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修行。佛法難聞,好像在美國來說,有多少人能講楞嚴經,又有多少人能聽楞嚴經。

  

  

在梁武帝的時候,佛法甚盛。無論家有喜慶哀喪,皆請法師念經,來說幾句吉祥話。當時有一富翁,娶孫媳婦,就請志公來念經。志公一進門便說:“古古怪,古古怪,孫子娶祖母。”什麼原因呢?因孫兒兩歲多的時候,祖母病重將死,就拉著孫子之手說:“我什麼都不挂了,只有這個小孫子放不下,將來有誰人照顧他呢?”拉著小孫子之手而死。死後見閻王,閻王說:“既然你這樣挂念孫子,就放你回陽間做他的太太吧!”所以她就投胎爲女身,長大後,遂被孫子娶回來做太太。爲何志公這樣說呢?因志公有天眼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,能知道前生的事。他又望裏面看,就說:“女食母之肉”。原來有個女孩正在吃豬蹄,是她前世母親,而今生投胎爲豬而被殺。又往鼓樂房看,說:“子打父皮鼓。”有人在打鼓,鼓皮正是他父親前世做驢之皮。又往炕上看:“豬羊炕上坐”。前世都是豬羊,現在卻轉生爲人,坐在炕上。又往鍋裏看,“六親鍋裏煮。”前生是六親眷屬,今世卻墮落爲畜生,爲前世之豬羊來烹煮。所以志公禅師歎道:“衆人來賀喜,我說都是苦。”衆人都來賀喜,我則說都是痛苦啊!這就是衆生互相啖食,互相殘殺的例子。

  

  

汝負我命。我還汝債。以是因緣。經百千劫。常在生死。

  

  

負即是欠,你欠我命,你就要還我命。我欠你命,我亦要還你命,所謂殺人償命,欠債還錢,必定要互相償還。就是今世僥幸不還,但千百劫後,怨仇相遇,亦一樣要還清。因此之故,衆生時常在生死苦海中,不能出離。

  

  

汝愛我心。我憐汝色。以是因緣。經百千劫。常在纏縛。

  

  

愛心生出就是無明,你愛惜我的心,我亦憐惜你的色,這是無明惑業爲因,現行爲緣,想愛永結同心,不願分離。就經百千劫,都被欲愛所纏縛,不得脫離。男女癡愛纏綿,山盟海誓,永不分離。甚至說:“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爲連理枝。”即是百千萬劫,如膠似漆,不能分離。

  

  

唯殺盜淫叁爲根本。以是因緣。業果相續。

  

  

業果的由來,皆因殺生、偷盜、淫欲,這叁種貪習種子作爲根本。有這種因緣,所以業果就相續不斷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

  

  

業果相續支持衆生相續;衆生相續,支持世界相續;世界相續,又回來支持業果相續,來回不息。如果覺得這個花花世界是好,就在這裏玩樂,如果覺得不好,就趕快回家。家在哪裏呢?就在佛的常寂光淨土。

  

  

富樓那。如是叁種顛倒相續。皆是覺明。明了知性。因了發相。從妄見生。山河大地諸有爲相。次第遷流。因此虛妄終而複始。

  

  

富樓那!如上面所說叁種相續——世界、衆生、業果——皆是顛倒妄相,從真起妄而有,亦是覺上加明,而變爲無明。從無明便生虛妄的了知性,因而發生山河大地,諸有爲相。既從妄見來,終而複始,沒有停息之日。

  

  

所以一切有爲法都是從無明所生,無明是有爲法之母體,故我們要破無明,才能見到佛性。不破無明,就不能見佛性。

  

  

古語說:“生時糊塗去時迷”,人生便是這樣,生時不明白從何而來,死後更不知往何處而去。一天到晚,爲名爲利,爲衣食住,忙忙碌碌,有何意思!人生最多不至一百歲,所以說:“人生七十古來稀,先除少年後除老,,中間所余無多時,又有一半睡著了!”少年即十五歲之前,無多大作爲。年老即臨死前十五年(此指一般人,不包括意外夭折者。)老年時,身體龍鍾,眼花耳聾,牙脫發白。故除了十五少年及十五老年,中間再除睡眠、穿衣、吃飯,所以最多只有廿多年可做事,時間是很短促的。

  

  

這使我記得一個公案。從前有叁位老翁,大家大過年時聚餐談話。其中一位六十多歲老翁說:“今年酒席筵前會,不知明年又少誰?”意思是今年大家在一起,不知明年誰先死。一位七十歲老翁說:“你說得太遠了。我則以爲,今晚脫了鞋和襪,不知明天穿不穿。”即是今晚脫鞋襪睡覺,不知明天還能不能起來穿鞋襪呢!最後八十歲老翁則說:“你們都說得太遠。我則以爲這一口氣出去,不知那一口氣能吸回否?”即是隨時都會死。他們都爲生死而擔心,但是否能了生死,還是一個謎。除非遇明師善知識,指點他們了生死之路,才可以解決生死問題,才不致在生死輪回中流轉。

  

  

又有人死後向閻君訴說:“何不先通知,使我可先預備。”閻君說:“已通知你很多次了,好像你鄰居小孩出世而夭,這是第一次告訴你,人命是無常的。又你之眼花、耳聾、牙脫、發白,皆是屢次警告你,時日無多,死期將至。但你還執迷不悟,還來怪我不先通知。你既然這樣愚癡,又吃太多肉,現在業果成熟。就打發你去投胎爲豬吧!”

  

  

業果相續的問題,真是危險,諸位應該早日反省,怎樣才能了生死,不再輪轉生死海中。有人說:“我要出家修道,才能了生死。”要出家,便要真心出家,如法持戒,專誠修行,不是說出家便出家這麼容易。有人說:我現在才覺得,人生真無意思,不如早點死更好。這是愚笨的思想,就如上邊所說,太愚癡,便會墮落爲豬,不知何時才能轉生爲人。你們現在學楞嚴經,楞嚴經是開智慧的寶典,要好好地學,便能徹底明白世界、衆生、業果相續的道理,漸漸與它脫離關系,冀得早日解脫。如果和誰都無關系,豈不變成孤立嗎?不會的,你已和佛有關系,和菩薩做親戚,和阿羅漢做兄弟,怎會孤立呢?

  

  

富樓那言。若此妙覺本妙覺明。與如來心不增不減。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。

  

  

富樓那聽完佛說明叁種顛倒相續因緣之後,又再問佛:假若這個本來就是妙覺,根本就是妙而覺明的,即是等于如來藏性。不增不減,在佛的份上也不多一點,在衆生的份上也不少一點。佛具足本妙覺明,衆生也是具足本妙覺明。既然是這樣,爲何無緣無故又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種種有爲之法相呢?

  

  

如來今得妙空明覺。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複生。

  

  

富樓那生起一種懷疑心來,懷疑衆生的因性,即佛性是有開始。但佛的果位是否亦有終了的時候?即衆生有開始做衆生的時候,佛是否亦會終了不成佛,再做衆生呢?所以再問佛,如來現在已得到妙空明覺,已經反妄歸真,沒有習漏亦沒有迷惑了,但不知山河大地,以及種種有漏習氣——將來會不會再生出來呢?就是說如來現在已證果成佛了,但將來還會不會再生出無明來呢?

  

  

衆生是由無明生出來的。成佛之後就沒有無明。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煩惱是從無明生的。等覺菩薩,只是等于佛的覺悟,還沒有證到佛的果位。佛的果位稱做妙覺,因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。

  

  

佛告富樓那。譬如迷人。于一聚落。惑南爲北。此迷爲複因迷而有。因悟所出。

  

  

富樓那以爲山河大地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,都是依真起妄,依真覺而生出無明來。那麼成佛後,習漏已盡,是否將來還會生出無明來呢?佛聽富樓那這樣問,就告訴他:譬如一個迷途的人,在一個聚落,即大家居住的地方,迷失了方向,把南方當作北方,那麼他是不是失去北方呢?不是的,南方依舊是南方,北方依舊是北方,只是他迷失方向和本覺,就生出無明來。你認爲這個迷惑是因迷而生出來,還是因悟而生出來呢?

  

  

富樓那言。如是迷人。亦不因迷。又不因悟。何以故。迷本無根。雲何因迷。悟非生迷。雲何因悟。

  

  

富樓那答:像這個迷人,一定不是因迷惑而生出迷,亦不是因覺悟而生出迷,爲什麼呢?因爲迷本來是無根的,迷根本沒有種子,怎會生出迷來,好像草有根有種子,就會生出草來。既然已經覺悟了,更不會再生迷惑。因迷和悟是相對立的,有悟便無迷,有迷便無悟。怎可說迷是因悟生呢?

  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