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非常金剛經 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,人與人若保持一定的距離時好相處,若是太近,就會開始鬥爭。聽說中國人打群架皆輸,單打獨鬥都贏,這意味著團結力弱,鬥爭性強,一個對一個,對立性很大。中國的武俠小說,兩個人在一起就要論工夫。爲什麼?對立性!看看誰比較高竿而已。所以,對立是人生最不幸的災難,只是你渾然不覺罷了。因此,須菩提以此問世尊,其實就是要提醒我們人生的實際問題。接著看下面的經文。

  「佛言:善哉!善哉!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」。現在佛陀這樣回答:須菩提,你的問題問得很好,就像你說的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「善哉!善哉!」就是贊歎,贊歎他問得很好,重複一再地贊歎。

  如剛剛所講的,這是人生中至關緊要的問題,若能在此處覺醒,才是真正的學佛,而非請一尊佛像擺在家裏,寫上佛光普照,才叫信佛,那只是一般信仰。在這個地方發心,才是真正的發心,真正的佛教徒,真正的佛弟子。這樣,才能真實地進入佛法境界,如此你的人生觀會整個改變。

  「如來」即是自性。一般解釋成「如來就是佛陀,佛陀善護念所有的修行者,會教導修行者。」這樣解釋,當然也說得過去,但經文的真正意思是指,對于覺醒的人,自性會不斷地成長。各位,學佛人,人生最大的福報就在于覺醒,而非拜佛陀、拜佛像、走入佛門、聽從師父的話,雖然這也是一種福報;能夠有個人降伏其心、教導他,那當然是一種大福報,不過卻屬世間法的福報。如果我們能從生命中真正覺醒起來,那便是宇宙中的大福報,而不僅僅是生活中的福報而已。

  多生累劫以來,從凡夫變成聖人最重要的關鍵就在這裏,看你是否能夠在此處覺醒。不管過去種種如何,現在覺醒了,未來的種種就從今天開始。覺醒後,你開始步入正軌,不再墮入叁惡道。現在處于「人道」,覺醒後,一定是往進步的方向,朝向比人道還高的階段邁進,不可能墮落到更低的地方。

  沒有修行的人,他不知道自己是在造業或造福,所以會六道輪回。若能覺醒,則只有往人、天道或出叁界,不至于墮落。我們要了解這個真實意義。真正的覺醒,不僅僅是這輩子學佛最大、最重要的福報,同時還包括了過去和未來。爲何是最大、最重要的福報?因爲沒有覺醒,無法離苦得樂,頂多是累積一點後世的人天福報,等到下一世有了福報,卻依然沒有覺醒,再度造業,然後又墮落,這就叫「隔世冤」。這輩子受苦修一點福報,後世受福時又造業,第叁世時又墮落而受苦,這種隔世一再受苦的情況,真的是很冤枉。

  能夠覺醒,則大不相同。覺醒後,我們會把迷惑、顛倒、對立、無明都放下。修行進步的快慢與否,端賴個人的善根而定。但快慢並不要緊,至少不至于墮落,是不是?這也就是爲何我一直強調「覺醒」是人生中最重要、最大的福報,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並非我老王賣瓜說瓜甜,因爲確實是如此!

  世尊說,須菩提你問得很好,切中了人生最重要的問題,如你所言沒錯,我們的自性會一直成長起來,會護持、護念你的善根、正念,在修行成長的過程中,它自然會給你一個明確的指導,並適時地出現。

  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在開始用功時,其修行過程是可以自行勘定、校正的,自然會自我調整。舉例而言,有個人問:「師父啊!我可以學佛嗎?」我說:「當然可以!」他又說:「但我學佛有叁個條件:第一,我要吃肉,不能叫我吃素;第二,不能阻止我喝酒、抽煙;第叁,不住廟裏。」我告訴他:「沒問題,這些不遵循不打緊,但若要學佛,要作個功課。」他問什麼功課?「要以虔誠的心來誦經,你提的那些條件可以不遵循,但誦經時不能吃肉,也不能喝酒。」他說:「只有誦經時,那沒問題!」

  過了半年,他說:「師父,我覺得吃完肉再誦經不太妥。」我說:「那你不會誦完再吃。」他說這樣好。我問他什麼時間誦經?他說:「早上誦經,所以早上都沒吃肉,下午再吃。」你看,他無形中就漸漸吃早齋了,對不對?又過了半年,他來了,又說:「師父,我覺得這樣也不對,誦完經再吃肉,好比做完好事再做壞事,所以我幹脆全天吃素。」他有虔誠心,不知不覺就開始改了。後來,他太太告訴我:「師父,我同修不知何時把煙也戒了。」

  爲什麼會這樣自我調整?那就是自性的護念,它自然一直生出來,一個真正虔誠的人在用功時就是如此。所以,你是否已經感受到學佛的重要?因爲有虔誠心,所以會不斷去改、去調整。就像剛剛那位同修一樣,抽了五十年的煙就像自己的老婆一樣,每天都要「牽手」的,但學佛後,他自己會改,心性自己調整,便自然放下了,這叫作「善護念、善咐囑」。

  自性是清淨、純善的,在這樣的狀況之下,不需勉強,它自然會很妥善圓滿地自行調整,自然改正。怕的是你很固執:「誦經時吃肉,反正佛祖也沒看到,吃完嘴巴趕快洗一洗就好了。」若是自找理由,那就不會進步。這位同修他不找理由,只覺得不能騙佛祖,那就是所謂的善根。自性的善根,它會自然地不斷增長。學佛若能像這位同修那般虔誠,想要了生脫死就快了。

  大家對于佛法所說生命中人性的純善、善良、清淨若能認識、了解,會感覺真的不可思議。我們本來是很清潔的一塊白布,現在被社會的貪瞋癡染得五花雜色,失去了本來面目,一旦發覺到那種清淨、純白面貌時,自然就會放下那些染著。接著再看經文。

  「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善男子、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「汝今谛聽」,「聽」就是要會聽,不要聽錯了。人常常會聽錯話,別人好意提醒我們,我們卻往往扭曲別人的意思,那就是性不純;「當爲汝說」,詳細來跟你說;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,當你覺醒到自己必須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時,那麼安住在覺醒這邊就對了,不要再回到迷惑那邊。

  雖然何謂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,我們還懵懵懂懂,甚至完全不知,但是安住在這邊就對了,因爲「如來善護念、善付囑諸菩薩」,自性會自然增長,一切會自然到來,所以佛陀只講到這裏爲止,總而言之就是如此而已。

  你無法了悟《金剛經》,是因爲不了解凡夫和行者的這兩個階段,而這兩個階段的關鍵就在于「發心」,亦即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;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就是覺醒到凡夫追求社會名利、生存及種種對立、計較、爭奪、顛倒的生活是不對的。人生應是一種和合、一種圓滿,而這又是什麼呢?覺悟到此才是重要的,但一般人很難通達。你若能覺醒,那就安住,然後一直往前、一直往前,那「這邊」會一直成長,等生處轉熟,你自然便知道怎麼處理了。

  在修行過程當中,第一個階段叫作「摸索階段」,因爲要如何修行,我們一開始不知道,所以要先摸索再說,待熟悉了,一下手便即成功了;若未經摸索階段,你一下手,也許會有小悟,但只能算是一種概率,接下來就沒有了,因爲你仍舊不知道要怎麼修行。

  人生中過程中,不少人曾有過這種悟處:「以前我有過這種感覺、我以前就是這樣……」然而只悟過那麼一次而已,後來再也沒有了。這是因爲沒有常常去進行,好比捉魚,第一次下手就捉到了,但僅此一次而已,因爲沒經過正確的訓練。何謂正確的訓練?就是遇到任何狀況,不管對或不對,頭一個先將它打破──那個不對!──你,才不會執著!

  修行是什麼?自我是什麼?我執是什麼?迷惑是什麼?顛倒是什麼?真如、發心、真我又是什麼?各位,這些都要自己慢慢摸索。若第一次捕捉到了,把它打破,「這個不對!」然後經過一再地摸索,第二次、第叁次又捕捉到了。每次你都能捕捉到,那才是修行。所以,第一次就捕捉到的人,是有福報,但這個福報會障道,它可能讓你一輩子停留在那個地方而不知如何深入修行。

  沒有深入探討就不會進步,會永遠停滯,這部分希望各位多注意。世尊就是這麼簡單提醒各位,總說在于提醒我們,把心安在「這邊」就對了。

  「唯然世尊,願樂欲聞。」須菩提接著說:「世尊!我和大衆們都很歡喜聽您的開示,請繼續詳細地爲我們解釋。」「唯然世尊」,就是須菩提繼續替我們向世尊請法。這屬于第二分,須菩提請法的部分到此結束。

  

《非常金剛經 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非常金剛經 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