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非常金刚经 一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要找四、五十户人家才能有一碗饭吃。

  这一来,便衍生了「托钵要托几户」的问题。贫穷人家的门常常关着,当作没听见就好,有钱人家的门相当大,有些人托钵一户便有得吃,有些则要托钵很多户才有得吃。所以,「要怎么托钵?」就变成一个现实的问题。有人向世尊反映了这个问题,那时世尊才开始规定,第一,托钵时不能分别贫穷富贵;第二,只能依序乞食七家。托钵七家,托不到就没得吃了,找到第八家就是犯戒,而且平等依序,不能挑选。这个规定一下,须菩提便开始遵守,但摩诃迦叶还是执着专找穷人托钵,这就是迦叶尊者的个性。以上是托钵的公案。

  佛教中,若不了解戒律的来源及其因缘,就难以批判谁如法或谁不如法。这部分若能了解是很有趣的,否则也难以体会佛法的殊胜之处。你明白因缘就好,不要知道了还跑去跟自己的师父说:「师父,你一天可以吃七户,那这户吃完,就换到我家。」那他吃上一天,恐怕都可以一个月不用吃饭了。要知道,这时代和以往也已大不相同。

  「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」。在舍卫大城中,一户一户乞食,托钵七户为止,但非托完钵后,马上可以吃,必须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后才可以进食。「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吃完后,收好衣钵、洗完脚,才能休息。「敷座而坐」是午休的意思,因为佛陀一天只吃中午一餐,并不像我们还有早、晚两餐。

  「法会因由」这一段告诉我们,佛陀自在地生活,他一样要托钵吃饭,日常生活一样进行,并非证得空性的人就不用吃、不用睡、不用托钵。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。「空性」并非大家所想象的,会飞天钻地或飞檐走壁。空性,即是自己对生命的体认,一旦了解后,就不再有恐惧。

  人生过程中,因为我们对于很多事情不了解,以至于想做决定,却又迟迟无法决断,因此常常「试试看,不对再改」。这就表示你没信心,不了解真实的状况。人生也是在这种情形下才会有恐惧。「试试看」,如果对了,你会认为这是福报,若是错了,就认为是业报。像这种现象,都反映了我们人生过程中「智慧不足」的情况。

  佛陀很自在,生活很安定,到了吃饭时,就做他应当做的事。着衣持钵,入城托钵,并端回只树给孤独园,回到自己的位置,完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。以现代方式来讲,他也是要上班,也是每天带便当、蒸便当,吃完便当后洗一洗,休息一下,仍旧继续上班。这些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,依然要做,并非成佛后就万事皆休,样样不用做。不同的是,他的日常生活不会有矛盾、冲突和压迫。

  我们不同,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会有矛盾、冲突。股票跌时,你会说:「幸好我没买。」股票涨时,你椅子就坐不住了,老是想:「怎么没人报个明牌,让我赚上一笔?」你很想试,但不敢,不试,心又痒痒,怕试了,万一赔了怎么办?那就是内心里有恐惧。佛陀不受这些引诱或逼迫,而我们就会。

  小时候,看叔公们作木工,木头放下,刨刀刨过去,动作真是美极了,现在这些工作完全机械化了,讲求速度、效率,成品看起来虽然也很美,但里面缺少了人性。有一回,令我印象极为深刻,我站在旁边看叔公们制作佛桌。完成后,他看一看佛桌,然后笑一笑,转过来看看我,摸摸我的头,又笑一笑,再雕刻上一朵花,愈刻愈漂亮。人家问他多少钱,他说不知道。若是现代人,大概会说刻一朵花要加多少钱。但他只是反复地看,感觉一下,然后再雕个什么上去。工作对他而言是一种享受,并不是「拿多少钱,做多少事」,而是「既然要做,就要做到自认为十分满意」,才交货。

  有时候,客人来拿货,他看一看,觉得不甚理想,就说:「你明天再来拿好了,这个脚我再修一修。」那时候的人,做事是一种享受,务求完美。现代人则巴不得你早点拿回去,早点付钱。你会发现,以前人在工作时,心在工作上,现代人工作,心是在钱上,所以事情会做不好。古时候的人,制作东西时是相当用心的。那个东西看起来就像是有生命一般,因为里面蕴涵了艺术家的精神、艺术家的生命,这也是为何现代人很喜欢古董的原因。他们制作这些东西时是相当自在的,现代人则只是把它当成物质而已,尤其处于工业化的时代,日常生活凡事只讲效率、生产力,只想怎么做才会快、才好赚。

  学佛,告诉我们,生命过程中应该要如何做才会幸福、才会自在。若有人问:「幸福一斤值多少?自在一尺值多少?」若是以效率、生产力、金钱数字作为凭断,那就无血、无泪、无人性了。一个有人性的人,应该知道生命的真实义是什么,才能自我定义,而生命的定义有高低,有深浅。生命中的定义是愈高愈好、愈深愈好,但我们应了解自己仍是凡夫,仍旧在浅的阶段。我们的训练,就是要让大家开始由浅入深、由低变高,不断进步,这样的训练就是修行。修行,就是对生命的了解!

  「法会因由」先呈现了这个背景,让大家了解,学佛就是这么自在!不要学了佛,反而变得怪里怪气。学佛前,还可以和家人一同看电视,边看边啃瓜子,边看边笑;学佛后,看到别人笑,就说:「阿弥陀佛,要笑得庄严一点!」惹得家人大起反感。未学佛前,什么东西都吃,学了佛,看见人家吃鸡腿,就说人家业障重。可是你没学佛之前,还不是跟他们一样?你不学佛,别人没事,怎么一学佛,别人都变成业障重?若是这样,那就错了。

  学佛要怎么做?学佛,就是真实自在地过日子。你要了解,不是学佛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,本来还会涂脂抹粉、穿得漂漂亮亮的,现在学了佛,每天穿海青,做功课时再披上缦衣,以为这样就是精进。结果碰到家里有访客,人家看你穿得一身「黑抹抹」,准被你吓一跳。学佛,要能和别人交融,要能产生那分幸福感,不要学佛后自以为很精进。女儿问你吃饱了没?你说:「阿弥陀佛!」这就是一种偏差。用功固然很好,不过真正会用功的人懂得融入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。一如世尊所示现的,「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」,一切动作都那么自在,没有恐惧、惊慌、冲动,很安稳地过日子。

  这段经文,看起来似乎很没意义,然而,事实上涵义甚深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以为学佛就是把自己关在屋里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或多少遍《金刚经》。不是这样!学佛后,我们感受到幸福增加了,自在增加了,烦恼、恐惧减少了,这就对了。否则,你与人无法和睦相处,老是嫌别人品味低,吃肉又吃鱼、全身腥味,和他们睡一起不能清净,你睡那间,我睡这间,那这家人就完了,学佛何用?

  佛陀的教导是要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乐、圆满、幸福,而不是教人家庭破裂,所以不要因为自己处理不当、不解佛法真实义,就全赖到佛祖身上来,佛祖可没这么教。

  非常金刚经(一)──第二章

  〈页32-页49〉

  时长老须菩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「希有世尊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

  佛言:「善哉!善哉!须菩提,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,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
  「唯然世尊,愿乐欲闻。」

  这一分称为「善现启请」。「善现」就是指须菩提,须菩提来请法,谓之「启请」。佛陀在树下敷座而坐,正要休息,那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。

  讲到这里,有一个情况还要稍加说明。当世尊坐在树下要休息时,弟子大众同样都坐在树下。这里是给孤独园,像森林般的园子,树木很多,所以世尊坐的位子很固定,别人不会去抢。当他坐定后,众弟子吃饱,衣钵收好后,渐渐靠拢过来。当时请法,没有衣,也没有钵,已经全收起来了。现代拍电影「释迦传」,衣都还披着,那就错了,当时请法,衣和钵都收起来了。

  「时长老须菩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」。「长老」的意思,就是说老修行者。早期进来的,像须菩提那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,已有所成就,故称「长老须菩提」。当众弟子渐渐坐过来后,须菩提发现了一个秘密,所以从大众中站了起来。

  「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」。「偏袒右肩」,因为印度热,不像我们台湾穿那么多件,印度是一肩不穿,露出来,那是文化使然,当时印度修行人的服装就是这样。「右膝着地」,右脚跪着。现在我们的跪法不同,通常都两脚跪地向师父请法。印度不一样,他们是跪右脚,「右脚跪着」是表示世尊的调教我都接受,一切善法我都做,众善奉行;「左脚站着」是不犯戒,诸恶莫作之意。「右膝着地」,是身业恭敬;「合掌恭敬」,是一心不乱,意业恭敬;「而白佛言」,就是口业恭敬。总之,即是以清净的身、口、意三业恭敬佛陀而请法。

  「希有世尊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」。须菩提很恭敬地这样问佛陀。「希有」,是很难得的意思。为何难得?很多人做了多种解释,我们简单从两方面来讲:第一,须菩提看到世尊如此自在地坐在树下。阿罗汉在当时已算相当有成就,以舍利弗为例,他当初怎会皈依佛陀呢?当时他就是看到一位比丘很自在地托钵,托钵后坐在旁边休息。舍利弗心想:「我智慧这么高,修行这么好,怎么会有人看起来比我还自在?」于是他就问这位比丘师父是谁?比丘恭敬站起来回答:「是佛陀,人中第一。」他想:「哪有这种人,他在哪里?」舍利弗便下定决心去找佛陀。

  当舍利弗找到世尊时,问道:「你就是瞿昙?」那时称呼佛陀的人还很少,尤其是外道来的,都直呼名讳,瞿昙是佛陀的姓。舍利弗道:「听说你的法很好,我要来和你辩论。」世尊不和他辩,说道:「要辩论,请先了解我的法,我的法不是用讲的,你必须先在这里住上一年。」舍利弗就这么住了下…

《非常金刚经 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非常金刚经 二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