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半天你才说自己是修念佛的;或者师父跟你讲念佛,而你却说是学参禅的,那就很难接上线了。
这种情况,其实表示已经发心一段时间,虽然有空才偶尔念念佛、数数佛珠、坐坐禅,但不要紧,重要的是,如何运用这个方法降伏其心,把心安住?所以方法要有,不要每次一诵《金刚经》,脑袋就「空空」或电视剧情一幕幕跑出来。即使真的如此,也没关系,接受这个现况,这时,把念头拉回来,放在「该如何以诵经的方法安住这个心、降伏这个心?」
须菩提请法的涵义是,我们的自性能护念这些发心菩萨,但菩萨发心后,往往为世俗所迷惑。他有发心,并非没发心,只是发心后世俗的习气仍然很多,这些我们必须有所了解。学佛固然很好,但世俗又不可免。各位应该有过这种感觉,刚初发心想做功课,却很难挪出时间。其实,刚开始不用多,十至三十分钟就可以,一年后要增加到二小时,慢慢自然就会有时间。时间从哪里来?就从减少聊天来,少聊天,时间就多出来了。
不信你注意看看,还没开始做功课时,时间花在哪里最多?讲电话,开「话」展。有人电话拿起来,一聊两小时。当你开始做功课以后,讲电话的时间自然便减少。你会做完功课后去买菜,然后赶紧回家煮饭,即使路上遇到朋友,也是寒暄两句,而不会像以前那样聊个不停,浪费很多时间。
开始做功课后,你的发心会不断增长,此时,应该开始有能力转外境了,而不是老被外境所转。凡夫都是被外境牵引的,虽然刚开始你并非任何外境都能转,会有很多地方转不过来成了烦恼,像孩子不听话、事业不顺、身体不好……等,这些都是根本烦恼,你不可能一下就能转。好比你对一个病人说:「把痛放一边,阿弥陀佛念下去。」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、真的拥有这种工夫?所以,初期只是训练自己将这些烦恼减少。以前还没开始痛,你可能会想:「唉哟!快痛起来了……」然后赶紧准备好等着痛,现在则是忙着做功课要紧,痛起来:「管它的,等痛得受不了再说!」然后你发现,功课做完了,怎么没痛?于是这一次就过了。各位,如果过得了一次,以后每次也都能过得去。
事业也一样,原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,你却杞人忧天:「完了,完了,天快塌下来了。」真的塌下来再说嘛!本来可以想办法解决的,你却不解决,所谓「哀莫大于心死」。现在,你开始做功课,心想,做完功课再说吧!当别人来要债时,恰巧你做完功课出来,那时内心很祥和,于是就很诚心对他说:「很抱歉,现在还没有钱,但我一定想办法还给你。」他本来很凶,受到你祥和的气氛、磁场所影响,心一软,不但暂时宽容你,还鼓励你继续努力奋斗,等有钱时再还他。
做功课会稳定人的心性,心性稳定后,自然会产生一种很祥和的磁场,身体和事业便会自然改善。如果你认为那是菩萨或佛陀慈悲加持,那也不妨,实际上是你自性开始用功以后,情况自然改变。
因此,一旦发心后,一定要想办法做功课,不管念佛、诵经、参禅、打坐或持咒,都没关系,一定要做一门功课,因为这样才能有所调整,否则你会没有标准。假使你只会问:「师父!请告诉我,怎样才会开悟?」开悟又不是剖西瓜,让师父一剖就开了,一定要有一段前行准备,否则绝对不可能达到。
「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以这句话为例,六祖惠能大师刚从山上捡柴下来,放下木柴正要休息,刚好听到人家诵《金刚经》,诵到这句,他就开悟了。可是,各位已经听过几次了?你开悟了吗?
因为我们没有助道资粮,他有助道资粮。在那个时代,他能够听到《金刚经》、听闻佛法,加上他对人生有所觉醒,想从无明、对立、颠倒的环境中脱离,所以一听这话,马上就开悟了。
人若尚未觉醒,未曾想过要脱离,就不可能会发现「自己的心很乱,该如何处理?」倘若对于无明、对立、颠倒有所觉醒,想要放下到「这边」来,但老是受「那边」影响,那时就会开始想:「心要如何安住?」
你明知「那边」有错,不想去,要如何安于「这边」呢?人家说,吃素很好,功德很大,可是你看到卤猪脚又觉得好香,这就是对你的影响,但这个影响你不懂得处理。所以当人家说:「如何安住其心、降伏其心?」六祖惠能当下听到,就觉悟了,而我们却非得要放下「那边」才能到「这边」来,可是「这边」刚进来,「那边」又一直干扰。这时,你才会开始思考如何不受干扰,那么「如何安住其心?降伏其心?」这个问题便出现了。须菩提现在就是以这个问题向世尊请法。
〈页52-页65〉
前面谈到「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很多同修很用心常常在找这个心,心是什么?心在哪里?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心时常在起作用,你感受不到。譬如你问我:「那个心在哪里?」当下,在问的「那个」就是心,若你要另外再找是找不到的。「那个用心」,就是你起意发问的「那个」。但我们都会说:「啊!在哪里?我怎么感受不到?怎么都不知道?」这种情况,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假设的前提,也就是追求有形的心、追求那个会跳动的肉团心,而不是真正的心。
这个人没爱心、那个人没信心,讲的全都是心,心的用途极为广泛、普遍。意志坚定时,会形容那是信心;对人充满关怀时,就说是爱心;对人很悲悯,会说有慈悲心。心只有一个,只是用处不同,端看用在哪个地方、哪一方面。然而,一般人常讲的心都是「世俗心」。当你的心,意识到世俗的迷惑、颠倒、对立、无明和痛苦,觉得应该找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、方法,以达到十全十美的人生境界、目标时,那就是觉醒。
不管你用哪种名词、哪种话语形容这个目标,都没关系。有些人用「老母娘要把我们收圆,通通带回去」来形容这个目标,对他们而言,这是人生最圆满的目标,或者说「走走走,大家都来信他,都来去天国」,亦或是鼓吹「我们大家一心不乱,来去极乐国」,这些,都是他们所崇尚的十全十美的境界。
这十全十美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都无所谓,毕竟只是表法不同而已,最重要的是,要如何到达那个境界?那个境界,并不是这样说一说就人人都可以达到。每个宗教都标榜「你来信我就对了!」意思是说,信我之后,必须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去实践,否则就无法到达那个境界;你依照到达极乐国的方法去做,就会去极乐国,不会跑到天国去,是不是这样?我说的是天国,你却按照到老母娘那里去的修法,怎么找得到天国呢?所以各人说法不一,这就是「语言表达」差异的问题。
我们觉醒以后,所要发心的地方,应该是一个实际的状况,然而,你对于自己所要追求的十全十美的境界,到底是哪一种,是否真的了解呢?或只是道听涂说,把它拼凑为「那个地方有一池水,池水乃七宝所成,里面的水是可口可乐加百事可乐加黑松汽水加果汁……」八功德水是这样吗?不是指那个相。那它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?最重要的是,如何到达那个目标?用什么方法?要走哪一条路?怎么做?这个才是最实在的。
觉醒后,亦即当你从凡夫迷惑颠倒觉醒过来时,心又应如何安定下来呢?觉醒的心若没有安住,会常常退转、再度迷惑、再度颠倒、再度对立,然后又得再度承受那种痛苦,此即是关键之处。我们虽然有觉醒,但心常常退转,以现代语言表达就是「我也很想学佛,只是学一日,休三日」。师父说「念佛」,你也念了,只是偶尔想到,或初一、十五才念一念,若是如此,就是心尚未降伏。
经文此处的意思是,现在觉醒过来的这个心,要用何方法让它常常安住于「这边」,而不要常常跑回去旧的「那边」,就行者而言,这叫「生处转熟」,生的要怎样转成熟的?熟的要怎样转成生的?
举例而言,你住在嘉义,对嘉义很熟,假设你搬到台北,对你而言,台北就很生疏。为了要在台北住下来,你一定会想办法去熟悉、了解台北,不会为了买一支牙刷、一包卫生纸而跑回嘉义。因为你已经搬到台北了,对于原来熟悉的地方会转成生疏,「那边」就会放下;对于台北,会由生疏渐渐转成熟悉,这就叫「生处转熟」。至于要怎么转?每个人的方法不同。
那要如何把心安住在觉醒当中、如何降伏呢?关键在于发心的正确与否。发心若正确,心不会退,否则很快便即退心。例如,有一回我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休息,舒展一下筋骨、散散步。那时,有个人走过来说:「大师啊!我看你们出家人的生活很好。」我问道:「如何?羡慕吗?」他道:「很羡慕,我能像你这样出家吗?」我问:「你为何想出家?」他答:「看你这样,出家好像很自在。」我说:「若你只是因为看我这样而出家,那你出家肯定会很辛苦,我现在还是烦恼中的凡夫,你这样跟我出家,发心的对象不对。」当然接下来说的,他就听不懂了;他只是看你自在而感到欣羡而已。
发心,如果是为了单一的目标,很快会退心。你一定要觉醒到「人生的苦在哪里?」而发起「要如何把苦消灭掉,到达无苦的极乐世界」,这样就不至于退心,才可能安住而得以培养自性。否则,依外相而发心,就会产生这种情况,「奇怪,别人出家不用做那么多事,怎么我出家要做那么多事?」其实,别人之前已经做了好几年了,只是你没看到;或是,「他一诵经就懂,怎么我都看不懂?」因为你没有经过基础训练嘛!所以,只看到别人的外表而发心,绝对会退心。
真实的发心、真实的深入,关键在于对人生有所觉醒,一旦从生命中觉醒过来,你的自性自然会成长。那个自性的成长,即是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、善付嘱诸菩萨」。如此,你就能安住、降伏自己的心,否则我们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响而退转,更何况我们一般的思考方式都是对立的。举个明显的例子,女孩子看别的女孩子,第一个印象往往是「她比我漂亮吗?」要是没有,就放心了,若是比我漂亮,那就站远一点,怕被比下去了。此即是对立性!
人性有这种对立,…
《非常金刚经 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