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。一年后,世尊问舍利弗:「你觉得我的法如何?」舍利弗说:「难得!难得!真是希有难得,我愿当世尊的弟子。」舍利弗就这样进入了佛门。一般的记载是,双方一问一答后,舍利弗就皈依了,其实不是,舍利弗住了一年后才皈依。
这个消息传开后,舍利弗的好友目犍连想:「怎么会这样?瞿昙是个什么人物,非得好好探个究竟。」印度人很喜欢辩论。目犍连找到世尊时,世尊坐在上位,舍利弗在下位,目犍连看得很生气,说道:「我的好友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怎会输给你,我非得好好和你辩论不可。」世尊说:「你若要和我辩论,就得先住一年。」目犍连也答应了,心想:「一年后肯定赢过你。」那时候,舍利弗就知道目犍连输定了。
空性的展现是极为殊胜的,只是我们无法了解,在日常生活中还执着于「见山是山、见水是水」的阶层。这些大阿罗汉,未见佛陀之前,都经过了相当的训练,只差「那么一点」尚未突破而已。现在,经过世尊那么「一点」就开悟了。开悟后,虽犹然是「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」,但境界已完全不同。所以当我们还在「这边」时,若要去了解「那边」,相当困难,因为两边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。
第二,「希有世尊」的另一个意思是,赞叹法的殊胜。「法」并非希有,它本来就存在,只是以我们目前的眼光还看不懂。各位,生命本来就很殊胜,但因每个人都太过忙碌,一天忙过一天。晚上,一躺下就像昏倒,隔天闹钟一响,又惊醒了。不是昏倒就是惊醒,所以日子怎么过的并不清楚。一天中,清醒的时段都是在忙碌中度过,所以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「欣赏」度日。
各位留意看看,你连吃饭都无法欣赏:「赶快吃一吃,等一下要洗碗筷了!」吃东西原本应该是一种享受,我们却很少好好地、仔细地品尝一番,都是大口大口吃,毫无享受可言。「好吃」,应该是细细咀嚼、品味,然后喝个汤或漱杯水,回味一下,再吃一口。可是我们都是「好吃!好吃!」然后便囫囵吞枣地「扫」进肚子里,就像倒进馊水桶一般。所以,吃饭慢的人比较好命,好命不是指福报大,而是懂得享受、欣赏人生。做事慢的人,通常也比较好命;你留意看看,精明能干型的通常比较歹命,业力较大。急性子比较聪明,懒散者比较混沌;懒散的人混混沌沌过一日,也是二十四小时。
一位同修在德国的银行领钱,银行的人请他等一下。那个行员等,那位同修也在等。等什么?等计算机打印出来。如果是我们国内,行员可能会趁等机器的时间,顺便处理其它的客户,等一打印完,也办完几个客户了。他们不是,你等,我也等,等办好了,拿给前面这位,后面的稍等一下,我喝杯茶后再开始。他们的生活很自在,我们的行员则忙翻了。台湾的办事员如果像他们那样做事,隔天大概就卷铺盖走路了。我们这里工作不容许如此自在,这就是「业」。
我们能否将脚步放慢一些呢?你看,台北人就很歹命,走路硬梆梆,霹雳啪啦,过马路像打仗,紧张兮兮闯过去,若有人过马路慢一点,汽车就猛按喇叭,催你用跑的。台北人是不是很歹命?因此,须菩提看到世尊这么自在、安定心性地过生活,便赞叹说:「希有世尊」。
「须菩提启请」,他问的就是如下两句:「希有世尊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咐嘱诸菩萨。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这是须菩提请法所提出的问题。他说,世尊!佛法是这么难得、殊胜,可以如此自在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,那我们的自性,应如何护念这些发心的大德(即「善护念诸菩萨,善咐嘱诸菩萨」)?这里的菩萨,是指一个从凡夫境地,开始警觉到眼前的生活是错误的,想要调整到正确方向的人。虽然,他一时之间还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,不要紧,依然可以称为菩萨。如果日常生活中仍旧迷惑颠倒、执着、无明、对立,那就称不上菩萨了。
当你开始发心,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时,自性会生起、会开始去找寻一个目标。你注意看看,一个迷惑颠倒的人,定然是张大眼睛,四处搜寻哪里有钱可赚,或如何和人竞争,脑筋尽想这些。如果已经开始思索如何让人生变好,偶尔做些善事,不和人计较,那就已经在转变了。虽然刚开始观念、想法、目标不尽然正确,方法也尚未找到,但人生毕竟已经在转变了,只是变化多少的问题而已。这当中,他的自性开始会去寻找、思考:「这样做对吗?这样做好吗?」所以,有些人事业做得很好,很赚钱,但有时也会把机会让给别人。这是人性的一种觉醒,觉醒到钱固然好赚,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时间,生命也要珍惜,否则哪一天人倒下了,又有什么用?他会开始懂得放下,这就是一种觉醒。
有一位事业家生意做得不错,每次和我讲话,就有打嗝的现象。我提醒他胃可能有问题,应该去看医生。他说:「大家都这么说,问题是我哪有时间看医生?」结果几个月前,他太太跑来找我,说她先生已进急诊室开刀,问我怎么办?我问她,先生说了什么?「他问师父该怎么处理?」我说:「当然是给医生看呀!」难道师父能帮他开刀吗?他还没有觉醒。
我要她转告自己的先生,病好了之后,每周最好留两个晚上在家,一个晚上自己好好坐在家里,不说话、不接电话、不做事。她问,静静坐在那里做什么?我说,我已经告诉过他了,等他自己想通了再来找我。
另一个晚上,我要他在家陪妻儿、父母,不做事、不接电话。整天忙,一辈子忙,总要拨点时间给父母、妻儿,拨点时间给自己,即使倒杯开水,喝上一晚都不要紧,或者自说自话也没关系,否则你连自己讲话是什么模样,都不清楚。我们每周最少要留两天的时间,给家人和自己,这一定不能少。
人,一旦能自我觉醒,能开始拨点时间给自己和家人,便能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,与家人的相处也会开始转变。
有位同修说,她先生很忙,每天上班前,孩子都会缠着他。有小孩的人,就能了解这个情况。有哪个爸爸没有偷偷开溜,或连哄带骗、威胁利诱才能脱身的经验?「等爸爸回来,买个洋娃娃给你。」爸爸下班后,孩子眼巴巴期待着洋娃娃,却只见爸爸两手空空回来。这种情况在无形中会造成孩子人性的偏差而不自知,等他长大,要纠正就很难了,因为那种行为模式已经深植他的脑海。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告诉孩子:「爸爸要去上班,下班回来再跟你抱抱。」不要老是编些谎话骗他。也许你觉得买糖果、玩具是疼小孩,却没想过回来要去抱孩子。事实上,孩子看到你回来,会有渴求你抱的那份温暖和那份人性。
我们每周最少要有一天留给父母、妻儿,和他们聊聊天、讲讲话,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,否则赚那么多钱有何意义?家人要的不只是钱,那份温情、天伦、幸福比钱还重要,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取代。夫妻情、父子情、母子情……都是无可替代的,爱无法替代,所以一定要拨出时间,否则一旦失去了爱,人性的缺憾将难以弥补,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性的堕落。
我们现在仍处于凡夫阶段,应该有所觉醒,「觉醒」这一点至关紧要。人性要如何教育、如何训练?人格要如何才能完美?人生观该如何才得以健全?这些很难三言两语交代清楚,所以我们只好简单提醒你做个综合性的训练,也就是每周拨出两天,一天给自己,一天给家人。也许你因此少赚一点钱,但绝对值得。如果你连这两天都吝于拨出,那么哪天当你发现儿子不再听话,甚至做奸犯科时,反悔也来不及了。
对于这种人性的觉醒,我们应先有真正的认识,然后,我们的自性会自己去找寻,这叫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」,善护念这种觉醒的人。「如来」即自性,自性会培养我们的善根,「如来善付嘱诸菩萨」,它自然会引导我们该怎么走、怎么做,然后我们就会全方位的转变。全方位改变并非单一目标,而是一种觉醒;觉醒后,自性即会显现。做坏事或迷惑颠倒时,就是自性、人性没有显现,被无明覆盖所致。
因此,经文一开始,须菩提先提「如来护念诸菩萨、善付嘱诸菩萨」这个问题。须菩提请的这个法,很大、很殊胜,也是学佛人的一个重要关键。「究竟是否觉醒」这一点至关重要,已经开始觉醒的人,会认同你所讲的,虽然习气还无法改正,但可以鼓励他清醒。一个人,若还没觉醒,对人生尚无此种认知,你很难和他讲佛法,你再怎么对他讲也没用。下面须菩提接着说:
「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「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」的意思是,发起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,那个最自在、最幸福的生命状况,而非追求金钱、名誉或地位。「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这样的人,如何让他的心安住、让他的心降伏?
我们这个心,总是到处纷飞,看到股票上涨,心里七上八下:「又去了!又去了!」手中无股票,心中有股价,心跟着股价上下起伏、忐忑不安。手中没半张股票,心为何会跟着不安?因为心无法降伏,才会跟着起伏。不仅如此,别人顺口夸你两句,睡觉时就笑咪咪,若是讲几句不中听,睡着了还会气得咬牙切齿。心若被外境所转,你无法安住,起伏会很大。
须菩提的请法,即是「如何让这些想要放下无明、对立与颠倒的人,自性生长出来?心如何安住?安住在哪里?」我们的心这么混乱,要如何降伏才能不受外境影响。须菩提所问的是关键性问题,这个问题,非修行者无由得知。
曾有一位同修来问我:「师父!烦恼这么多,要如何才能没有烦恼?」我说:「你问的这个问题,好像须菩提在问世尊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烦恼要如何降伏?去读《金刚经》便了!所以问题不能这样问,应该问:「师父!我是念佛的人,但念佛时妄想、烦恼很多,要如何运用念佛的方法来降伏其心?安住其心?」这样问,师父才能就念佛的情况,指导你。像刚刚那样问,师父要从何讲起?如果用禅坐的方法回答,讲了老…
《非常金刚经 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