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非常金剛經 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找四、五十戶人家才能有一碗飯吃。

  這一來,便衍生了「托缽要托幾戶」的問題。貧窮人家的門常常關著,當作沒聽見就好,有錢人家的門相當大,有些人托缽一戶便有得吃,有些則要托缽很多戶才有得吃。所以,「要怎麼托缽?」就變成一個現實的問題。有人向世尊反映了這個問題,那時世尊才開始規定,第一,托缽時不能分別貧窮富貴;第二,只能依序乞食七家。托缽七家,托不到就沒得吃了,找到第八家就是犯戒,而且平等依序,不能挑選。這個規定一下,須菩提便開始遵守,但摩诃迦葉還是執著專找窮人托缽,這就是迦葉尊者的個性。以上是托缽的公案。

  佛教中,若不了解戒律的來源及其因緣,就難以批判誰如法或誰不如法。這部分若能了解是很有趣的,否則也難以體會佛法的殊勝之處。你明白因緣就好,不要知道了還跑去跟自己的師父說:「師父,你一天可以吃七戶,那這戶吃完,就換到我家。」那他吃上一天,恐怕都可以一個月不用吃飯了。要知道,這時代和以往也已大不相同。

  「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」。在舍衛大城中,一戶一戶乞食,托缽七戶爲止,但非托完缽後,馬上可以吃,必須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後才可以進食。「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吃完後,收好衣缽、洗完腳,才能休息。「敷座而坐」是午休的意思,因爲佛陀一天只吃中午一餐,並不像我們還有早、晚兩餐。

  「法會因由」這一段告訴我們,佛陀自在地生活,他一樣要托缽吃飯,日常生活一樣進行,並非證得空性的人就不用吃、不用睡、不用托缽。他們的生活與常人無異。「空性」並非大家所想象的,會飛天鑽地或飛檐走壁。空性,即是自己對生命的體認,一旦了解後,就不再有恐懼。

  人生過程中,因爲我們對于很多事情不了解,以至于想做決定,卻又遲遲無法決斷,因此常常「試試看,不對再改」。這就表示你沒信心,不了解真實的狀況。人生也是在這種情形下才會有恐懼。「試試看」,如果對了,你會認爲這是福報,若是錯了,就認爲是業報。像這種現象,都反映了我們人生過程中「智慧不足」的情況。

  佛陀很自在,生活很安定,到了吃飯時,就做他應當做的事。著衣持缽,入城托缽,並端回只樹給孤獨園,回到自己的位置,完全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。以現代方式來講,他也是要上班,也是每天帶便當、蒸便當,吃完便當後洗一洗,休息一下,仍舊繼續上班。這些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,依然要做,並非成佛後就萬事皆休,樣樣不用做。不同的是,他的日常生活不會有矛盾、沖突和壓迫。

  我們不同,我們的日常生活常常會有矛盾、沖突。股票跌時,你會說:「幸好我沒買。」股票漲時,你椅子就坐不住了,老是想:「怎麼沒人報個明牌,讓我賺上一筆?」你很想試,但不敢,不試,心又癢癢,怕試了,萬一賠了怎麼辦?那就是內心裏有恐懼。佛陀不受這些引誘或逼迫,而我們就會。

  小時候,看叔公們作木工,木頭放下,刨刀刨過去,動作真是美極了,現在這些工作完全機械化了,講求速度、效率,成品看起來雖然也很美,但裏面缺少了人性。有一回,令我印象極爲深刻,我站在旁邊看叔公們製作佛桌。完成後,他看一看佛桌,然後笑一笑,轉過來看看我,摸摸我的頭,又笑一笑,再雕刻上一朵花,愈刻愈漂亮。人家問他多少錢,他說不知道。若是現代人,大概會說刻一朵花要加多少錢。但他只是反複地看,感覺一下,然後再雕個什麼上去。工作對他而言是一種享受,並不是「拿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,而是「既然要做,就要做到自認爲十分滿意」,才交貨。

  有時候,客人來拿貨,他看一看,覺得不甚理想,就說:「你明天再來拿好了,這個腳我再修一修。」那時候的人,做事是一種享受,務求完美。現代人則巴不得你早點拿回去,早點付錢。你會發現,以前人在工作時,心在工作上,現代人工作,心是在錢上,所以事情會做不好。古時候的人,製作東西時是相當用心的。那個東西看起來就像是有生命一般,因爲裏面蘊涵了藝術家的精神、藝術家的生命,這也是爲何現代人很喜歡古董的原因。他們製作這些東西時是相當自在的,現代人則只是把它當成物質而已,尤其處于工業化的時代,日常生活凡事只講效率、生産力,只想怎麼做才會快、才好賺。

  學佛,告訴我們,生命過程中應該要如何做才會幸福、才會自在。若有人問:「幸福一斤值多少?自在一尺值多少?」若是以效率、生産力、金錢數字作爲憑斷,那就無血、無淚、無人性了。一個有人性的人,應該知道生命的真實義是什麼,才能自我定義,而生命的定義有高低,有深淺。生命中的定義是愈高愈好、愈深愈好,但我們應了解自己仍是凡夫,仍舊在淺的階段。我們的訓練,就是要讓大家開始由淺入深、由低變高,不斷進步,這樣的訓練就是修行。修行,就是對生命的了解!

  「法會因由」先呈現了這個背景,讓大家了解,學佛就是這麼自在!不要學了佛,反而變得怪裏怪氣。學佛前,還可以和家人一同看電視,邊看邊啃瓜子,邊看邊笑;學佛後,看到別人笑,就說:「阿彌陀佛,要笑得莊嚴一點!」惹得家人大起反感。未學佛前,什麼東西都吃,學了佛,看見人家吃雞腿,就說人家業障重。可是你沒學佛之前,還不是跟他們一樣?你不學佛,別人沒事,怎麼一學佛,別人都變成業障重?若是這樣,那就錯了。

  學佛要怎麼做?學佛,就是真實自在地過日子。你要了解,不是學佛後就變成另外一個人,本來還會塗脂抹粉、穿得漂漂亮亮的,現在學了佛,每天穿海青,做功課時再披上缦衣,以爲這樣就是精進。結果碰到家裏有訪客,人家看你穿得一身「黑抹抹」,准被你嚇一跳。學佛,要能和別人交融,要能産生那分幸福感,不要學佛後自以爲很精進。女兒問你吃飽了沒?你說:「阿彌陀佛!」這就是一種偏差。用功固然很好,不過真正會用功的人懂得融入、運用于日常生活中。一如世尊所示現的,「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」,一切動作都那麼自在,沒有恐懼、驚慌、沖動,很安穩地過日子。

  這段經文,看起來似乎很沒意義,然而,事實上涵義甚深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以爲學佛就是把自己關在屋裏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或多少遍《金剛經》。不是這樣!學佛後,我們感受到幸福增加了,自在增加了,煩惱、恐懼減少了,這就對了。否則,你與人無法和睦相處,老是嫌別人品味低,吃肉又吃魚、全身腥味,和他們睡一起不能清淨,你睡那間,我睡這間,那這家人就完了,學佛何用?

  佛陀的教導是要讓我們的家庭更加和樂、圓滿、幸福,而不是教人家庭破裂,所以不要因爲自己處理不當、不解佛法真實義,就全賴到佛祖身上來,佛祖可沒這麼教。

  非常金剛經(一)──第二章

  〈頁32-頁49〉

  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「希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?」

  佛言:「善哉!善哉!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善男子、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
  「唯然世尊,願樂欲聞。」

  這一分稱爲「善現啓請」。「善現」就是指須菩提,須菩提來請法,謂之「啓請」。佛陀在樹下敷座而坐,正要休息,那時,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。

  講到這裏,有一個情況還要稍加說明。當世尊坐在樹下要休息時,弟子大衆同樣都坐在樹下。這裏是給孤獨園,像森林般的園子,樹木很多,所以世尊坐的位子很固定,別人不會去搶。當他坐定後,衆弟子吃飽,衣缽收好後,漸漸靠攏過來。當時請法,沒有衣,也沒有缽,已經全收起來了。現代拍電影「釋迦傳」,衣都還披著,那就錯了,當時請法,衣和缽都收起來了。

  「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」。「長老」的意思,就是說老修行者。早期進來的,像須菩提那時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,已有所成就,故稱「長老須菩提」。當衆弟子漸漸坐過來後,須菩提發現了一個秘密,所以從大衆中站了起來。

  「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」。「偏袒右肩」,因爲印度熱,不像我們臺灣穿那麼多件,印度是一肩不穿,露出來,那是文化使然,當時印度修行人的服裝就是這樣。「右膝著地」,右腳跪著。現在我們的跪法不同,通常都兩腳跪地向師父請法。印度不一樣,他們是跪右腳,「右腳跪著」是表示世尊的調教我都接受,一切善法我都做,衆善奉行;「左腳站著」是不犯戒,諸惡莫作之意。「右膝著地」,是身業恭敬;「合掌恭敬」,是一心不亂,意業恭敬;「而白佛言」,就是口業恭敬。總之,即是以清淨的身、口、意叁業恭敬佛陀而請法。

  「希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」。須菩提很恭敬地這樣問佛陀。「希有」,是很難得的意思。爲何難得?很多人做了多種解釋,我們簡單從兩方面來講:第一,須菩提看到世尊如此自在地坐在樹下。阿羅漢在當時已算相當有成就,以舍利弗爲例,他當初怎會皈依佛陀呢?當時他就是看到一位比丘很自在地托缽,托缽後坐在旁邊休息。舍利弗心想:「我智慧這麼高,修行這麼好,怎麼會有人看起來比我還自在?」于是他就問這位比丘師父是誰?比丘恭敬站起來回答:「是佛陀,人中第一。」他想:「哪有這種人,他在哪裏?」舍利弗便下定決心去找佛陀。

  當舍利弗找到世尊時,問道:「你就是瞿昙?」那時稱呼佛陀的人還很少,尤其是外道來的,都直呼名諱,瞿昙是佛陀的姓。舍利弗道:「聽說你的法很好,我要來和你辯論。」世尊不和他辯,說道:「要辯論,請先了解我的法,我的法不是用講的,你必須先在這裏住上一年。」舍利弗就這麼住了下…

《非常金剛經 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非常金剛經 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