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非常金剛經 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來。一年後,世尊問舍利弗:「你覺得我的法如何?」舍利弗說:「難得!難得!真是希有難得,我願當世尊的弟子。」舍利弗就這樣進入了佛門。一般的記載是,雙方一問一答後,舍利弗就皈依了,其實不是,舍利弗住了一年後才皈依。

  這個消息傳開後,舍利弗的好友目犍連想:「怎麼會這樣?瞿昙是個什麼人物,非得好好探個究竟。」印度人很喜歡辯論。目犍連找到世尊時,世尊坐在上位,舍利弗在下位,目犍連看得很生氣,說道:「我的好友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怎會輸給你,我非得好好和你辯論不可。」世尊說:「你若要和我辯論,就得先住一年。」目犍連也答應了,心想:「一年後肯定贏過你。」那時候,舍利弗就知道目犍連輸定了。

  空性的展現是極爲殊勝的,只是我們無法了解,在日常生活中還執著于「見山是山、見水是水」的階層。這些大阿羅漢,未見佛陀之前,都經過了相當的訓練,只差「那麼一點」尚未突破而已。現在,經過世尊那麼「一點」就開悟了。開悟後,雖猶然是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,但境界已完全不同。所以當我們還在「這邊」時,若要去了解「那邊」,相當困難,因爲兩邊之間的距離太遙遠了。

  第二,「希有世尊」的另一個意思是,贊歎法的殊勝。「法」並非希有,它本來就存在,只是以我們目前的眼光還看不懂。各位,生命本來就很殊勝,但因每個人都太過忙碌,一天忙過一天。晚上,一躺下就像昏倒,隔天鬧鍾一響,又驚醒了。不是昏倒就是驚醒,所以日子怎麼過的並不清楚。一天中,清醒的時段都是在忙碌中度過,所以幾乎沒有時間能夠好好地「欣賞」度日。

  各位留意看看,你連吃飯都無法欣賞:「趕快吃一吃,等一下要洗碗筷了!」吃東西原本應該是一種享受,我們卻很少好好地、仔細地品嘗一番,都是大口大口吃,毫無享受可言。「好吃」,應該是細細咀嚼、品味,然後喝個湯或漱杯水,回味一下,再吃一口。可是我們都是「好吃!好吃!」然後便囫囵吞棗地「掃」進肚子裏,就像倒進馊水桶一般。所以,吃飯慢的人比較好命,好命不是指福報大,而是懂得享受、欣賞人生。做事慢的人,通常也比較好命;你留意看看,精明能幹型的通常比較歹命,業力較大。急性子比較聰明,懶散者比較混沌;懶散的人混混沌沌過一日,也是二十四小時。

  一位同修在德國的銀行領錢,銀行的人請他等一下。那個行員等,那位同修也在等。等什麼?等計算機打印出來。如果是我們國內,行員可能會趁等機器的時間,順便處理其它的客戶,等一打印完,也辦完幾個客戶了。他們不是,你等,我也等,等辦好了,拿給前面這位,後面的稍等一下,我喝杯茶後再開始。他們的生活很自在,我們的行員則忙翻了。臺灣的辦事員如果像他們那樣做事,隔天大概就卷鋪蓋走路了。我們這裏工作不容許如此自在,這就是「業」。

  我們能否將腳步放慢一些呢?你看,臺北人就很歹命,走路硬梆梆,霹雳啪啦,過馬路像打仗,緊張兮兮闖過去,若有人過馬路慢一點,汽車就猛按喇叭,催你用跑的。臺北人是不是很歹命?因此,須菩提看到世尊這麼自在、安定心性地過生活,便贊歎說:「希有世尊」。

  「須菩提啓請」,他問的就是如下兩句:「希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咐囑諸菩薩。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這是須菩提請法所提出的問題。他說,世尊!佛法是這麼難得、殊勝,可以如此自在地運用于日常生活中,那我們的自性,應如何護念這些發心的大德(即「善護念諸菩薩,善咐囑諸菩薩」)?這裏的菩薩,是指一個從凡夫境地,開始警覺到眼前的生活是錯誤的,想要調整到正確方向的人。雖然,他一時之間還無法找到正確的方法,不要緊,依然可以稱爲菩薩。如果日常生活中仍舊迷惑顛倒、執著、無明、對立,那就稱不上菩薩了。

  當你開始發心,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時,自性會生起、會開始去找尋一個目標。你注意看看,一個迷惑顛倒的人,定然是張大眼睛,四處搜尋哪裏有錢可賺,或如何和人競爭,腦筋盡想這些。如果已經開始思索如何讓人生變好,偶爾做些善事,不和人計較,那就已經在轉變了。雖然剛開始觀念、想法、目標不盡然正確,方法也尚未找到,但人生畢竟已經在轉變了,只是變化多少的問題而已。這當中,他的自性開始會去尋找、思考:「這樣做對嗎?這樣做好嗎?」所以,有些人事業做得很好,很賺錢,但有時也會把機會讓給別人。這是人性的一種覺醒,覺醒到錢固然好賺,但不能沒有自己的時間,生命也要珍惜,否則哪一天人倒下了,又有什麼用?他會開始懂得放下,這就是一種覺醒。

  有一位事業家生意做得不錯,每次和我講話,就有打嗝的現象。我提醒他胃可能有問題,應該去看醫生。他說:「大家都這麼說,問題是我哪有時間看醫生?」結果幾個月前,他太太跑來找我,說她先生已進急診室開刀,問我怎麼辦?我問她,先生說了什麼?「他問師父該怎麼處理?」我說:「當然是給醫生看呀!」難道師父能幫他開刀嗎?他還沒有覺醒。

  我要她轉告自己的先生,病好了之後,每周最好留兩個晚上在家,一個晚上自己好好坐在家裏,不說話、不接電話、不做事。她問,靜靜坐在那裏做什麼?我說,我已經告訴過他了,等他自己想通了再來找我。

  另一個晚上,我要他在家陪妻兒、父母,不做事、不接電話。整天忙,一輩子忙,總要撥點時間給父母、妻兒,撥點時間給自己,即使倒杯開水,喝上一晚都不要緊,或者自說自話也沒關系,否則你連自己講話是什麼模樣,都不清楚。我們每周最少要留兩天的時間,給家人和自己,這一定不能少。

  人,一旦能自我覺醒,能開始撥點時間給自己和家人,便能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思考,與家人的相處也會開始轉變。

  有位同修說,她先生很忙,每天上班前,孩子都會纏著他。有小孩的人,就能了解這個情況。有哪個爸爸沒有偷偷開溜,或連哄帶騙、威脅利誘才能脫身的經驗?「等爸爸回來,買個洋娃娃給你。」爸爸下班後,孩子眼巴巴期待著洋娃娃,卻只見爸爸兩手空空回來。這種情況在無形中會造成孩子人性的偏差而不自知,等他長大,要糾正就很難了,因爲那種行爲模式已經深植他的腦海。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告訴孩子:「爸爸要去上班,下班回來再跟你抱抱。」不要老是編些謊話騙他。也許你覺得買糖果、玩具是疼小孩,卻沒想過回來要去抱孩子。事實上,孩子看到你回來,會有渴求你抱的那份溫暖和那份人性。

  我們每周最少要有一天留給父母、妻兒,和他們聊聊天、講講話,才能了解他們在想什麼,否則賺那麼多錢有何意義?家人要的不只是錢,那份溫情、天倫、幸福比錢還重要,沒有其它東西可以取代。夫妻情、父子情、母子情……都是無可替代的,愛無法替代,所以一定要撥出時間,否則一旦失去了愛,人性的缺憾將難以彌補,甚至還可能導致人性的墮落。

  我們現在仍處于凡夫階段,應該有所覺醒,「覺醒」這一點至關緊要。人性要如何教育、如何訓練?人格要如何才能完美?人生觀該如何才得以健全?這些很難叁言兩語交代清楚,所以我們只好簡單提醒你做個綜合性的訓練,也就是每周撥出兩天,一天給自己,一天給家人。也許你因此少賺一點錢,但絕對值得。如果你連這兩天都吝于撥出,那麼哪天當你發現兒子不再聽話,甚至做奸犯科時,反悔也來不及了。

  對于這種人性的覺醒,我們應先有真正的認識,然後,我們的自性會自己去找尋,這叫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」,善護念這種覺醒的人。「如來」即自性,自性會培養我們的善根,「如來善付囑諸菩薩」,它自然會引導我們該怎麼走、怎麼做,然後我們就會全方位的轉變。全方位改變並非單一目標,而是一種覺醒;覺醒後,自性即會顯現。做壞事或迷惑顛倒時,就是自性、人性沒有顯現,被無明覆蓋所致。

  因此,經文一開始,須菩提先提「如來護念諸菩薩、善付囑諸菩薩」這個問題。須菩提請的這個法,很大、很殊勝,也是學佛人的一個重要關鍵。「究竟是否覺醒」這一點至關重要,已經開始覺醒的人,會認同你所講的,雖然習氣還無法改正,但可以鼓勵他清醒。一個人,若還沒覺醒,對人生尚無此種認知,你很難和他講佛法,你再怎麼對他講也沒用。下面須菩提接著說:

  「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?」「發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心」的意思是,發起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,那個最自在、最幸福的生命狀況,而非追求金錢、名譽或地位。「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?」這樣的人,如何讓他的心安住、讓他的心降伏?

  我們這個心,總是到處紛飛,看到股票上漲,心裏七上八下:「又去了!又去了!」手中無股票,心中有股價,心跟著股價上下起伏、忐忑不安。手中沒半張股票,心爲何會跟著不安?因爲心無法降伏,才會跟著起伏。不僅如此,別人順口誇你兩句,睡覺時就笑咪咪,若是講幾句不中聽,睡著了還會氣得咬牙切齒。心若被外境所轉,你無法安住,起伏會很大。

  須菩提的請法,即是「如何讓這些想要放下無明、對立與顛倒的人,自性生長出來?心如何安住?安住在哪裏?」我們的心這麼混亂,要如何降伏才能不受外境影響。須菩提所問的是關鍵性問題,這個問題,非修行者無由得知。

  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:「師父!煩惱這麼多,要如何才能沒有煩惱?」我說:「你問的這個問題,好像須菩提在問世尊,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煩惱要如何降伏?去讀《金剛經》便了!所以問題不能這樣問,應該問:「師父!我是念佛的人,但念佛時妄想、煩惱很多,要如何運用念佛的方法來降伏其心?安住其心?」這樣問,師父才能就念佛的情況,指導你。像剛剛那樣問,師父要從何講起?如果用禅坐的方法回答,講了老…

《非常金剛經 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非常金剛經 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