的。”
叁轉四谛:“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”這是第一轉。“此是苦,汝應知;此是集,汝應斷(集即煩惱);此是滅,汝應證;此是道,汝應修。”這是第二轉。“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斷;此是滅,我已證;此是道,我已修。”這是第叁轉。
聲音很重要,所以說: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故說話不要拖泥帶水,這樣是沒有人喜歡聽的。佛的聲音最響亮,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
佛問比丘。我初稱解。如來印我名阿若多。妙音密圓。我于音聲得阿羅漢。
當時佛問我們比丘了解沒有?我們都答:已完全了解。所以佛就印證我們,叫做阿若多即最初解。音聲之相雖妄,但其性則真。音聲之體雖無形無相,但其音則微妙而周遍法界,所以我以聲音爲本修因,得證阿羅漢果。
佛問圓通。如我所證。音聲爲上。
佛問哪個法門最爲圓通?照我們所證的,以聲塵爲最上。
優波尼沙陀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亦觀佛最初成道。觀不淨相。生大厭離。悟諸色性。以從不淨白骨微塵。歸于虛空。空色二無。成無學道。
優波尼沙陀,即從座位起,頂禮佛足,對佛說:“我也是看見佛最初成道,但我的煩惱障很重,貪欲心尤強,所以佛教我修不淨觀,觀身不淨,教我觀死後九想觀:(一)腫脹想;(二)青瘀想;(叁)壞想;(四)血塗想;(五)膿爛想;(六)蟲啖想;(七)分散想;(八)白骨想;(九)燒想。我觀這個色身,從種子父精母血已經是不清淨,死後更加可怕。故此,我就生起厭離之心。覺悟到一切色性,生時雖是美麗可愛,但死後非常可怕。如果再將白骨燒了,化爲微塵,還歸于空,豈不是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?空和色是無二無別,因此,得到無學阿羅漢的果位。
如來印我名尼沙陀。塵色既盡。妙色密圓。我從色相。得阿羅漢。
佛印證我名尼沙陀,譯作“色性空”。我的虛妄色塵既然消盡,自性的妙色便現前。自性的妙色雖是微密難知,但它是圓融而周遍法界的。我是從觀想色相,而證得阿羅漢果。
佛問圓通。如我所證。色因爲上。
佛問哪一根最圓通,如我所證,則以色因爲最上。
香嚴童子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。
香光莊嚴童子(香嚴童子),他是童貞入道,童貞出家,雖已證道,但依然叫童子,即從座起頂禮佛足,對佛說:自從如來教我審谛觀察一切有爲相之法。
我時辭佛。宴晦清齋。見諸比丘燒沈水香。香氣寂然來入鼻中。我觀此氣。非木非空。非煙非火。去無所著。來無所從。由是意銷。發明無漏。
那時,我就辭別如來,住在一間清淨靜室裏韬光養晦來自修。後來看見衆比丘,燃燒沈水香。香氣本來是寂然不動的,但居然來到我鼻裏,我就靜靜地觀察它的來源。當然不是從木來。如果從木,應該不必燃燒才有香。也不是從空來,空是永恒的,但香氣不常有。也不是從煙來,因我的鼻並沒有蒙煙。更不是從火來,因世間的火哪裏有香氣。既然來無所從,去無所著,當體即空!因此我的身和意都消亡,根和塵亦消滅,就成就無漏果位。(注:沈水香,即斫香樹,倒地日久,樹皮朽蝕,但樹心堅實,置水不沈,若燃燒少話,香氣四溢,遍數百裏。)
如來印我得香嚴號。塵氣倏滅。妙香密圓。我從香嚴。得阿羅漢。
如來印證我,得香光莊嚴名號。我的虛妄香塵既然即刻消滅,自性的妙香便現前。它雖是微密難知,但是圓融而周遍法界。所以我是從觀想香氣,而證得阿羅漢果。
佛問圓通。如我所證。香嚴爲上。
佛問圓通,照我所證,是以香嚴爲最上。
藥王藥上二法王子。並在會中五百梵天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無始劫。爲世良醫。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。名數凡有十萬八千。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。並諸和合俱生變異。是冷是熱。有毒無毒。悉能遍知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