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金刚经(一)──第一章
〈页14-页30〉
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第一分是法会因由分。法会因由,就是说明这一会的因缘如何来的。《金刚经》原文并未分段,这三十二分是由昭明太子分段下标题的,因为分得很不错,历来很多人便照着用。然而我们在课诵时不必念出来,照着经文念诵就好,这样思想才会一贯。
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」,所有经文一开始几乎都这样写,说明佛在哪里,由于这已经成了经文开头的成例,一般人这样念过去,往往不太注意其意义。经文开始用「如是我闻」,最后一句是用「皆大欢喜、信受奉行」(一般坊间的书则用「依教奉行」)。按社会法的意思解释是:后面所纪录的这些,我都依其教导,奉行不悖。
为什么经文这里用「如是我闻」呢?早期的翻译不是翻译成四个字,有的译成「如我闻」,或「是我闻」,或「我闻」。「如是我闻」简单讲就是说,后面这些经文所记载的境界,现在我确实已经证得,并确确实实把它记载下来。各位要知道,若能如此记载,实在是非常难得的。我举两个例子给各位参考。
第一个例子,有很多同修把我讲经的部分整理成讲记,理论上,讲记是「我怎么说,你怎么写」就可以了,若真能如此,则可称为「如是我闻」。问题是,有很多人,我这样说,他却那样写。因为,我所讲的内容有很多他听不懂,于是任意予以删减、加字或搬动,这种情形很普遍。为何会有这种情形?因为程度不同所致。经文的内容,若能肯定所记载的皆正确无误、绝无不同时,那便是「如是我闻」,亦即「我的境界,已达到这本经的境界,我的记载没错误,有事我负责」。
第二个例子,以广钦老和尚的传记为例,台湾目前有关广钦老和尚的事迹记载,四散纷飞,但都尽讲些天马行空的事。他在世时并没有那些事,往生后却众说纷云,莫衷一是,写的人并无广钦老和尚的境界,只是胡诌一通,借着他的名号赚钱,而且广钦和尚已经往生,也无法加以印证。
最好的传记,应该如年谱那般,记载着哪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,这样就可以了。因为修行人的成就是很高的境界,并非一般人可以领会记载的。一般人能记载的是表面的事,譬如「他在吃饭」,这样而已,至于他吃饭时入什么样的境界,一般人无由得知。所以,你会发现透过传记所记载的,无法做到「如是我闻」,因为没有同等的境界是记不来的。经典尤其着重境界,若无法了解境界,就会连听都听不懂,更何况是纪录下来。
经典如此记载,就表示当时写经的人,已经达到那个境界。所以「如是我闻」不是随便写的。
经文里第一个「如是我闻」的是记载的经家,其境界已经到达那里了,第二个是翻译的经家,他的境界也到达那里了。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各位,鸠摩罗什确实已经臻至同等境界,因为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,从毘婆尸佛、尸弃佛……一直到迦叶佛、释迦牟尼佛,是一切诸佛的译经家,他的愿就是要来翻译经典的。释迦牟尼在印度成佛,而鸠摩罗什知道中国需要大乘经典,于是他发愿到中土,翻译这些菩萨藏的经文,让中国这地方的一切众生受用,所以鸠摩罗什的境界,已然到达那个地步。
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也很好、很有名,可是他译的《金刚经》就没有鸠摩罗什畅销,我们所诵的《金刚经》,大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。玄奘法师所译经典中,最有名的两本是《心经》和《药师经》。他翻译的《金刚经》不出名,为什么呢?因为鸠摩罗什翻译得最好,他已经到达同等境界,所以才有办法将经文背后所欲宣说的真实义,完完全全表露给大家做修持的依据,这便是「如是我闻」的意义。
「一时佛在舍卫国……」,「一时」就是确实有这个「时」。对于时间的观念,印度和中国不同,例如,中国人记载事件,相当重视时间,如《战国策》里,对于事件,往往只简单用一、两个字或一句话陈述,反倒详于时间与地点的记载。因此考古学家只要依循历史记载的地点寻找,就真的可以找到史迹。这是中国人偏重时间感,印度则不同,印度人不太重视时间,所以记载都写「一时」,只表示当时确实有那样的事发生,至于是什么时候,那就不甚清楚,不加细究了。所以算到现在,连释迦牟尼佛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也算不准。他的生日哪一天,你知道吗?四月八日是新历或旧历?也有人认为是四月十五日,因为月圆日是十五,八号才半圆而已。为什么会差那么多?因为印度人不重视时间。中国为了要庆生作寿,一定要记清楚是哪一天,印度人基于民族性的关系,不庆生,所以意义就不一样。现在我们来看经文。
「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」。那时,佛陀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,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。「祇树给孤独园」包含了两个人的名字。当初佛陀在竹园精舍讲经时,刚好有一位银行家正准备要娶媳妇,他送聘金给那位布施世尊讲经的大施主亲家。照理说,那天银行家算是主客,但是大施主亲家并没有太热络招待他,因为主人正忙着布施供养三宝,所以冷落了这位银行家。
当时一千二百五十人吃饭,场面很大。这时银行家感到很奇怪:「我是亲家,你不招待我,反倒是请了一堆没头发的人,却叫我坐冷板凳,究竟在搞什么?」等供养完毕,他就问那位大施主怎么回事?大施主说:「你不知道,这是世间难得的宝,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,他愿意接受我的供养,是我一生难得的机会。」然后,他便帮银行家介绍佛陀、僧团及其法义的殊胜。银行家听完后,决定亲事慢一点谈,先听佛陀讲经,于是住在那里听佛讲经一个月。听完,甚觉欢喜,对世尊说:「我住在舍卫国,想请您去那里大转*轮。」世尊说:「我这里有一千二百人,无法一起同行。」银行家很阿沙力地说道:「没问题,包在我身上,你只要派个人跟我一起去找地就可以了。」
于是,世尊就派舍利弗和银行家到舍卫国去物色佳地,找了很久,最后看上舍卫国只陀太子打猎的园子,虽然银行家与太子彼此熟识,但太子坚持不卖地。古时候的银行家和现在不同,一个国家若有一间银行就不得了了,位同财政部长,但太子不缺钱又何必卖地呢?银行家坚持要买地,缠得太子没办法,只好说:「如果你一定要买,就用金子来铺地,你铺到哪里,我就卖到哪里。」结果银行家果真用金子一块块铺地,把整个园子都买下来。
太子很感动,心想:「奇怪!这块地又不值钱,他干嘛要用千千万万的金子来买?」银行家说:「你不知道啦!这是要供养佛陀的。」于是他把前后因由及其殊胜之处告诉太子,太子听了也很深受感动,说道:「这样吧!你既然喜欢,我可以卖地,但树木不卖,算是我供养的。」由于这位银行家很爱布施给孤独的人,因此当地人都称他为「给孤独长者」,而园子的树木是由只陀太子所供养的,所以该地一完工,便命名为「祇树给孤独园」。
舍利弗有神通,祇树给孤独园盖好时,他看到因缘成就了,天上出现了六座天宫,他问给孤独长者,将来往生后要去哪里?给孤独长者摇头说不知。舍利弗道:「你有六座宫殿可以选择,天上有六重天,你想去哪一重天?」舍利弗运用神通,让给孤独长者看到那六座天宫。看完后,给孤独长者觉得全部都很殊胜,不知该如何选择,舍利弗于是为他一一介绍。六座天宫中,第二天称为忉利天宫,世尊常去那里讲经,若往生忉利天宫,会常遇见世尊,其它天宫则不一定会遇见世尊,所以最后给孤独长者发心缘尽时往生忉利天宫,这时其它五座天宫便消失了,忉利天宫因此特显其殊胜,他也看得非常欢喜。
这就是布施、供养、建寺的大功德,也藉此因缘,让大家明白护法的殊胜。就佛法的宏扬而言,信众的发心乃是很重要的因缘,而《金刚经》便是在此等因缘下,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讲的。
「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」。那时候佛陀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,到了吃饭时间,便着衣持钵,入舍卫国城内托钵乞食,入城内后,即分散托钵。
「托钵」也有一段很长的因缘,起初,世尊对于托钵并无任何规定,大家各自乞食。结果,较无福报的比丘、比丘尼乞食不到,较有福报的则一下子便有得吃了。各位,「福报」是我们过去世中修来的,你不要不相信,以为努力赚就有了;赚不到的还是赚不到,赚得到的,随随便便就能赚到。以最近选举为例,台北县选县长,那个看起来不太会当选的人,偏偏就当选了。为什么?因为命中注定了。命中无时,争亦无用。这种情况,在托钵时,相当明显。
那时,须菩提和摩诃迦叶在托钵时,也碰到这种现象。摩诃迦叶是修苦行的,他相当慈悲,认为穷人之所以这么穷,是因为过去世中没有布施。于是,他发愿专找穷人家托钵,让他们积功德、种善因,若碰到穷人不布施,他就站着不离开,直到他们布施为止。但「贫穷布施难」,穷人自己都没得吃了,如何布施给别人?迦叶尊者却想:「你们现在不布施,下辈子会更穷,只要分我一点点就好。」因此,迦叶尊者经常挨饿,乞食不着,往往托钵托了老半天,只乞到两、三颗饭粒。不过,各位也别小看那几颗饭粒,虽然极少,但在没得吃的情况下,也是布施,所谓「舍一报万」,一、两颗饭粒也算很多了。
须菩提则不作如是想,须菩提认为:「富贵学道难。」所以他专找富贵人家托钵,让他们种福田,否则这辈子不学佛,下辈子要听闻佛法更难。一般有钱人比较「铁齿」,遇到铁齿的,就和他论辩。他是「空性第一」尊者,辩论自然较能拿捏、善巧方便,辩完后,有钱人常会布施他一大碗,所以须菩提托钵一户就有得吃了。专找穷人托钵的迦叶尊者,则经常没得吃,有时…
《非常金刚经 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