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體本無可見,而見分定欲見之,遂成結暗爲色,因此見分就不能逾越業相的範圍了。故以業相爲因,轉相爲緣,妄心成自心,非幻成幻法,遂致所聽不出聲塵,所見不出色塵,隨六塵而轉。
色香味觸。六妄成就。由是分開。見覺聞知。
由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種妄塵,而造成種種塵勞煩惱,于是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遂將原來一個精明之體,而分開爲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,不能互用了。
“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”:原本是屬如來藏性,故能一根互相爲用,現在就分開成六種作用。
同業相纏。合離成化。
由上根塵既具,遂有四生。同業即胎卵類,因父緣、母緣和自己業緣相同,就相纏縛而投胎托世。不因父緣、母緣,只因自己的業緣,或者合濕而成形,叫濕生;或者離舊而赴新,即化生。
見明色發。明見想成。異見成憎。同想成愛。流愛爲種。納想爲胎。交遘發生。吸引同業。故有因緣生羯羅藍、遏蒲昙等。
在四生中,佛獨說講人道胎生。因欲令人知所從來。人是從哪裏來的?都是從愛欲而來。這個愛,談情說愛是男女都喜歡的,尤其是你們美國人更喜歡。其實愛欲就是生死之根本,沒有愛欲才能了生死。注意愛欲,亦能了生死,這是怎麼說呢?因人皆從欲愛而生,亦由欲愛而死。好像而所的糞蟲,從廁生,從廁死。欲愛從哪裏來呢?從無明來。欲愛令人昏迷,能注意便能明白,能明白便能看破,若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看破欲愛,才能早日了生死。
【見明色發,明見想成】:中陰身投胎的時候,只見大地一片黑暗,什麼都看不見。但父母有緣處,就見有一點點光,這是妄見和無明所發之色相。即乘光趨外投胎,因妄明見妄境,就生出欲想。
【異見成憎,同想成愛】:男見父,女見母,皆爲異見,就生憎心。男見母,女見父皆是同想,就生愛心。
【流愛爲種,納想爲胎】:這個想及愛流入于父精母血中,就成爲受生的種子在父母方面接受這個想及愛,就于赤白二谛內,結成爲胎。
【交遘發生,吸引同業】:以父母交媾爲助緣,因緣和合,就能吸引過去同業感而入胎。如磁吸鐵,雖相隔千萬裏遠,亦能吸入。
【故有因緣生羯羅藍、遏蒲昙等】:以想愛爲親因,以父母交媾爲助緣,有這因緣遂能結合成胎,就生起羯羅藍和遏蒲雲等。
胎的長成:初七日名羯羅藍,譯作凝滑,即由父精母血凝結成柔滑。二七日名遏蒲雲,譯作泡,成爲泡狀。叁七日名閉戶,意是軟肉。四七日名羯南,意是硬肉。五七日名體羅奢怯,意是形位,亦即枝節,四肢枝節具備。
納想爲胎這個想字,即第八識,亦即中陰身。中陰身前身是人就現人形,中陰身前身是畜生就現畜生形,人生時第八識最先到,無明一動,則無論相隔千萬裏,都可以即刻到有緣的父母身上投胎。死時第八識最後去,要完全離開,身體才凍硬,所以說:“去後來先作主翁。”
按十二因緣來說,男女問題是最初因。爲何男女會生欲愛,這便是一念無明。什麼是無明?無明是無光明,迷惑了不知道。在迷惑不覺中生了欲念便是無明。無明緣生,行就是交媾行爲。行緣識,即中陰身投胎之第八識。識緣名色,即形色四肢具備。名色緣六入,即眼耳鼻舌身意。六入緣觸,即觸覺。觸緣受,即領愛。受緣愛,有領受就發生情愛。愛緣取,有愛便有取。取緣有,取爲己有。有緣生,有有所以要生。生緣老死,有生便有老死。如是相續,生而死,死而生,輪轉不停,都在十二因緣裏,滾來滾去。如明白十二因緣,便不被生死轉。故要了生死,最緊要斬斷欲愛。欲愛斷,無明滅,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。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滅。十二因緣有順生門及還滅門,這是還滅門。緣覺觀十二因緣,深知人之來源,種子不淨,因緣不淨,所以怕生。但斷無明,無明斷,生死亦斷,這是斬草先除根的順序。
胎卵濕化。隨其所應。卵唯想生。胎因情有。濕以合感。化以離應。
這胎卵濕化四生,是各隨他們所應感的業因,而應以業果。胎生的乃因欲愛迷戀之情,所以成胎。卵生是因亂思不定之想,感而有生。如母雞孵蛋,終日坐在卵上,一刻不離。濕生則系濕氣和暖氣而生。化生以厭舊喜新,離此托彼,自有變無,自無化有而生。四生因緣,亦各有多少不同。如胎生有叁緣:父、母和己業。卵生四緣:父、母、己業,再加暖緣。濕生只業、暖兩緣,即己業和日光溫暖之緣。化生只有自己業緣而己。
情想合離。更相變易。所有受業。逐其飛沈。以是因緣。衆生相續。
這情想合離曰生,皆因業感多少而受果報,更相變易即互相變化遷易。情變爲想,想愛爲情,或舍合爲離,或易離爲化,彼此變易不定,沒有主宰。只是隨業而受報,隨善惡之業,而受升沈之報。如善業則上升爲天爲人,惡業則下沈爲鬼爲畜。以這因緣,四生轉換,叁界升沈,死此生彼,相續不斷,沒有停息之日。
富樓那。想愛同結。愛不能離。則諸世間父母子孫。相生不斷。是等則以欲貪爲本。
富樓那,妄想和情愛結在一起,就生欲愛不能舍離。即是說,同想成愛,乃是結縛之因。由想愛既深,如膠似漆,就不能擺脫。既然深結生緣,所以世間的父母子孫,遞代相生,沒有間斷。這一類衆生是以貪欲爲其受身之根本,因同想成愛。愛則生欲,欲則受身。故貪欲爲受生之本,就代代相生不斷。
貪愛同滋。貪不能止。則諸世間卵化濕胎。隨力強弱。遞相吞食。是等則以殺貪爲本。
由于貪愛而有身命,既有身命,大家都要找有營養的東西來滋養身命,所以就貪不能止。只知滋養,不顧殘忍。故在世間,卵胎濕化四生之類,都是以強欺弱,弱肉強食。大鳥吃小鳥,大獸吃小獸,大魚吃小魚,大蟲吃小蟲,互相吞食。又如夏天時蛇吞老鼠,但冬天時蛇常冬眠,就反爲老鼠所吃。這類皆以殺貪爲其生死不斷的根本。
佛在世時,有大鳥名大鵬金翅,其翅長叁百由旬,每一由旬等于四十裏或六十裏或八十裏。它最喜歡吃龍,逢饑餓時,便把翅膀一扇,將海水扇開,然後啄吃海龍。當時海龍幾乎被吃光,故龍王到佛處求救。佛同情所請,即招大鵬金翅鳥至佛前,告訴它說:“以後不要再吃龍,以免斷絕龍種。”大鳥說:“若不吃龍,則必餓死!”佛說:“不會的。我和我的弟子,以後每逢吃飯時,都給你送飯。”故佛教裏,僧衆們每午餐時,一定念變食真言,然後將少許飯(七粒米)送至外邊,這便是送給大鵬金翅鳥吃。並念施食偈曰:“大鵬金翅鳥,曠野鬼神衆,羅刹鬼子母,甘露悉充滿。”
以人食羊。羊死爲人。人死爲羊。如是乃至十生之類。死死生生。互來相啖。惡業俱生。窮未來際。是等則以盜貪爲本。
人食羊肉,羊豈甘心爲人食呢?等到宿業還完後,就會托生爲人。食羊之人,又豈得世世爲人呢?等到惡業成熟的時候,就墮落爲羊。人羊轉換,互償舊債,互來相食。不獨人之與羊,乃至十類衆生。(十類衆生是:胎、卵、濕、化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,共十類)亦是這樣。生生死死,輾轉報複。我殺你,你殺我;我食你,你食我。這惡業是與生俱來,寸步不離的。這是以盜貪爲本。不予而取叫盜,殺羊而食其肉,是犯盜貪戒。有人不信這理論,如不信不妨試試,只可惜一墮落畜生,就不容易聞法修道。所以佛經說:“一失人身,萬劫難複”。又說: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。所以要趁做人的時候,趕快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